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82篇 |
免费 | 1604篇 |
国内免费 | 106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81篇 |
大气科学 | 870篇 |
地球物理 | 1374篇 |
地质学 | 2938篇 |
海洋学 | 684篇 |
天文学 | 296篇 |
综合类 | 413篇 |
自然地理 | 59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107篇 |
2023年 | 133篇 |
2022年 | 250篇 |
2021年 | 289篇 |
2020年 | 236篇 |
2019年 | 278篇 |
2018年 | 311篇 |
2017年 | 292篇 |
2016年 | 286篇 |
2015年 | 267篇 |
2014年 | 308篇 |
2013年 | 329篇 |
2012年 | 330篇 |
2011年 | 354篇 |
2010年 | 339篇 |
2009年 | 310篇 |
2008年 | 281篇 |
2007年 | 243篇 |
2006年 | 221篇 |
2005年 | 222篇 |
2004年 | 188篇 |
2003年 | 188篇 |
2002年 | 223篇 |
2001年 | 211篇 |
2000年 | 184篇 |
1999年 | 194篇 |
1998年 | 168篇 |
1997年 | 151篇 |
1996年 | 124篇 |
1995年 | 89篇 |
1994年 | 95篇 |
1993年 | 93篇 |
1992年 | 68篇 |
1991年 | 57篇 |
1990年 | 48篇 |
1989年 | 33篇 |
1988年 | 31篇 |
1987年 | 25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4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
黑龙江伊春红山华夏—安加拉混生植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黑龙江省伊春红山地区晚二叠世红山组植物群,认为其性质为华夏—安加拉混生植物群。华夏植物区与安加拉植物区的界限,应以内蒙古陆及其东、西延展部分为界。 相似文献
93.
大别造山带的汇聚演化历史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来自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显生宙以来的地层记录以及北淮阳地区的地层记录可能为两个陆块的汇聚模式提供制约。通过对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显生宙以来岩相古地理进行比较,其中3个阶段相似, 2个阶段差别很大。以浊积岩发育作为俯冲阶段的标志,磨拉石建造出现作为闭合的标志,显生宙以来,大别造山带曾经历了两次俯冲和两次汇聚,俯冲时间分别是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和早三叠世,汇聚的时间分别为中 晚泥盆世和中三叠世,早期的汇聚具有软碰撞特征,以上认知得到了北淮阳地区地层、古生物和沉积记录的支持,同时也与大别山造山带榴辉岩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基本吻合。高压 超高压变质岩在晚三叠世处于快速折返阶段,早侏罗世以前到达地表,其平均折返隆升速率为39~66mm/a。 相似文献
94.
大沽河是胶州湾最大的入海河流,每年都会给胶州湾带来大量泥沙。本文利用三维的ECOMSED水动力-泥沙数值模型对洪水期的大沽河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洪水存在期间以及洪水结束后胶州湾的余流分布、大沽河河道上中下游各层盐度、泥沙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以及入海冲淡水和泥沙对胶州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
以壳聚糖和CuCl2·2H2O为原料,分别采用直接负载法和吸附法成功制备了壳聚糖/纳米铜复合微球,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DR)和扫描电镜(SEM)对催化剂结构进行了表征。以刚果红(CR)染料为目标污染物,评价了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制备条件及氢转移催化反应条件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直接负载法(CS/CuNPs)和吸附法(CS/CuNPs-X)制备的壳聚糖/纳米铜复合微球在CR染料浓度为100 mg/L,催化剂投加量为0.05 g,供氢体浓度为0.05 mol/L的氢转移催化反应条件下,催化反应进行180和60 min时CR脱色率可分别达95.8%和96.8%。CS/CuNPs-X比CS/CuNPs表现了更高的对CR氢转移催化反应的催化速率。两种催化剂催化还原CR染料的反应均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在连续循环使用10次后,CS/CuNPs和CS/CuNPs-X对CR的脱色率分别为93.9%和89.4%,表明催化剂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96.
曲边冰洲石的发现及其矿床成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各类型冰洲石矿床中发现了大量的冰洲石弯晶,通过冰洲石矿床野外考察的归纳总结,联系到晶体生长和材料力学的有关知识,提出冰州石矿床的成因极可能是原矿床中方解石受到的构造运动强烈影响后,在长期的水淋滤改造作用下发生冰洲石化,并由此而形成冰洲石矿床。 相似文献
97.
对雪峰山中段绥宁-靖州(会同)-天柱-新晃剖面的研究表明,雪峰山中段的变形自东向西减弱,由东部的向西倒转紧闭褶皱过渡到西部的开阔褶皱。东部(绥宁-靖州段)卷入褶皱的为南华系和震旦系—下古生界,褶皱样式表明东部在南华系与板溪群之间存在一区域性的滑脱面,本段缩短11km。剖面西段(靖州(会同)-天柱-新晃段)卷入变形的为板溪群、南华系和震旦系—下古生界,主要滑脱面位于板溪群下部或冷家溪群与板溪群之间,该段缩短46km。东西2段之间的界线是早期控制板溪群和南华系沉积的正断层。研究得出的缩短量为最小值,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古生代雪峰山逆冲推覆距离不大。雪峰山中段石炭系与南华系之间的超覆不整合、靖州盆地的构造属性和雪峰山剖面的变形特征显示,雪峰山中段的变形发生在早古生代。雪峰山早古生代变形是早期裂谷的反转,属薄皮构造。 相似文献
98.
99.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GPR) is an effective geophysical method for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exploration. However, significant background interference occurs around most work sites, which increases the difficulty of analyzing and interpreting GPR profiles. For time-distance profile analyses, more accurate results can be obtained using the instantaneous parameters of the analytic signals. In this study, these instantaneous parameters are extracted and compared using 1D model waveform and 2D model strong interference profil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stantaneous amplitude gradient effectively reflects the model information, even under strong interference. The instantaneous amplitude gradient is applied to GPR survey data from a study site, an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echnique reflects the underground structure information of the survey area. Drilling verification further confirms that the instantaneous amplitude gradient accurately reflects the underground structure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100.
The long-term adjustment processes of atmosphere and ocean in response to gradually increased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have been analyzed in 70 and 140a integrations with NCAR fully-coupled climate system model (CSM). In these experiments the CO2 concentration has been increased to double and quadruples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respectively. After 70a, at the time of CO2 doubling, the model predicts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rises by 1.2 and 1.5K for the globe and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respectively. The behavior of the quadrupling run is similar: each global and regional me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s increase by 2.8 and 3.0K at the time of CO2 quadrupling. From the experiments,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changes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will be more distinctive compared with the global average, mainly due to exceptionally large warming and sea level change near the entrance of the Kuroshio extens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