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12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11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An abrupt ice and snow storm disaster which occurred in the spring of 2008 se-verely destroyed forests over a surprisingly large portion of southern China.A transect crossing Jinggang Mountain-Jitai Basin-Yushan Mountain-Wuyi Mountain was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The authors integrated field data collected in two field surveys to analyze the impacts of the disturbance on forests.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obtained.(1) The extent of damage to plantations along the transect decreased in the order of slash pine > masson pine > mixed plantation > Chinese fir.Slash pine is an introduced species from southern America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fast growth,low wood quality and rich oleoresin,and showed a damage rate of 61.3% of samples,of which 70.4% cannot recover naturally.Masson pine is the native pioneer species of forests with harder wood,and 52.5% were damaged due to turpentine,of which 60.9% cannot recovery naturally.Chinese fir is a local tree species and samples showed a rate of 46% and a relative rate of 32.5%,lower than the mixed plantation.(2) From west to east along the transect,we can see tha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of the western transect on Jinggang Mountain showed the lightest damage extent,and a Cryp-tomeria plantation at an altitude of 700 m was severely destroyed while Chinese fir showed light damage below 700 m and relatively severe damage above 900 m.Masson pine and slash pine in the central transect in Jitai Basin were damaged severely due to turpentine ac-tivities,and closed natural secondary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 was damaged severely due to high ice and snow accumulation on intertwined shrubs.Masson pine aerial-seeding plantations below 400 m along the eastern transect in Xingguo and Ningdu counties were nearly undamaged for small tree sizes,and Chinese fir at 500-900 m altitude showed a lighter damage extent.However,masson pine which was distributed above 400 m and planted in the 1960s,was severely damaged due to turpentine.  相似文献   
52.
中国土地覆盖时空变化未来情景分析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在对HLZ (Holdridge life zone) 分类系统与土地覆盖类型分类系统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土地覆盖类型与HLZ生态系统类型的最大对应概率,构建了基于栅格的土地覆盖边际转换模型。采用基于HadCM3 A1FI、A2a、B2a等三种未来气候变化情景数据模拟获得的中国HLZ生态系统时空变化的系列栅格数据,运行模型后获得相应时段中国未来土地覆盖时空变化情景系列数据。引入土地覆盖类型景观指数及平均中心系列模型和构造平均中心偏移距离及偏移方向的计算模型,对中国未来土地覆盖的景观指数变化及其平均中心的偏移距离、偏移方向及偏移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基于HadCM3 A1FI、A2a、B2a三种情景模拟结果分析表明:在2000~2099年间耕地、草地、湿地、水域、冰川雪被等土地覆盖类型面积逐渐减少,林地、建设用地、荒漠等土地覆盖类型面积逐渐增加,沙漠面积有所减少。其中,林地增加速度最快 (平均每10年增加2.34%),裸露岩石减少速度最快 (平均每10年减少2.38%)。  相似文献   
53.
为实现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的卫星遥感研究,须建立时间序列完整的空间型遥感数据平台。在此基础上,通过建模分析,可以有效地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现代过程,其中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动态特征和空间动态特征。为探讨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研究的方法论,采用陆地卫星TM分层抽样方法,对全国土地利用类型区域组合、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和土地利用动态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4.
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区域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应用以遥感观测数据驱动的GLO-PEM模式模拟估计的中国北方20年的NPP数据同其20年气候数据结合,同时利用通过遥感宏观调查所得的两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20年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净初级生产力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 的影响的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20年来研究区域年均温度显著增加 (年均增温0.064 oC),年降水量明显减少 (年降水减少率为1.49 mm/年),NPP以减少趋势为主 (年减少率6.9 TgC)。研究区域NPP的变化受旬 (月) 均温和旬 (月) 降水量和季节温度和季节降水的变化影响显著。季节NPP同季节降水和温度的相关性在空间上同植被覆盖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其相关系数大小随着不同植被覆盖类型变化而变化。通过分析可见,就整个研究区来说,发生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仅占整个研究区域的5.45%, 气候对整个研究区域NPP的影响占主导地位 (占了总影响量的90%);土地利用发生区域土地利用的作用占了绝对地位,土地利用的影响占了约97%。整个研究区域近20年来因为降水明显减少,温度显著升高,导致NPP明显下降,在两期土地利用间隔时间段内 (约10年) 因气候影响NPP减少了78 (±0.6) TgC。因为土地利用的变化导致NPP减少9 (±0.2) TgC。气候和土地利用共同作用是研究区域的NPP减少87 (±0.8) TgC。  相似文献   
55.
基于融合技术的结构性栅格时空数据平台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时空数据融合是当前研究地理现象空间格局的数据存储、处理方法与有效途径。在构建国家资源环境时空数据平台过程中 ,我们设计了基于 1 km栅格单元的土地利用现状与变化数据库。这种时空数据表达方式的优点 :(1 )在保持面积信息不损失情况下明显减少了数据存储量 ,并且满足区域分析的空间尺度要求 ;(2 )便于多时间序列的数据存储与变化分析 ,以及变化专题信息提取与结果显示 ;(3)有利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环境背景与驱动力分析 ,可以实现与其他多源数据的有效融合 ;(4 )从小尺度到大尺度的空间尺度转换非常便利 ,在空间聚合的基础上能够快速实现从区域分析扩大至国家尺度、全球尺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56.
滇西保山地块是西南“三江”特提斯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藏-滇-泰-马中间板块中段,是近年来科学研究和地质找矿的热点地区之一。受区域构造演化的影响,保山地块先后历经原、古、中、新特提斯演化,并发生了多期成岩成矿事件,在北部形成了以金厂河铁铜铅锌矿、核桃坪铅锌矿、陡崖铁铜多金属矿、黑牛凹金矿、黄家地金矿等为代表的金厂河铁铜金铅锌多金属矿集区。区内矿床在成矿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单个矿床在垂向上、平面上均呈有规律地分布,其分带标志除了矿床类型外,还表现在有用矿物组合及元素分带。由下往上、由内向外均有Fe→Cu-Fe→Cu-Pb-Zn→Au矿种分带及“矽卡岩型→构造蚀变岩型→石英脉型”的矿床类型分带,成矿元素均从高温到中低温变化。成矿系统的分析表明,区内各代表性矿床中矿石的硫、铅同位素组成和变化范围较为一致性,矿床的形成具有相似的成矿流体,表明不同类型的矿化可能形成于早白垩世中特提斯洋的闭合过程。本文综合区内构造演化、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关系,建立了金厂河矿集区铁铜金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以期为该区深边部地质找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7.
氦气是关系国家安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关键性稀有气体资源,在国防和高新技术领域不可或缺,是中国进一步走向“深空、深海、深地、深蓝”领域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当前,氦气资源已成为中国的“卡脖子”资源之一,开展氦气资源调查理论与技术研究,指导和支撑中国氦气资源勘查,已成为中国资源调查领域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目前工业利用的氦资源主要是壳源氦气,其“弱源成藏”与“异源同储”机制的特殊性,导致与常规油气成藏具有重大差别。笔者根据氦气资源调查理论与技术研究现状,结合氦气成藏的特殊性,提出了亟需攻关的理论、技术问题和相关研究思路建议,供业内工作者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8.
<正>引言:自德国地质学家H Cloos于1921年发表《深成火成现象的机理》一书,至今已有100多年。国内外地质学家对岩浆岩体构造进行了大量研究,发表了许多论著(Anderson,1936;武汉地质学院等,1979;徐开礼等,1989;朱志澄等,1990),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岩石学到岩石学与构造地质学的结合研究,加强了野外调查和岩石、构造填图,提出了岩浆岩体构造的一些形成机制和构造型式,用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进行验证,取得长足进步(肖庆辉等,1988),也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9.
简单矢量数据多边形裁剪问题的图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拓扑信息的矢量数据多边形裁剪问题是解决GIS叠置分析的基础。本文借鉴GIS中弧段结点模型的思想,建立描述两多边形集合间裁剪问题的图模型,以解决现有算法实现在处理大数据量裁剪时暴露的问题。本模型运用图中定义的顶点和边分别表示结点和弧段,使集合间实体的关联性得以增强,结果区域边界的重组过程得到简化。针对海量数据的存取特性,设计并实现了该模型的数据组织方式及其构建算法。最后以大数据量GIS叠置分析为例, 将本文实现与Vatti算法实现加以比较,实验表明,本实现在进行大数据量的两多边形集合裁剪时效率较高;同时,程序具有合理调配其内存空间中栈和堆资源使用的能力,这使其健壮性强于后者。  相似文献   
60.
尹继元    陈文  肖文交    张斌  蔡克大  孙敬博  张彦  杨静  杨莉  刘新宇  沈泽 《地质通报》2015,34(08):1470-1481
中天山地块发育有大量的暗色岩墙,主要走向为北北西。对中天山暗色岩墙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的年龄为304.8±1.5Ma,表明其形成于晚石炭世。这些暗色岩墙具有较高的SiO2,较低的Mg、Cr、Ni含量。它们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显示俯冲相关特征。上述特征暗示,中天山暗色岩墙可能是由俯冲板片流体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的。这一发现表明,准噶尔洋的闭合应该发生在晚石炭世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