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7篇
  免费   446篇
  国内免费   626篇
测绘学   344篇
大气科学   378篇
地球物理   292篇
地质学   1216篇
海洋学   338篇
天文学   34篇
综合类   189篇
自然地理   30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31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148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169篇
  2007年   189篇
  2006年   180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China has been experiencing widespread air pollution due to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recent decades.The two major concerns of ambient air quality in China are particulate matter(PM) and tropospheric ozone(O_3).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ai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ctions in the last five years, the PM pollution in China has been substantially reduced. In contrast,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urban air pollution complex, the elevated O_3 levels in city clusters of eastern China, especially in warm seasons, have drawn increasing attention. Emissions of air pollutants and their precursors not only contribute to regional air quality, but also alter climate. Climate change in turn can change chemical processes, long-range transport, and local meteorology that influence air pollution. Compared to PM, less is known about O_3 pollution and its climate effects over China. Here, we present a review of the main findings from the literature over the period 2011–18 with regar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_3 concentrations in China and the mechanisms that drive its interannual to decadal variations, aiming to identify robust conclusions that may guide decision-making for emissions control and to highlight critical knowledge gaps. We also review regional and global modeling studies that have investigated the impacts of tropospheric O_3 on climate, as well as the projections of future tropospheric O_3 owing to climate and/or emission changes.  相似文献   
82.
张岳桥  施炜  廖昌珍  胡博 《地质学报》2006,80(5):639-647
基于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构造带、中央断裂、东缘边界带和东北部地区的断裂几何特征、运动学及其活动期次的野外观察和测量,并根据断层面上滑动矢量的叠加关系和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确定了鄂尔多斯盆地周边地带晚中生代构造主应力方向、应力体制及其转换序列,提出了4阶段构造演化模式和引张-挤压交替转换过程。早中侏罗世,盆地处于引张应力环境,引张方向为N-S至NNE-SSW向。中侏罗世晚期至晚侏罗世,构造应力场转换为挤压体制,盆地周缘遭受近W-E、NW-SE、NE-SW等多向挤压应力作用。早白垩世,盆地构造应力场转换为引张应力体制,引张应力方向为近W-E、NW-SE和NE-SW向。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盆地应力体制再次发生转换,从前期的引张应力体制转换为NW-SE向挤压应力体制。晚中生代构造应力体制转换和应力场方向变化不仅记录了不同板块之间汇聚产生的远程效应,同时记录了盆地深部构造-热活动事件,并对盆地原型进行了一定的改造。  相似文献   
83.
新疆西昆仑科库西里克铅锌矿床地质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永观  郭坤一  廖圣兵  肖惠良  王涛 《地质学报》2006,80(11):1930-1938
新疆西昆仑地区科库西里克铅锌矿床赋存于中元古界长城系大理岩层间断裂带内.本文阐述了该矿床区域地质和地球化学背景,矿体特征及矿石成分,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变化特点,并与区内密西西比型塔木—卡兰古铅锌矿床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科库西里克铅锌矿床矿体围岩—大理岩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高于矿石,Rb、Th明显富集,Ce略富集,Ti亏损;矿石微量元素含量变化较大,Rb正异常明显,Ba、Nb、Zr、Ti负异常,既继承了围岩特征,又保留了成矿热液的成分特点.而塔木—卡兰古铅锌矿床的矿石与围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一致.据此认为科库西里克铅锌矿床成矿作用受中元古界长城系大理岩和断裂构造控制,成矿过程中有岩浆热液的加入.  相似文献   
84.
北京市蔬菜和菜地土壤砷含量及其健康风险分析   总被引:58,自引:3,他引:55  
通过对北京市蔬菜和菜地土壤砷含量状况进行大规模调查,研究了蔬菜和土壤砷含量及其健康风险,并筛选出抗砷污染能力强的蔬菜品种。根据蔬菜的消费量并兼顾品种多样性的原则,在北京市规模化蔬菜栽培基地 (采集蔬菜及土壤样品) 和蔬菜批发市场 (蔬菜样品) 共采集93种蔬菜400多份蔬菜样品和39个土壤样品系统地分析其砷含量。研究发现:北京市菜地土壤砷含量范围和平均含量分别为4.44~25.3和9.40 mg/kg,明显超过北京市土壤砷背景值;北京市蔬菜砷含量最高达0.479 mg/kg,平均含量为0.028 mg/kg,均未超过《食品中砷限量卫生标准》(GB4810-94) 的限量值,但其中有2个蔬菜样品 (萝卜和大蒜) 砷含量超过WHO/FAO制订的限量标准。北京市蔬菜砷含量在东偏北方向 (偏转11o-30o) 存在明显的"U"型趋势分布。裸露地蔬菜砷含量显著高于设施蔬菜。油菜、萝卜、小白菜、大葱、芥菜、黄瓜、大白菜和甘蓝抗砷污染能力较弱,而辣椒、云架豆、冬瓜、茄子、菠菜、西红柿、芹菜等抗砷污染能力则较强。北京市居民从蔬菜中摄入砷平均值为0.016 mg/(人·d),蔬菜砷对北京市部分人群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85.
不同水沙条件下黄河下游二级悬河的发展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大量实测横断面资料为基础,研究了1973~1997年不同水沙过程对黄河下游二级悬河形成过程的影响。发现花园口至高村河段二级悬河集中形成于1985~1997年的枯水阶段。高村以下河段二级悬河的形成可分两个阶段,1973~1985年大水条件下是冲刷主槽和淤积滩地的时期,但是由于泥沙主要堆积在靠近滩唇的部位,造成河床横比降增大;1985~1997年枯水条件下泥沙在主槽中大量淤积,导致二级悬河的形势更加严重。生产堤限制了泥沙的堆积范围,导致生产堤内滩地平均高程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生产堤外滩地平均高程增长速度,生产堤距较窄的河段生产堤内滩地平均高程增长速度较快,显示了生产堤对二级悬河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6.
本文综合分析了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为解决目前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信息孤岛”问题,结合以“数字城市”为代表的整合阶段的特点,以提供数据互操作和功能互操作为出发点,提出了一种以空间元数据为核心,采用XML描述元数据标准和Web服务的架构模式,搭建面向电子政务的空间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提供统一标准和空间基准框架,并结合“数字合肥”的空间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实践,证明了该模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7.
南京地区表土镉汞铅含量的空间统计分析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在南京城区和周围郊区近2500km2的区域内,采集了670个表层土壤样品,分析了Cd、Hg、Pb等重金属含量。在ARCGIS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支持下,用地统计学等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数据的概率分布特征、空间自相关特征以及变异函数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表层土壤中Cd、Hg、Pb等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显著高于其全国平均水平;并且不同的元素具有不同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变异函数分析显示,Cd和Hg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而Pb的方向性不明显。元素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对研究污染源和污染扩散具有一定指示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88.
北大西洋-东亚和北亚(简称NAENA)型遥相关是夏季欧亚大陆对流层上层经向风异常的第二主导模态,对欧亚大陆多尺度气候变率有显著影响。本文在分析NAENA型维持的动力学机制的基础上,研究了该遥相关型对新疆夏季旱涝异常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大气波列的涡度收支分析表明,气候态的旋转纬向风引起的扰动涡度平流可以被扰动旋转经向风引起的平均涡度平流所补偿。能量转换过程分析表明,该大气波列有效地从平均流中提取有效位能,通过斜压能量转换过程得以维持。大西洋海温异常三极子模态则是NAENA型维持的重要外强迫因子。回归分析表明NAENA型遥相关能通过促进南疆夏季降水,显著影响新疆的旱涝异常。NAENA型位于中亚的气旋性低压一方面增强了南疆地区的垂直上升运动,同时气旋性环流将更多的水汽输送到该地区,有利于水汽在对流层中低层的异常辐合,进而对南疆的降水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9.
通过几十年的观测研究, 黑洞X射线双星(X-Ray Binary, XRB)部分特征被揭示. 然而, 吸积盘结构尚不确定. 黑洞XRB功率密度谱的截断频率与准周期振荡(Quasi Periodic Oscillation, QPO)的相关性质(W-K关系)可以限制吸积盘结构. 利用慧眼-HXMT (Hard X-ray Modulation Telescope)观测到的5个黑洞XRB的数据, 对黑洞XRB的W-K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在慧眼-HXMT观测的3个探测器能段中W-K关系成立. 此外在MAXI J1535-571之中存在截断频率和吸积盘内半径的相关关系, 这和截断的吸积盘结构一致. 如果观测到的功率密度谱来自质量吸积率的扰动传播, 可以推测吸积盘内半径接近最内圆形稳定轨道, 此黑洞可能是高自旋系统.  相似文献   
90.
基于中国587站日最高、最低气温观测资料、月平均的ERA_interim土壤湿度(Soil Moisture,SM)再分析资料及扩展重建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资料(ERSST),对极端气温指数进行了定义,利用变形的典型相关分析和集合典型相关分析方法(Ensemble Canonical Correlation,ECC),分析了1979-2009年我国夏季极端气温与前期(春、前冬)SM、SST间的线性联系,建立了中国夏季极端气温预测模型,并对独立样本检验的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与中国夏季极端气温联系密切的前期SST异常的空间分布为类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型,前期土壤湿度异常的区域为华南、青藏高原、东北和西北地区。2)交叉检验结果表明基于前冬预测因子的极端气温预测模型技巧高于春季,基于SM的极端气温预测模型技巧高于SST。3)独立样本检验表明基于前期SM、SST的ECC模型对中国东部夏季极端气温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因此,可以在夏季极端气温的预测业务中考虑前期SM、SST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