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51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51.
东海海底末次冰期埋藏风尘黄土地层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大量海底调查及钻孔岩芯资料揭示,东海海底全新世疏松沉积物之下,往往埋藏着一层厚度不大的黄褐色、暗绿色硬质粘土层。类似的硬土层在长江三角洲东部平原地层中普遍存在。作者曾对苏北、苏南平原地层中该硬土层与下蜀黄土地层进行对比研究工作,并在野外地层剖面上发现两者为连续延伸地层,认为该硬土层为末次冰期风尘黄土沉积物经埋藏后的次生成土作用演变而成。 本文通过对东海海底硬土层岩芯地层综合分析研究,以及与长江三角洲东部平原区硬土层和下蜀黄土地层沉积物特征对比,认为东海海底硬土层为末次冰期低海面期间,干、冷气候条件下的风尘黄土堆积物,后经埋藏后的次生变化而形成。而在绝大部分海底,由于受到全新世海进作用的强烈冲蚀而缺失,只在局部地区仍有保留。  相似文献   
52.
Cd是动植物非必需的有害微量元素,严重的Cd污染将对人体健康构成极大危害。该次通过对安徽宿松县北部地区水系沉积物和土壤样品中Cd地球化学异常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发现,Cd异常的形成分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区内分布的硅质岩为Cd异常自然源的主要源头;人类的生活活动虽对Cd异常的分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有限;而采矿活动对土壤和水系沉积物中Cd的含量影响明显,在采矿区及附近的样品中Cd含量远高于一般地区样品中的含量;从而形成了区内Cd异常的主要分布区。  相似文献   
53.
从低层视觉特征与地物空间关系特征对影像内容进行描述,建立检索模板与目标影像间的相似性直方图表达,提出一种适用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检索的新方法。首先,利用Quin+树将大幅面原始遥感影像分解为一系列同尺寸的序列子块;然后,分别提取各子块的低层视觉特征与地物关系特征,并以子块为基元构建候选子块的特征直方图;最后,对比检索模板与候选子块间的特征直方图相似性,实现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检索。使用多幅多源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对耕地、水系、建筑物等地类的检索精度大都维持在0.8以上,且各项检索性能指标均优于已有的两种遥感图像检索算法。  相似文献   
54.
55.
The 400 km-long Karakax lef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 is the westernmost segment of the Altyn Tagh fault. It separates northwestern Tibet to the south from the Tarim basin to the north. The western section of the Karakax fault exhibits clear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s of past large earthquakes. Geomorphic offset measurements from the field and high-resolution Ikonos images along 1.5 km across the Sanshiliyingfang fan and along 55 km of the fault, range from 3 to 28 m, with distinct clusters at 6 ± 2(3), 14 ± 2, 19 ± 2 and 24 ± 3 m. The cluster of the smallest offsets around 6 m (full range from 3 to 10 m) distributed over a minimum length of 55 km, is attributed to the last largest surface rupturing event that testifies of the occurrence of a magnitude Mw 7.4-7.6 earthquake along the Karakax fault. We interpret the other offset clusters as the possible repetition of similarly sized events thus favoring a characteristic slip model for the Karakax fault. In a 3 m-deep trench dug across the active trace of the fault we can identify the main rupture strands of the last and penultimate events. The penultimate event horizon, a silty-sand layer, has been radiocarbon dated at 975-1020 AD (AMS 14C age). It is proposed that large Mw 7.4-7.6 events with co-seismic slip of about 6 m rupture the Karakax fault with a return time of about 900 years implying an average slip-rate of about 6-7 mm/years during the late Holocen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Karakax fault is the largest lef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 at the rim of northwestern Tibet accommodating eastward movement of Tibet due to the India-Eurasia collision.  相似文献   
56.
利用地震预警系统对中国台湾地区地震进行速报,与传统地震告警软件对比后发现,预警系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得出地震三要素并告警,可为地震速报人员争取较长速报用时.总结了地震速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若干细节问题.  相似文献   
57.
通过控制不同温度、盐度对塞内加尔鳎幼鱼的存活及生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平均体长13.06±0.42mm的幼鱼存活的适宜温度为23~32℃,高于32℃时会引起大量死亡;体长和体重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3~26℃,高于26℃则生长速度减慢.幼鱼存活的适宜盐度为5~50,生长的最适盐度为20~25,超出此范围生长速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58.
为研究低丘红壤区不同降雨类型对浅层地下水埋深的影响,在江西省余江县选择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的7口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浅层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因素除了与降雨量、蒸发量、地表径流以及降雨过程中入渗土壤的雨水量外,还与降雨历时、降雨前期土壤的湿度等因素有关;据监测2 a的地下水位、降雨量等动态变化,从中选出三种降雨类型(Ⅰ降雨强度小且历时长,Ⅱ降雨强度大且历时短,Ⅲ干旱无雨时突然一场中雨),其中一场中雨就可以使Ⅰ的井水位剧烈变化,一场大雨可以使Ⅱ中的井水位明显抬升,偶尔一场大雨仅能湿润Ⅲ的土壤,对地下水位没有太多的影响;在浅层地下水位与降雨量、地表径流及进入土壤的雨水(RO)的相关性分析中,以降雨类型Ⅱ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最大,且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而降雨量与地表径流和RO呈极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在土壤周年盈水期且连续降雨时期,可对浅层地下水进行存储,以备在干旱少雨且作物需水时使用。  相似文献   
59.
地震波在地球表面的反射波PP、SS由于需经地球表面的一次反射,因此属于远震记录观测到的震相。本文利用井下摆观测数据,对2003年吉林松原震群和2005年黑龙江林甸地震震相进行认真研究,根据台站附近的测井资料确定的上地壳速度模型,对选定的地表反射点进行地震波的走时计算,初步判定在特定的震中距内井下摆可以记录到地方震的地球表面反射波。为和远震记录的PP和SS震相相区别,本文暂定此震相为PgPg,SgSg。  相似文献   
60.
荒漠绿洲土壤优先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勇勇  富利  赵文智  闫加亮 《中国沙漠》2017,37(6):1189-1195
荒漠绿洲土壤受干湿交替、冻融作用和土壤特性等非生物因素和动物洞穴、植物根系生物因素影响,存在大孔隙。水分和溶质优先沿着相互连通的大孔隙快速补充到土壤深层或浅层地下水,引起绿洲农田水分、养分损失;大孔隙存在,增强了土壤通气性,促进农田地力提升。荒漠绿洲土壤优先流的发生,减少地表径流及其侵蚀,促进水分入渗,影响着干旱区植被恢复和地下水补给。重点分析影响荒漠绿洲土壤优先流的非生物和生物因素,综述优先流对该区土壤性质和水文要素的影响。未来该区研究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大孔隙三维空间构型的研究,分析大孔隙结构与土壤优先流发生的内在机制;(2)开展不同景观类型土壤优先流的野外监测,认识土壤优先流的运动规律,揭示荒漠绿洲土壤优先流与植被互馈机制;(3)发展并构建荒漠绿洲土壤优先流运动的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