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66篇 |
免费 | 813篇 |
国内免费 | 116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88篇 |
大气科学 | 578篇 |
地球物理 | 748篇 |
地质学 | 2122篇 |
海洋学 | 619篇 |
天文学 | 105篇 |
综合类 | 274篇 |
自然地理 | 40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3篇 |
2023年 | 109篇 |
2022年 | 191篇 |
2021年 | 217篇 |
2020年 | 189篇 |
2019年 | 234篇 |
2018年 | 189篇 |
2017年 | 181篇 |
2016年 | 234篇 |
2015年 | 210篇 |
2014年 | 236篇 |
2013年 | 270篇 |
2012年 | 269篇 |
2011年 | 274篇 |
2010年 | 260篇 |
2009年 | 228篇 |
2008年 | 289篇 |
2007年 | 239篇 |
2006年 | 213篇 |
2005年 | 173篇 |
2004年 | 144篇 |
2003年 | 111篇 |
2002年 | 113篇 |
2001年 | 126篇 |
2000年 | 102篇 |
1999年 | 89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61篇 |
1996年 | 40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57年 | 3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综合利用双频载波相位观测值进行周跳的探测与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参考站单站静态双频的特点,提出了一种综合利用双频载波相位观测值求差法和载波相位变化率来探测周跳并修复的新方法;介绍了两种方法的数学模型,给出了具体实施步骤;最后用算例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3.
梅冥相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995,15(5):33-42
华北地台北缘亮甲山组地层中发育有六种碳酸盐米级旋回层序:a型和b型属潮下型,其下部单元为钙质泥岩(a型)及薄层泥晶灰岩(b型),上部单元为颗粒泥晶灰岩(a与b相同);c-f型属环潮坪型,它们的上部单元均为薄层泥晶自云岩及泥质白云岩,其下部岩石单元:c型为厚层及块状颗粒泥晶灰岩,d型为局部白云石化颗粒泥晶灰岩。e型为白云岩化颗粒泥晶灰岩,f型为中厚层含少量颗粒的泥晶结晶白云岩。从a型到f型正好构成一个米级旋回层序的环境变化谱系。
根据米级旋回层序的有序垂直叠加形式,可以建立亮甲山组地层构成的复合海平面变化旋回层序:1个三级旋回层序包含3个四级旋回层序,13-15个五级旋回层序,60余个左右的米级旋回层序。
通过这项研究表明,在浅水地层中进行露头旋回层序研究时,米级旋回层序是基本工作单元,其有序垂直叠加形式是识别长周期旋回层序的关键。 相似文献
根据米级旋回层序的有序垂直叠加形式,可以建立亮甲山组地层构成的复合海平面变化旋回层序:1个三级旋回层序包含3个四级旋回层序,13-15个五级旋回层序,60余个左右的米级旋回层序。
通过这项研究表明,在浅水地层中进行露头旋回层序研究时,米级旋回层序是基本工作单元,其有序垂直叠加形式是识别长周期旋回层序的关键。 相似文献
54.
黔南桂中二叠系Cisuralian统和Guadalupian统层序地层及其与牙形石演化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黔南罗甸纳水剖面和桂中来宾铁桥剖面2个斜坡相剖面详细的层序地层研究,将华南二叠系Cisuralian统和Guadalupian统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即阳新层序,及其9个三级层序,并建立了相应的海平面变化曲线.结合原有和最新的生物地层资料,将这2个剖面的层序地层实现了精确划分对比,从而将原有地层对比精度提高了一倍.阐明了层序与海侵海退旋回的区别与联系.将二叠纪牙形石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4个演替事件,并阐明了它们与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提出了二叠纪牙形石分带及其全球对比表.发现栖霞亚统的氧碳同位素在下部偏轻、上部偏重,具全球对比意义 相似文献
55.
依据速率-状态依赖性摩擦本构关系,并结合中下地壳和上地幔的黏弹性松弛效应,以震后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和同震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计算为基础,模拟了两种应力变化对芦山地震断层的失稳发震时间的影响,研究了2008年MS8.0汶川地震与2013年MS7.0芦山地震之间的触发关系.计算得到,汶川地震在芦山地震震源断层面上产生的动态应力变化的峰值为0.127 MPa;此外,经过近5年中下地壳和上地幔的黏弹性松弛效应,芦山地震震源断层面上受到的震后应力变化值为0.025 MPa.结果表明,芦山地震的震源断层在应力积累逐渐接近临界状态的某一特定时期内,受到了汶川地震产生的动态应力变化、静态应力变化以及黏弹性松弛效应造成应力变化的共同触发作用,且动态应力的延迟触发作用可能更为显著.最后对芦山地震之后研究区域的应力变化场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6.
57.
58.
59.
虹口乡八角庙出露完整的映秀—北川断裂带剖面断层岩,高分辨率磁化率测试揭示出多个具有高磁化率特征的断层岩带。系统的岩石磁学分析证明一层褐色断层岩相对围岩具有最大的磁化率值,存在新生成的磁铁矿和拥有相似的天然剩磁(NRM)和非磁滞剩磁(ARM)强度衰减过程。高磁化率特征是含铁顺磁性矿物受到断层滑移过程产生摩擦生热作用生成磁铁矿所致。同时断层岩还获得了热剩磁,记录了地震活动磁学信息。结合汶川地震科学钻探项目1号孔(WFSD-1)磁化率和岩石磁学研究结果,说明映秀—北川断裂带包含多层具有高磁化率特征的断层岩,暗示了多次强震的发生。具有高磁化率特征的断层岩可以作为判定地震活动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