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141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140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韩松辉  张国超  张宁  朱建青 《测绘学报》2019,48(10):1225-1235
基于EM算法,提出一种AR模型中AO类异常值(additive outlier)探测的算法。该算法可同时进行AR模型拟合与AO类异常值探测,并可有效地解决成片AO类异常值探测时所产生的掩盖和淹没问题。最后,将本文算法应用于GPS卫星钟差预报之中。本文算法可以准确探测出钟差历史观测序列中的AO类异常值,并可对卫星钟差进行精确预报。  相似文献   
112.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质成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文中总结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中获得投奔 石学和构造地质学认识与区域上已经取得的多学科成果,论述了牙鲁藏布大峡谷得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该地区深部存在着地幔上涌体,雅鲁藏布大峡谷和大另弯的形成是地幔上涌体作用于岩石圈和地表的效应。地幔上涌体的确认揭开了该地区的特有的生物学,气候特征等方面的奥秘,雅鲁藏布大峡谷及其周缘地区是大陆动力学研究,壳-幔动力学,地球系统中各圈层间耦合作用及大陆块体运动学研  相似文献   
113.
114.
本文根据连云港市内河航道数字地形模型建设的实践,阐述了航道数字地形模型建设的通用程序和技术要点,探讨了模型的精度和建模过程的适用方法及对策,对于经济高效地建设内河航道数字地形模型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5.
基于广义点理论的多基线影像钣金件3D重建与尺寸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沿CAD模型在影像中投影的外轮廓边缘点统计与最邻近直线广义点平差迭代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钣金件初始方位的2D-3D自动定位。提出利用影像上的直线信息进行广义点平差,并基于多基线影像对工业钣金件进行高精度三维重建和尺寸误差检验,给出了带端点约束条件的多基线影像广义点摄影测量平差模型,并验证了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6.
Modeling sediment transport depends on several parameters, such as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SSC), shear stress, and settling velocity. To assess the ability of Pulse-Coherent Acoustic Doppler Profiling (PC-ADP) to non-intrusively quantify spatial and temporal SSC and settling velocity at seabed,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the Beibu Gulf (Tonkin Gulf),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spatial profiles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in SSC at 1 m above bottom were derived from PC-ADP acoustic backscatter intensity determinations after being calibrated with the optical backscatter sensor (OBS) measurements at the same elevation. The PC-ADP and OBS results agreed well. The temporal settling velocity obtained from Rouse profiles agreed well with the Soulsby formula based on size information by LISST (laser in situ scattering and transmissometry). Tides and tidal currents are diurnal in the gulf. SSC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ebb and flood flow, and it rapidly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distance from the seabed. The maximum SSC at 0.16 m and 1.3 m above bottom reached 816 mg/L and 490 mg/L during spring tides, respectively. The sediments consisted of mineral particles 23-162 μm in diameter and 0.05-2.04 cm/s in settling velocity. Generally, both the SSC and settling velocity followed variations in the bottom friction. Results suggest that PC-ADP is able to provide reasonable SSC and settling velocity measurements of both profiles and time series for a long study period.  相似文献   
117.
中国旱涝格局演变(1961-2050年)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翟建青  曾小凡  姜彤 《热带地理》2011,31(3):237-242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483个气象站1961-2000年月降水数据以及ECHAM5/MPI-OM气候模式输出的1961-2050年月降水数据,分别计算其月SPI值,分析中国过去40年来及未来3种排放情景(A2:温室气体高排放情景;A1B:温室气体中排放情景;B1:温室气体低排放情景)下旱涝格局的演变;同时分析了8个水文站...  相似文献   
118.
怒江河砂岩屑磷灰石裂变径迹结果与流域地貌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流搬运沉积的河砂作为流域内地质体的平均产物,可以有效地揭示整个流域内区域性的地质体热史演化。对同一河流进行分段采样能够揭示更为详实的热史演化差异。本文对滇西境内怒江上游至下游采集了7个河砂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定年,主要年龄峰值依次为: 12.2 Ma和12.8 Ma, 7.7 Ma, 5.3 Ma、4.4 Ma和4.9 Ma, 7.3 Ma,总体上呈现出上游老、中游年轻、下游老的年龄格局。怒江中游河段相对年轻的流域热史经历说明中游河段较其他区域经受了构造地貌的快速演化。由于这一位置对应三江并流,而且气候作用与现代西南季风的水汽通道吻合,降雨量与上、下游流域截然不同。可以推断,气候因素导致了其快而新的构造地貌演化,促成代表年轻冷却历史信息的地质体被迅速剥露造就了怒江河道不同位置流域热史演化的差异。测得的7个样品所有年龄峰值可分为5个区段: 5.3~4.4 Ma、7.7~7.3 Ma、12.8~10.7 Ma、26.8~22.2.3 Ma、48.7~30.1 Ma,基本反映了流域范围新生代以来主要的热史演化阶段。此外,怒江不同河段河砂样品的分段性特征,证实河砂岩屑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方法在解释流域区域热史演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9.
河流沉积与地貌对构造与气候的变化极为敏感,可记录区域构造活动、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变等多方面的丰富信息。由于独特的构造背景与气候条件,帕隆藏布不仅成为雅鲁藏布水系水量最大的支流,而且其流域在藏东南地区占有重要的地位。帕隆藏布流域内地表过程活跃且河流地貌演化过程快速,是揭示青藏高原东南部构造地貌演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该河流地貌的形态学和沉积学分析发现,帕隆藏布河流形态具有明显的线状特征,其干流近似直线展布,而主要支流呈羽状分布,两者多呈直角交汇,表明河流形态明显受到嘉黎断裂带的构造形迹控制。进一步利用光释光和14C定年方法,对帕隆藏布的晚第四纪河流地貌演化,尤其是干流和东久河支流的晚第四纪河流阶地进行研究后发现,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导致帕隆藏布的晚第四纪河流地貌呈现出典型的分段式特征,根据海拔高度主要可划分为3段:1)海拔2 600 m以下的河谷地貌呈V形峡谷,河谷比降大,阶地沉积年龄均在9.0~2.0 kaBP间,沉积属性以河流相和坡积相为主,表明是全新世以来气候变暖条件下形成的;2)海拔2 600~3 300 m的中游段河谷呈冰蚀围谷盆地、U形槽谷等,河谷比降小,河岸谷坡坡度小,主谷两岸冰碛垄发育,存留了古冰缘地貌遗迹,阶地沉积属性以古湖相、冰水相及河流相为主,测年结果在29.8~10.9 kaBP和50.9~39.8 kaBP间,显示其曾经为末次冰期和冰消期冰缘湖泊体系,后被现今的帕隆藏布所贯通;3)海拔3 300 m以上河流地貌为典型的冰川U形槽谷,谷底平坦,发育现代冰湖,仅发育Ⅰ级阶地并上面覆有冰碛物堆积体,有末次冰期的冰缘地貌遗迹,但主要受周围海洋性冰川作用,呈现现代冰缘地貌特征。整体上看,帕隆藏布的现今河流地貌上、下游两端年轻,主要形成于全新世期间;中游的河流地貌出现较早,残留了末次冰期和冰消期的冰缘地貌特征,并保留了广泛的古冰湖相沉积物。因此,帕隆藏布现今的河流形态主要出现在末次冰期以来。  相似文献   
120.
林士扬  季建清  苏君 《地质科学》2019,54(4):1167-1184
地震数据可以反演地球内部的构造信息,能够查明地球内部层圈结构及地震发生的机制,对揭示地球结构,进行地震预测及防震减灾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对地震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获得地壳变形及其深度层次的相关信息。本文利用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记录的1900~2018年近3 000 000条全球地震数据进行分析,立足地震震源计算方法,排除不确定性数据,使用震源深度频次分析及高斯分解得到地震层和地震集中区深度的推定。以国际地震中心(ISC)的1970~2016年近2 000 000条数据及中国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2009~2018年近300 000条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地球标准椭球体深度10 km左右普遍存在一个全球性的地震集中区,与地壳中脆韧性过渡带一致。其上的地壳是全球绝大多数地震发震的深度范围,推定其为地震层;与此同时,局限在洋壳俯冲带中,约35 km处出现了另一个地震集中区,认为是地球岩石圈深度内不容忽视的界面。研究表明,在地球表层(40 km以内),层圈结构对地震有较大的控制作用;而对有洋壳俯冲区域的地震三维结构图成图显示有“贝尼奥夫带”形态,表明俯冲机制能将具有弹性力学性质的刚性块体带至地球较深部,并孕育中、深源地震。因此,地震震源分布可以指示地震层,即刚性块体,在岩石圈中的分布,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区是岩石圈和中、上地幔最主要的变形和能量释放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