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94篇 |
免费 | 836篇 |
国内免费 | 134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84篇 |
大气科学 | 905篇 |
地球物理 | 930篇 |
地质学 | 2161篇 |
海洋学 | 818篇 |
天文学 | 157篇 |
综合类 | 441篇 |
自然地理 | 48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129篇 |
2022年 | 267篇 |
2021年 | 292篇 |
2020年 | 272篇 |
2019年 | 304篇 |
2018年 | 277篇 |
2017年 | 281篇 |
2016年 | 313篇 |
2015年 | 303篇 |
2014年 | 309篇 |
2013年 | 312篇 |
2012年 | 352篇 |
2011年 | 346篇 |
2010年 | 407篇 |
2009年 | 335篇 |
2008年 | 277篇 |
2007年 | 285篇 |
2006年 | 257篇 |
2005年 | 194篇 |
2004年 | 152篇 |
2003年 | 140篇 |
2002年 | 129篇 |
2001年 | 127篇 |
2000年 | 115篇 |
1999年 | 94篇 |
1998年 | 48篇 |
1997年 | 58篇 |
1996年 | 40篇 |
1995年 | 49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27篇 |
1992年 | 29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2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4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1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6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941.
被动桩是指一种由于土体水平位移而发生挠曲变形的桩。目前不论是室内试验还是数值计算,常在模型边界对土体施加水平位移荷载(位移边界条件)形成土体的位移场,用来研究被动桩的变形特征,但不同研究者采用的水平位移施加位置(边界位置)与被动桩的距离存在较大差异。结合一个工程案例,采用有限单元法对水平位移加载位置进行了单变量参数分析。研究表明,随着水平位移加载位置与被动桩距离的增加,桩身变形显著减小。这表明了施加位移边界后地基中存在明显的应力扩散。当该距离小于5.5倍桩径时,在模型边界施加同等大小的水平位移所需应力显著增加。同时讨论了水平荷载加载位置与被动桩距离的合理范围,认为应在5~8倍桩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942.
亚太地区是全球重要的油气产区和最大的油气消费市场。亚太地区155个主要沉积盆地中,已有90多个盆地内发现了油气田或有油气发现,共发现油气田约6 900个。根据地理位置及构造特征等,亚太地区可进一步分为东亚分区、东南亚分区、澳新分区和南亚分区,约有131个主要的含油气系统。本文对亚太地区不同分区的油气成藏条件(包括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含油气系统等)进行了总体分析与高度概括。在此基础上,以成藏组合为基本评价单元,不同勘探程度盆地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方法,对本地区各盆地的油气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亚太地区常规总油气可采资源量为673.7×108 t油当量,占全球的6.1%,非常规油气资源类型以重油、页岩油、油页岩、页岩气、煤层气为主,非常规油气技术总可采资源量390.4×108 t当量,占全球非常规油气技术总可采资源量的6.1%。根据待发现资源结果及盆地勘探程度,近海和深海勘探是将来的勘探热点:主要勘探领域为深海和成熟盆地新层系及岩性-地层圈闭等;海相三角洲体系是寻找天然气田的重要领域;东南亚弧后盆地群新生界湖相是页岩油的有利勘探领域;澳大利亚中部克拉通盆地群泥盆系-石炭系为页岩气的有利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943.
944.
污染场地的健康风险和环境地质危害备受关注, 自然衰减被公认是优选修复技术。对存在非水相液体的场地, 源区非水相液体残余导致的“拖尾和反弹”问题对污染场地自然衰减技术提出了挑战。近年来源区自然消除技术的出现丰富深化了自然衰减修复的内涵, 展现了解决“拖尾和反弹”问题的巨大潜力。本文综述了轻非水相液体(LNAPL)污染场地源区自然消除的研究历程和最新成果, 研究显示: ①2000年至今, 自然衰减修复的相关研究逐渐从地下水污染羽衰减转向包气带源区自然消除; ②包气带自然消除过程被证实是源区自然消除的关键生物过程, 占LNAPL总质量损失的90%~99%;③LNAPL挥发过程中的生物降解是源区自然消除的主要研究对象。在以上研究过程中,建立的源区自然消除研究方法:①可分为LNAPL源区-羽识别、定性判断和定量估算三个部分; ②包气带定量评估常用浓度梯度、二氧化碳通量(动态密闭室和静态捕集)和热力学梯度是量化评估的三类方法。综合已有的研究进展和难点, 可以预见, 在未来研究中, 识别源区LNAPL的成分变化、明确源区自然消除的限速因子,以及开发恰当的气体脱气和气泡逃逸观测方法,是源区自然消除修复方法应用推广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945.
沿海与内陆地下卤水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对比我国滨海与内陆地下卤水的分布、成因及其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指出不同成因的地下卤水具有不同的水质. 相似文献
946.
947.
A geo-ontology-based approach to decision-making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Ontology as a kind of method for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is able to provide semantic integration for decision support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activitie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We examine a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system as composed of four components: disastrous meteorological events, hazard-inducing environments, hazard-bearing bodie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The geo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components can be represented with geographical ontology (geo-ontology).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n ontology representation of domain knowledge of a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system descending from an adapted geospatial foundation ontology, designed to formally conceptualize the domain terms and establish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ose concepts. The class hierarchy and relationships of the proposed ontology are implemented finally at top level, domain level/task level, and application level.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the ontology is illustrated with a case study of prediction of secondary disasters and evacuation decision of a typhoon event. The multi-level ontology model can provide semantic support for before-, during-, after-event emergency management activities such as risk assessment, resource preparedness, and emergency response where the formed concep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can be incorporated into reasoning sentences of these decision processes. Furthermore, the ontology model is realized with a universally used intermediate language OWL, which enables it to be used in popular environments. This work will underlie the semantic integration among human beings, between heterogeneous systems and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systems, enable spatial semantic reasoning, and will be useful in guiding advanced decision support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相似文献
948.
Jiangjiang XIA Haochen LI Yanyan KANG Chen YU Lei JI Lve WU Xiao LOU Guangxiang ZHU Zaiwen Wang Zhongwei YAN Lizhi WANG Jiang ZHU Pingwen ZHANG Min CHEN Yingxin ZHANG Lihao GAO Jiarui HAN 《大气科学进展》2020,37(9):927-932
<正>1.A key support for the 2022 Winter Olympics The XXIV Olympic Winter Games are scheduled to take place from 4 to 22 February 2022, followed by the Paralympic Games from 4 to 13 March, in Beijing and towns in the neighboring Hebei Province, China. Weather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outcome of the games (Chen et al., 2018). It can not only cause a difference between a medal or not, but affect the safety of athletes. Success of the Winter Olympics will greatly depend on weath... 相似文献
949.
地震序列类型能够直观地反映构造应力场环境、地震构造及孕震环境介质的差异性。主—余型地震多发生在相对均匀的介质环境,而前—主—余型地震及震群型地震往往发生在复杂的构造环境。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的6.0级地震余震活动总体呈NW向分布,其南东段的余震呈相对单一的NW向条带状,而北西段的余震活动呈现丛集的特征。两段的地震序列类型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南东段地震序列为主—余型,序列衰减速度较快;北西段地震序列为震群型,序列初期衰减非常缓慢,余震丰富。此次6.0级地震序列发生在长宁—双河大背斜上,该复式背斜主要由多个次级褶皱构造和不同走向的伴生断层组成,结构复杂。长宁6.0级地震序列的分段性特征表明,该地震序列不是发生在单一的断裂构造上,为多个构造级联破裂所导致的复合型地震序列。此外,序列北西段余震的深度逐渐变深,可能预示着该区域受华蓥山断裂带活动的影响,地震序列对华蓥山断裂带未来地震活动的影响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