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0篇
  免费   377篇
  国内免费   697篇
测绘学   253篇
大气科学   256篇
地球物理   281篇
地质学   1047篇
海洋学   404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194篇
自然地理   248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148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143篇
  2018年   135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24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47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A W-Mo mineralized region is located along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outh Qinling tectonic belt of China. WMo mineralization occurs mainly in Cambrian–Ordovician clastic and carbonate rocks, and the ore bodies are structurally controlled by NW–SE-and NNE–SSW-striking faults. Evidence for magmatism in the area is widespread and is dominated by intermediate–felsic intrusives or apophyses, such as the Dongjiangkou, Yanzhiba, Lanbandeng, and Sihaiping granitic bodies. Quartz-vein-type mineralization and fault-controlled skarn-type mineralization dominate the ore systems, with additional enrichment in residual deposits. At present, there are few or insufficient studies on(1) the age of mineralization,(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mediate–felsic granite and W-Mo mineralization,(3) the source of ore-forming materials,and(4) the metallogenic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mineralized area.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geochronology results for numerous intrusive granitic bodies in the South Qinling tectonic belt. U-Pb zircon geochronology of the Lanbandeng monzogranite and Wangjiaping biotite monzogranite yields ages of 222.7 ± 2.3 and 201.9 ± 1.8 Ma, respectively. In contrast to the Late Triassic age of the Lanbandeng monzogranite, the age of the newly discovered Wangjiaping biotite monzogranite places it at the Triassic–Jurassic boundary. Re-Os molybdenite geochronology on the Qipangou W-Mo deposit yielded a model age of 199.7 ± 3.9 Ma, indicating the deposit formed in the early Yanshanian period of the Early Jurassic. Granitoid intrusions in the mineralized area are characterized by composite granite bodies that crystallized at ca.240–190 Ma. While there were multiple stages of intrusion, most occurred at 210–220 Ma, with waning magmatic activity at 200–190 Ma. The Re-Os age of molybdenite in the region is ca. 200–190 Ma, which may represent a newly discovered period of W-Mo metallogenesis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final stages of magmatism. The heat associated with this magmatism drove ore formation and might have provided additional ore-forming components for metallogenesis(represented by the Wangjiaping biotite monzogranite). Ore materials in the mineralized area were derived from mixed crustal and mantle sources. Enrichment of the region occurred during intracontinental orogenesis in the late Indosinian–Yanshanian, subsequent to the main Indosinian collision. At this time, the tectonic environment was dominated by extension and strike-slip motion.  相似文献   
72.
地震的孕育发生过程伴随着构造运动、物质迁移和密度变化,将引起地球重力场变化,流动重力重复观测有可能捕捉到与地震孕育有关的前兆信息,从而为中短期地震预测提供重要依据.基于南北地震带2017-2020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获得了甘东南地区的区域重力场时空变化图像,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及其与2019年甘肃夏河Ms 5.7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 表明:①震前测区重力异常变化等值线与临潭—宕昌断裂走向基本一致,且在震中附近出现四象限分布特征,夏河Ms5.7地震发生在重力高梯度带和四象限中心附近;②地震前后区域重力场经历了"区域性重力异常—四象限分布特征—反向变化发震"的时空演化过程;③九寨沟地震的发生可能引起附近断层区域应力场的调整,从而加速了夏河地震的发生;④区域重力场时变与临潭—宕昌断裂在空间上有较好的对应,综合分析可认为该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临潭—宕昌断裂.  相似文献   
73.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简称“双碳”)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已被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生态系统碳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林业和草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国际有关机构对全球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循环进行了评估。自1990年以来,附件一国家(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件一列出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中所有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对本国的碳排放和碳汇进行估算,编制了年度温室气体清单; 我国也编制了5次国家温室气体清单。这些工作对我国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提出了如下建议: 在编制“双碳” 路线图和时间表时,既要考虑我国生态系统碳汇与能源和工业领域碳排放在区域空间分布和时间维度上的差异性,也要考虑生态系统同时所具有的碳汇和碳排放的特殊性; 生态系统碳汇是碳达峰的非选项,是碳中和的必选项; 生态系统碳汇要遵循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基本原则,要将生态系统碳汇作为国家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的主要目标,提高碳汇计量和监测能力,完善市场和融资机制。  相似文献   
74.
张云峰  王清晨 《地质科学》2007,42(3):570-578
对济阳坳陷奥陶系碳酸盐原岩及孔洞缝中充填方解石进行了C、O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孔洞缝充填方解石的δ13C和δ18O值比原岩偏负。奥陶系三山子组和马家沟组孔缝中充填的方解石C、O同位素演化有很大区别,前者的δ13C和δ18O值均为负值,δ13C向较高负值偏移,δ18O值向较低负值偏移;马家沟组八陡段孔缝充填方解石的δ13C和δ18O值也多为负值,δ13C向较正值方向偏移,δ18O值向较高负值偏移。奥陶系碳酸盐岩孔缝充填方解石形成于大气淡水环境和埋藏成岩环境,次生孔洞可能主要形成于早期表生阶段,裂缝形成于中-新生代的构造运动,方解石主要充填于埋藏环境中。次生孔缝的主要形成时期早于油气大量运移期,对古潜山油藏的形成有利。  相似文献   
75.
安庆大别山区位于大别山造山带东侧,调查研究了该区饮用天然矿泉水6处(锶偏硅酸型2处,锶型1处,偏硅酸型3处),理疗天然矿泉水硅酸水3处.在分析矿泉水的水化学特征和环境同位素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成因模式.冷泉(井)水(AH1、AH3、AH4、AH5、AH8和AH9)的主要离子为Ca2+、Mg2+、Na+和HCO3-...  相似文献   
76.
煤炭资源的开采破坏了大量的土地,加剧了人地矛盾,土地复垦是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矿区土地复垦是一个边缘交叉学科,所需处理的数据涉及采矿、地质、地理、土壤、农林、生物、社会经济等众多领域,具有数据信息量大、相互关系复杂等特点.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已难以适应土地复垦发展的要求.主要研究了矿区土地复垦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并分析了基于MapX和Oracle Spatial进行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双能量CT虚拟单能量成像在鉴别脊柱急慢性压缩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85例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行双能量CT及MRI检查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0例急性压缩性骨折(共60个椎体)、35例慢性压缩性骨折(共48个椎体).所有病灶椎体均有MRI诊断结果作为参照.将双能量CT图像数据进行虚拟单能量重建,分别得到40...  相似文献   
78.
获取了2020年4-7月新疆于田Ms6.4地震区周边约400 km范围内连续的中国气象卫星FY-2G遥感热红外资料,选取北京时间凌晨1:00~5:00时的分钟值数据,经过小波变换和功率谱估计法进行处理,得到研究区地震前后相对功率谱异常演化过程,对比分析了 2019年相同频率同期的相对功率谱幅值,并讨论了异常时间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79.
苏丹Muglad盆地油气资源丰富,是重要的油气探区.盆地中南部西斜坡位于Kaikang坳陷西部斜坡带,是Muglad盆地重要的勘探区之一.研究区在构造转型时期遭受严重剥蚀,目前残余地层厚度约为5 000 m.受区域构造活动的影响,研究区的沉积储层发育演化与构造演化密切相关.随着构造圈闭勘探进入中后期,寻找新的勘探领域和...  相似文献   
80.
12个U/Th年龄测试结果显示,黔西南普安县雾露洞长度分别为667mm和830mm的两支石笋覆盖了61~50kaBP时段。据两支石笋999个δ18O数据建立了平均分辨率达15年的亚洲夏季风强度变化序列。雾露洞δ18O记录揭示了4个振幅达1.7‰的千年尺度季风增强事件,对应于格陵兰冰心DO17—DO14事件。在总体特征上,该记录峰谷振荡特征及振幅与贵州董歌洞、南京葫芦洞记录一致,进一步证实亚洲季风区大气降水同位素组成变化在大范围空间内具有一致性。在百年尺度上,亚洲季风区石笋δ18O清晰记录了MIS3早期6个DO亚旋回事件,而且在更短时间尺度上具有类似高纬气温振荡特征。这种低纬季风系统与北高纬气候变化的耦合关系表明,大气环流快速重组和传输可能是连接高低纬DO旋回及亚旋回气候变化的主要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