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09篇 |
免费 | 499篇 |
国内免费 | 74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72篇 |
大气科学 | 267篇 |
地球物理 | 388篇 |
地质学 | 1299篇 |
海洋学 | 338篇 |
天文学 | 21篇 |
综合类 | 127篇 |
自然地理 | 2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73篇 |
2022年 | 145篇 |
2021年 | 142篇 |
2020年 | 114篇 |
2019年 | 152篇 |
2018年 | 107篇 |
2017年 | 114篇 |
2016年 | 140篇 |
2015年 | 123篇 |
2014年 | 144篇 |
2013年 | 179篇 |
2012年 | 179篇 |
2011年 | 156篇 |
2010年 | 175篇 |
2009年 | 132篇 |
2008年 | 164篇 |
2007年 | 127篇 |
2006年 | 123篇 |
2005年 | 102篇 |
2004年 | 60篇 |
2003年 | 53篇 |
2002年 | 57篇 |
2001年 | 53篇 |
2000年 | 43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4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9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4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57年 | 3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塔里木盆地是亚洲大陆腹地独特的巨型地质地貌单元,是研究新生代地球系统的天然实验室。新生代以来,它经历
了古近纪海湾、新近纪湖泊—三角洲平原、河流—湖泊—沙漠、沙漠—河流的地质演化过程,古地理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是远程碰撞造山作用,造成盆地的封闭、气候干旱。古近纪以来,海湾盆地西低东高,构造挤压造成周缘山脉隆升和盆地
逐渐封闭,这是盆地演化最主要的动力因素。新近纪南高北低,随着青藏高原隆升,周围山脉持续隆升,早先形成的河湖
等地质地貌单元不断被周边山脉所封闭,形成塔里木盆地,发育大湖泊。第四纪以来,盆地西高东低,经历了最快速的地
球系统演化,形成中国较大的内流水系以及最大沙漠。内、外动力的耦合作用及其相互作用,控制了塔里木盆地新生代地
球系统演化,塔里木盆地周缘新构造活跃,在巨型盆地内发育了河流、湖泊、沙漠、戈壁、雅丹、干盐湖等多种第四纪的
地貌类型。不同地质因素时空上相互作用,塑造着巨型盆地地球系统演化,塔里木盆地展示了极干旱地区地球系统第四纪
快速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2.
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的去申拉组玄武岩和安山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岩石锆石测年和地球化学研究。测年结果显示,安山岩形成于108.5±1.5Ma,属于早白垩世晚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野马去申拉组玄武岩Nb含量为10.5×10-6~11.1×10~(-6),Al_2O_3含量为17.63%~17.96%(平均值17.74%),属于富Nb高铝玄武岩,为中钾钙碱性系列;安山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野马火山岩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其中玄武岩稀土元素总量为119.20×10~(-6)~120.49×10~(-6),(La/Yb)_N值为5.17~5.53;安山岩稀土元素总量为179.97×10~(-6)~184.75×10~(-6),(La/Yb)_N值为13.83~15.12;二者在微量元素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Nb、Ta、Ti等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具低Cr、Ni,高Sr、Nb、Zr含量,发育岛弧火山岩相关特征。其岩浆源区受俯冲流体的影响较大,后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铁镁矿物的结晶分离作用。综合分析认为,野马去申拉组火山岩可能形成于弧后盆地构造环境下,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岩石圈南向俯冲过程中板片断离导致软流圈地幔上涌,诱发弧后拉张背景下的直接岩浆响应。 相似文献
113.
三塘湖盆地石炭系火山岩油气储层特征及碱性成岩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测井及储层物性资料,通过对三塘湖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特征的研究,得到以下认识:①岩性上以玄武岩、安山岩及其过渡岩性为主;②岩相上以溢流相为主,爆发相之碎屑流亚相及爆发相内部的"岩体内松散层"次之;③次生储集空间往往叠加在原生储集空间之上,孔、洞、缝交织在一起形成有效储集空间;④储层物性整体表现出以安山岩类最好、玄武岩类次之的特征;⑤由浊沸石化、钠长石化、钠铁闪石化、菱铁矿化和SiO2溶解现象证明了石炭系火山岩中碱性流体的存在,其碱交代作用使储层中矿物组分迁移,为储层形成奠定了矿物学基础;⑥碱性成岩作用在石炭系火山岩中普遍存在,其"上硅下碱"的垂向分带规律形成和保存了大量次生孔隙,为次生孔隙带的发育奠定了基础;⑦流体在储层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的形成揭示了一种"碱性+酸性"叠加溶蚀的火山岩储层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14.
西藏西南部达巴-休古嘎布蛇绿岩带中地幔橄榄岩的成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报道了西藏西南部达巴-休古嘎布蛇绿岩带中橄榄岩的矿物化学资料.橄榄岩中主要造岩矿物化学成分的分析研究表明,该区橄榄岩为残余地幔成因,但它们不是地幔简单熔化的残余物.尖晶石中Cr#及辉石中Ti的广泛变化表明它们具有复杂的熔融历史及地幔交代作用的印记,其形成过程可能经历了两种构造环境的转变.早期在MORB环境下形成低Cr#(尖晶石)橄榄岩;其后由于洋内俯冲作用,早先形成的低熔橄榄岩被消减到岛弧之下再度发生熔融形成高Cr#(尖晶石)橄榄岩.从而,在古大洋消失之后形成的碰撞带上同时保存了MORB型和SSZ型两类蛇绿岩. 相似文献
115.
116.
歧深地区双超压系统发育特征及油气成藏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钻井实测储层压力(DST)、计算泥岩压力及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歧深地区超压体系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和成藏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歧深地区具有"三层压力结构,两个超压系统"特征。压力结构在纵向上可以划分为常压系统、上部弱超压系统和下部超压系统。超压从东营组开始出现,歧口凹陷中心超压最强,北大港东翼、歧口凹陷及板桥凹陷超压次之。双超压结构对歧深地区油气聚集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从而形成了"上油下气"分布格局,由此建立了"双压控藏"模式。 相似文献
117.
为了研究有机酸盐生烃演化特征,对有机酸盐进行了270℃、320℃、360℃、400℃和430℃一系列温度点的热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有机酸盐会大量转化为酮系列化合物,酮化合物最大产率阶段为320℃到360℃,其中360℃时产率最高,其转化率可达有机酸盐加入量的39%,400℃后产率急剧下降。这表明脂肪酸镁向酮系列化合物的最大转化温度段稍早或一致于有机质大量生烃阶段,但该类化合物对热较敏感,高温下不易保存,因此酮作为评价有机酸盐生烃贡献强度的指标只能适合于中—低温演化阶段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118.
WEP模型全局参数敏感性分析及其在汉江上游流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水文模型敏感性分析是用来确定控制模型效率关键参数非常有效的过滤工具之一,并可以帮助理解模型结构,乃至发现模型的结构缺陷,从而有可能改善模型结构.本文通过将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的LH-OAT方法应用到WEP-L模型.并在汉江上游向家坪以上流域进行了成功应用.研究发现.通过LH-OAT方法分析,对于汉江上游向家坪以上流域,河道曼宁糙率和坡面曼宁糙率是影响NaSh效率系数最重要的参数.通过对这两个参数的手动调参,模拟的日Nash效率系数从0.35提高到0.75. 相似文献
119.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