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51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以GB/T 21714.2为基础,以Delphi7.0为开发语言,融合Gis叠加、Microsoft Word自动化等计算机技术,研制而成了一套程序化、智能化、规范化的多功能业务系统,提高了原有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业务的规范性,缩短了评估流程,提高了评估精度。  相似文献   
32.
根据因子分析法(指数法)对某油库进行了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探索了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方法,得出了科学合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33.
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土-桩-上海中心大厦相互作用简化模型.其中,桩土区采用等效模型,近域土体定为塑性区,用DP模型模拟;外围的土域定为弹性区,用超单元来模拟.对考虑土,桩-结构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和以刚性地基为假定的上部结构分别进行地震反应分析,并完成了比较.最后,在整体结构中提取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处的加速度反应与原地震波叠加,形成修正地震波,为输入修正地震波能考虑相互作用因素来分析相同结构的精细模型地震反应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34.
江西冷水坑矿床是国内外少见的斑岩型银铅锌矿床之一。文章研究了冷水坑矿田内的侵入岩及其围岩的岩石学、岩石化学、Sr和Nd同位素特征,结合岩体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指出:①该矿田的含矿斑岩属于钙碱性系列,具有高SiO2、富K2O和富MnO、低Na2O的特点,富集轻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强,铕负异常明显;②与非含矿斑岩相比,该含矿斑岩具有较高的Sr初始值(0.71327)和较低的εNd(t)值(-7.5~-10.2),其两阶段钕模式年龄t2DM为1535~1760Ma。该含矿斑岩起源于武夷区基底变质岩,由地壳物质重融而成,同时有少量地幔物质的混染;③该含矿斑岩与其他侵入岩及围岩为同源岩浆在不同阶段演化的产物,均来源于地壳重熔,同属于S型花岗岩;④该含矿斑岩形成于陆内造山挤压环境。冷水坑矿田的含矿斑岩与中国斑岩型铜矿的含矿斑岩具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35.
长江中游地区晚二叠世生物碳酸盐岩岩隆生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游地区江南古陆的两侧(尤其是北侧)晚二叠世生物碳酸盐岩岩隆发育。慈利、辰溪和清水岩等地出露海-藻礁和珊瑚礁。本文论述了生物碳酸盐岩岩隆和生物礁在该地区出露的地质条件、地层层序和沉积体系、生物面貌、生物-微相等实际资料,分析了成岩作用和孔隙度的变化。通过原始沉积厚度恢复了海平面谱化和基底沉降的相对值。最后讨论了它们生成的控制条件。  相似文献   
36.
生油岩矿物低温催化脂肪酸脱羧生烃的活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张在龙  孙燕华 《地球化学》1999,28(6):589-595
在地质低温条件下,未熟生油岩矿物催化脂肪酸脱羧生烃反应生成的CO2含量很低,因此,通过金属镍催化剂将CO2转化为CH4后再用氢离子火焰检测器检测其含量,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运用该方法评价了我国七个油田未熟生油岩矿物催化脂肪酸脱羧生烃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脂肪酸在未熟生油岩矿物低温催估作用下,其脱羧率与未熟生油岩矿物中的碳酸盐及过渡金属Fe元素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37.
岩石受热后的强度,变形破坏特性的微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力  林睦曾 《岩土力学》1990,11(4):51-61
本文对砂岩、灰岩、大理岩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单轴抗压强度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岩石在各种温度下结构变化进行了镜下分析,探讨了岩石受热后的破裂机理,定性定量地分析了岩石裂纹随温度变化而发展的规律。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热应力和外应力的作用下,随着温度增加,砂岩单轴抗压强度有增加的趋势,而灰岩、大理石的强度则有所降低。温度对这几种岩石的变形和破坏特性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38.
生物作为一种举足轻重的判别沉积环境的标志,已为广大沉积学者所公认。然而,这种标志是通过古生物与其有亲缘关系的现代生物的生活环境的对比及可靠的相标志互为验证而得到的。对于那些早已绝种而无法与现代生物生活环境参照对比的生物来说,研究形态群与环境的关系显得格外重要而有意义。  相似文献   
39.
湖南瑶岗仙钨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对瑶岗仙石英脉型钨矿床的石英、萤石和夕卡岩型钨矿床中石榴石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研究表明,与成矿有关的包裹体主要有三类:富液相、富气相和含子晶的多相包裹体。脉型钨矿床中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180℃-300℃,盐度O.88—6.45wt%NaCleqv;矽卡岩型钨矿床中石榴石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范围为190℃~300℃,盐度0.1~8.95wt%NaCleqv;成矿溶液的密度为0.81~0.89g/cm^3.表明形成这两种类型矿床的成矿流体均属于中温、低盐度、低密度的流体;成矿压力为120~160MPa,成矿深度约为7—9km,因此该矿床是在中高压力、中深成条件下形成的。激光拉曼探针分析表明,石英中包裹体的气相成分比石榴石中的更富含CH4、CO2和H2O等挥发份,说明流体是一种介于岩浆与热液之间的过渡性流体,具有上部偏液、下部偏浆的特点。由于该区自燕山期以来软流圈上隆,岩石圈经历了强烈的伸展、减薄作用和壳幔相互作用,而C-H还原性组分的增加,指示流体很可能来自于深部的地幔过渡带或者软流圈。  相似文献   
40.
Review on Researches of Legacy POPs and Emerging POPs in the Arctic Region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specific geographic location and natural conditions of the Arctic region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As a result of perennial low temperature, simple ecological structure, and fragile ecosystem and weak stability in the Arctic,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accumulating from the region of middle and low latitudes may cause tremendous pressure in the arctic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f POPs in the Arctic region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POPs distrib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process in the global range, but to reasonably assess the harm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arctic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us, in the past 40 years, especially after nine new kinds of emerging organic contaminants being added to the list of Stockholm Convention in 2009, more and more scientific community and general public have pay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of POPs in the Arctic region. At present, the understanding of legacy POPs in the Arctic is limited, and the research of emerging POPs is in the initial stage. This paper aimed to summarize some conclusion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research, and focused on the occurrence level, historical evolution, bioaccumulation and source of POPs in atmosphere, waters, sediments and organisms in the Arctic region. Finally, the future changes and key scientific problems of POPs in the Arctic region were propo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