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654篇
  免费   21401篇
  国内免费   11766篇
测绘学   8837篇
大气科学   5855篇
地球物理   9142篇
地质学   33016篇
海洋学   9563篇
天文学   679篇
综合类   4132篇
自然地理   6597篇
  2025年   96篇
  2024年   1756篇
  2023年   1991篇
  2022年   3327篇
  2021年   3927篇
  2020年   3315篇
  2019年   3609篇
  2018年   3150篇
  2017年   2995篇
  2016年   3088篇
  2015年   3482篇
  2014年   3412篇
  2013年   3976篇
  2012年   4179篇
  2011年   4112篇
  2010年   3989篇
  2009年   3733篇
  2008年   3711篇
  2007年   3511篇
  2006年   3411篇
  2005年   2834篇
  2004年   2132篇
  2003年   1483篇
  2002年   1605篇
  2001年   1376篇
  2000年   1133篇
  1999年   577篇
  1998年   283篇
  1997年   229篇
  1996年   194篇
  1995年   157篇
  1994年   129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115篇
  1991年   63篇
  1990年   94篇
  1989年   73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63篇
  1985年   47篇
  1984年   36篇
  1983年   29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27篇
  1978年   13篇
  1957年   16篇
  1954年   3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基于潍坊市寿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更新工程与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框架数据更新工程,探索了省市基础地理信息框架数据联动更新的工作模式,提出了通过建立多比例尺基础框架数据的方式,建立省市基础框架数据库的联系,通过增量更新的模式完成省市两级基础框架数据库联动更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2.
胡大千  韩春元  马瑞  刘越  王静  高正虹 《岩石学报》2012,28(9):3042-3050
本文使用D/max-2500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内蒙古锡林郭勒地区上古生界泥质岩石伊利石的成因标志,讨论了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对变质温度的表征。研究区上古生界泥质岩石伊利石的标型特征为:伊利石结晶度分布于0.28~>0.77之间,平均值0.40;伊利石(白云母)多型以2M1型为主,2M1+1Md多型和1Md多型相对较少;伊利石(白云母)b0值变化于8.983~9.046之间,平均值9.019,指示其形成于成岩-极低级变质作用。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具有示踪变质温度的作用,应用Barker and Pawlewiez(1986,1994)、Barker and Goldsteinl(1990)和Mullis et al.(2001)建立的镜质体反射率地质温度计,对研究区上古生界泥质岩石变质温度进行了估算,揭示古地温处于136~321℃之间,温度估算值主要分布在180~260℃之间,平均值为245℃,这表明研究区上古生界遭受了成岩-极低级变质作用,变质程度属近变质带。研究区上古生界泥质岩石的Ro值主要分布在1.01%~3.67%之间,表明有机质演化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泥质岩石具有生烃的能力,部分层位可能具有形成油气资源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3.
为提高我国对风暴潮灾害的灾情评估和防灾减灾水平,文章分析风暴潮灾害现场调查的工作机制和规范。研究结果表明:风暴潮灾害现场调查主要包括前期准备、现场调查、报告编制和成果归档4项工作内容;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制定调查方案、制作调查底图和配置调查装备,现场调查内容包括气象水文情况、承灾体受损情况、风暴潮淹没情况和防灾减灾措施,报告编制内容包括灾害基本情况、现场调查情况、灾害损失情况、灾害应对情况以及发现的问题和建议,成果归档类型包括记录类等6类。  相似文献   
174.
Trachysalambria curvirostris is an economically important shrimp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the Western Indo-Pacific. However, there is no information about its carotenoid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The carotenoid profiles including concentration, composition, molecular forms(free or esterified) and configuration(geometrical and optical isomers) of raw and dried T. curvirostris(Stimpson, 1860) were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assessed. In the raw shrimp, astaxanthin and β-carotene were the two dominant carotenoids, which contributed 75.18%–88.86% and 2.86%–16.83% of the total carotenoid content. Traces of echinenone, canthaxanthin and astacene were also detected. The carotenoid content in the waste(80.28 mg/kg dry weight) was nearly two-fold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meat(49.69 mg/kg dry weight). Of the total astaxanthin in these shrimp, 85.18%–90.59% was esterified. All-trans astaxanthin was the predominant geometrical isomer followed by 13-cis, 9-cis, di-cis and 15-cis isomers. A mix of three stereoisomers was found in all parts and the percentages of meso(3 S, 3' R) and(3 S, 3' S) form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3 R, 3' R) isomer. Compared to the carotenoid content of the raw shrimp,only 26.17 mg/kg remained in the dried shrimp. Nearly half of the carotenoids were lost during the drying process. Substantial hydrolysis and isomerization also occurred.  相似文献   
175.
海洋污损生物防除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论述了污损海洋生物防除的方法与技术,并结合海洋生物学和附着机理研究及生物技术在污损生物防除中应用的最新进展,从经济实用、操作简便、高效环保等方面,探讨了海洋污损生物防治技术与对策及应用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6.
利用历史资料和Landsat TM卫星遥感图像,研究了唐山市滨海湿地自建国以来的演变特征,着重对1987~2004年陡河———滦河之间的滨海平原湿地类型进行了识别,绘制了不同时期的景观面解译图。利用Mapinfo制图软件计算出两个时期的面积(比例)转化矩阵,显示该区滨海湿地破碎化加重,其动态演变特征呈明显退化趋势,进而提出引起其退化的原因和发展趋势预测。  相似文献   
177.
以某新型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为分析对象,依据三维绕射理论计算单位波幅下波浪诱导载荷,通过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完成了热点应力响应。运用热点应力的谱分析法计算得到危险节点的疲劳寿命,并进一步分析了各个短期海况和不同浪向对节点总的疲劳损伤度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危险节点的疲劳寿命都满足设计寿命要求;在各种中低海况下,疲劳损伤主要来自于平均跨零周期在6 s附近,有义波高转大的短期海况;平台关键连接部位的疲劳损伤主要是在横浪和斜浪状态下产生的,并且对某单一方向的波浪非常敏感。此研究对该类型平台的连接处结构设计和疲劳分析方法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8.
利用2004、2007、2010年在福建中南部沿海长期验潮站和临时验潮站获取的实测逐时潮位资料,采用基于最小二乘原理的潮汐调和分析方法,分析了福建中南部沿岸海域18个验潮站的潮汐调和常数,并根据调和常数分析了沿岸海域潮汐特征.结果表明:福建中南部沿岸海域以向南传播的半日分潮为主,传播至浮头湾以南海域后衰减明显,对应平潭至浮头湾海域的潮汐性质为半日潮,古雷半岛以南海域为不规则半日潮混合潮;福建中南部沿岸海域自北部平潭向南至诏安,平均海平面升高约25 cm,潮差减小超过3 m,平均大潮差与平均小潮差之差也减小2 m左右,理论高潮位降低约1.5m,而理论低潮位升高约2 m,潮时推迟约2h.  相似文献   
179.
为探究长蛇鲻(Saurida elongate)的生态习性和分布规律,并为长蛇鲻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养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根据2016年秋季在山东南部近海进行的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长蛇鲻的分布特征,研究长蛇鲻成体、幼体的分布差异,并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研究其分布与生物因子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长蛇鲻成体与幼体的分布存在差异,成体分布范围广,幼体主要分布在30 m等深线及以浅水域。GAM模型的结果表明,饵料生物、底层水温、水深和底层盐度是影响长蛇鲻相对资源量分布的主要因子。成体、幼体的分布与影响因子的关系差异极显著(P<0.01)。长蛇鲻成体的相对资源量随饵料生物和底层水温的增加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幼体呈现一致上升趋势;成体和幼体的相对资源量随水深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幼体相对资源量随底层盐度增加有明显上升趋势,而盐度对成体的影响不显著。本研究认为山东南部近海是长蛇鲻的重要栖息地,水温和盐度是成体和幼体分布差异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80.
祁漫塔格印支期铝质A型花岗岩的确定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祁漫塔格小红山印支期钾长花岗岩的岩石化学成分为过铝质(A/NKC介于1.03~1.06之间),高硅(SiO2>76%),偏碱性(ALK=7.77%~8.22%),K2O>Na2O,FeOT/MgO比值高(9.4~21.7),CaO、MgO、TiO2和P2O5含量低(分别为<0.78%,≤0.14%,≤0.1%和≤0.02%)。岩石富Rb、Th、U、Y、Zr、Nb和Hf,贫Sr、Ba、Eu、Cr和Ni,Ga/Al比值高,明显不同于I型和S型花岗岩,显示了铝质A型花岗岩的特征,形成于造山后的伸展环境。该A型花岗岩的确定证明了祁漫塔格地区晚三叠世之前碰撞造山作用的存在,以及祁漫塔格与东昆仑造山带的亲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