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987篇 |
免费 | 9731篇 |
国内免费 | 1542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596篇 |
大气科学 | 4747篇 |
地球物理 | 7615篇 |
地质学 | 28384篇 |
海洋学 | 8186篇 |
天文学 | 415篇 |
综合类 | 3312篇 |
自然地理 | 589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53篇 |
2023年 | 1332篇 |
2022年 | 2664篇 |
2021年 | 3358篇 |
2020年 | 2651篇 |
2019年 | 3128篇 |
2018年 | 2620篇 |
2017年 | 2482篇 |
2016年 | 2572篇 |
2015年 | 3028篇 |
2014年 | 2918篇 |
2013年 | 3464篇 |
2012年 | 3747篇 |
2011年 | 3694篇 |
2010年 | 3575篇 |
2009年 | 3377篇 |
2008年 | 3411篇 |
2007年 | 3237篇 |
2006年 | 3136篇 |
2005年 | 2647篇 |
2004年 | 1986篇 |
2003年 | 1348篇 |
2002年 | 1482篇 |
2001年 | 1264篇 |
2000年 | 1018篇 |
1999年 | 408篇 |
1998年 | 173篇 |
1997年 | 117篇 |
1996年 | 103篇 |
1995年 | 66篇 |
1994年 | 51篇 |
1993年 | 37篇 |
1992年 | 58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59篇 |
1989年 | 35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35篇 |
1985年 | 24篇 |
1984年 | 30篇 |
1983年 | 21篇 |
1982年 | 16篇 |
1981年 | 15篇 |
1979年 | 23篇 |
1978年 | 10篇 |
1977年 | 10篇 |
1976年 | 9篇 |
1957年 | 15篇 |
1954年 | 3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从分析大湾铀矿田各矿床(点)的铀镭平衡系数变化特征出发,结合放射性同位素比值特征分析铀镭迁移富集行为,指出了各矿床(点)氧化带的深度,以了解各铀矿床(点)潜在的工业价值. 相似文献
993.
典型构造蚀变岩型金矿远景资源量数学模型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学模型是矿床深部资源量定量化预测一个重要手段,其中品位-吨位模型是一个广泛应用的数学模型,在该模型中,远景资源量为研究区源岩中成矿元素总量的函数。利用该模型,计算胶东构造蚀变岩型金矿远景资源量时,发现由于成矿源岩范围难以确定,而使模型应用准确性受到制约。基于断裂带蚀变岩型金矿的特征,修正了品位-吨位模型。在修正后的模型中,远景资源量为蚀变岩总质量的函数,另包括3个参数:蚀变区元素背景含量(由多标度分形决定)、元素工业品位及矿体品位分布分维值。利用修正后的品位-吨位模型,有效地估算了胶东大尹格庄金矿-1000m以上的理想金属量,得出远景矿石量为5.26×107t,金属量为2.89×105kg,与实际地质情况相吻合。 相似文献
994.
天津滨海新区软黏土的蠕变特性及无屈服面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天津滨海新区大部分为围海造陆形成的陆域,主要为吹填土经真空预压加固的软黏土地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蠕变特性对该地区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地基的变形和长期稳定性有很大影响。采用大直径原状试样进行了三轴不固结不排水蠕变试验,研究了滨海新区软黏土的蠕变变形的规律性。在此基础上建立天津滨海新区软黏土的无屈服面蠕变模型,该模型只有5个参数,各参数物理意义明确,且可以通过试验确定。采用建立的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理论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的拟合曲线吻合较好。该模型可用来对软黏土地基上结构物的长期蠕变变形的发展趋势和地基稳定性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95.
将微粒群和支持向量机用于耕地驱动因子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微粒群算法(PSO)具有执行速度快、受问题维数变化影响小的优点及支持向量机算法(SVM)结构风险最小化原理,构建了基于离散二进制微粒群(BPSO)与支持向量机的耕地驱动力因子选择方法,使用特征子集中确定的特征来训练支持向量回归机,用适应度函数来评价回归机的性能,指导BPSO的搜索。实验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提取出耕地驱动因子的特征子集,从而降低了指标的维数,保留了关键信息,以获得知识的最小表达。 相似文献
996.
997.
以《上海市主体功能区划图集》的数据处理、内容结构设计、地图设计与制作工艺等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为例,探讨了此类反映总体规划、区域划分类地图(集)的设计特点与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98.
Compared to other Mo provinces, few studies focused on the South China Mo Province(SCMP), especially for Early Cretaceous Mo mineralization. The Lufeng porphyry Mo deposit in the SCMP is characterized by disseminated and veinlet-type mineralization in granite porphyry, gneiss, and rhyolite. In this study, six molybdenite samples yield a Re–Os isochron age of 108.0±1.8 Ma,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zircon U–Pb age of the granite porphyry(108.4±0.8 Ma). The coincidence of magmatic and hydrothermal activities indicates that Mo mineraliz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intrusion of granite porphyry during the late Early Cretaceous. A compilation of U–Pb and Re–Os chronological data suggests that an extensive and intensive Mo mineralization event occurred in the SCMP during the late Early Cretaceous. The marked difference in molybdenite Re contents between Cu-bearing(85–536 ppm) and Cu-barren(1.3–59 ppm) Mo deposits of the late Early Cretaceous indicates that the ore-forming materials were derived from strong crust–mantle interactions. Together with regional pet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data,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late Early Cretaceous Mo mineralization in the SCMP occurred in an extensional setting associated with the roll-back of the Paleo-Pacific slab. 相似文献
999.
双等腰三角形凸起地形在SH波入射时的地表位移函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分区、辅助函数"思想,将求解的区域分为三部分,区域Ⅰ为一个带有半圆形弧线的等腰三角形区域,区域Ⅱ也为一个带有半圆形弧线的等腰三角形区域,区域Ⅲ为两个带有半圆形凹陷的弹性半空间,并利用波函数展开法分别在区域Ⅰ、Ⅱ和区域Ⅲ中构造满足等腰三角形在其斜面上应力自由和在弹性半空间中满足水平面上应力自由的驻波函数,以此为基础,通过区域Ⅰ、Ⅱ和区域Ⅲ的"公共边界"位移应力连续条件,建立对该问题进行求解的无穷代数方程组,并采用截断有限项的方法对其进行求解。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17年8月8日至10月31日期间四川九寨沟MS7.0主震及5200个余震序列进行相对定位,得到4036个重定位地震事件.采用中国区域地震台网观测到的宽频带垂直分向波形数据和W震相反演方法,得到了主震震源机制解.重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序列分别沿NNW和SSE两个方向扩展,展布长度约58 km,且这些余震主要集中在22 km深度之上.余震分布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分区特性,即在主震NNW方向约5 km处存在明显的西北和东南两区余震活动分界线;西北区的余震由深至浅具有较好连续性,而东南区却在约10 km深度处存在不连续性.余震分布的这种分区特征,说明九寨沟地震震源区的地壳结构存在强烈的不均匀性.余震分布与主震破裂特征的一致性,证实了我们定位结果的可靠性.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展示出节面Ⅰ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246°/83.7°/-177°,而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为155.7°/87.1°/-6.3°,最佳质心深度为15.5 km,矩震级MW为6.5.根据余震分布较为垂直和主震震源机制解两节面的倾角均在80°以上,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结果,推测此次九寨沟地震为与节面Ⅱ参数相近的一次高角度的左旋走滑型事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