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7篇 |
免费 | 47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篇 |
大气科学 | 8篇 |
地球物理 | 26篇 |
地质学 | 69篇 |
海洋学 | 10篇 |
综合类 | 5篇 |
自然地理 | 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近百余年上海气温变化的若干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1873—1990年上海的年、冬、夏平均气温资料,并利用1956—1990年其郊区气温资料,对城市热岛效应对气温的影响作了处理,重建了近118a的上海气温序列。在此基础上对上海的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同期的北半球气温变化作了比较。结果表明,上海的气温变化有其明显的阶段性、跃变性和周期性。近百余年上海气温变化的总体特征与北半球相似,呈缓慢变暖趋势,但具体的变化过程和幅度有差别,尤其近20多年来的变化与北半球不一致,没有明显的增温现象。 相似文献
3.
地表探槽断裂岩岩石磁学揭示汶川地震断裂带不同滑移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岩石磁学能揭示岩石的磁性矿物组合,通过断裂岩不同的磁性矿物组合可揭示地震过程中磁性矿物变化、地震摩擦温度及地震滑移机制等基础地震地质问题。2008年Mw 7.9级汶川地震使两条断裂带同时发生地表破裂,包括映秀-北川和灌县-安县断裂地表破裂带,破裂带上地震断裂岩为岩石磁学提供了大量的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以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上两个探槽内断裂岩为对象,包括映秀-北川地表破裂带上的八角庙探槽和灌县-安县地表破裂带上的九龙探槽,结合目前已发表的地表及WFSD-1孔的研究成果,从岩石磁学角度探讨汶川地震断裂带经历的地震滑移机制:1综合映秀-北川地震断裂带上八角庙探槽和其它位置的断裂岩岩石磁学研究,结果显示该地震断裂带附近断层泥的高磁化率源于新生的亚铁磁性矿物,如磁铁矿和磁赤铁矿等,故映秀-北川地震断裂曾经历高温快速热增压地震滑移机制;2灌县-安县地震断裂带上九龙探槽内断层泥略低的平均磁化率源于其铁的硫化物含量比断层角砾及侏罗纪砂岩多,铁的硫化物可能源于地震过程或断裂岩抬升到地表后的地表作用,如果断层泥中铁的硫化物多含量源于地震过程,则灌县-安县地震断裂带曾经历低温慢速机械润滑地震滑移机制;3两条断裂经历的不同地震滑移机制可能受控于断裂深部结构,如断层产状,映秀-北川地震断裂带的陡倾角易产生高温快速地震滑移,而灌县-安县地震断裂带的缓倾角更易产生低温慢速地震滑移。 相似文献
4.
小区是居民日常生活和构建社会关系的重要场所,由于居住环境差异,导致剥夺现象发生。为探究居住环境剥夺对房价的作用机制,构建居住环境剥夺测度体系,创新了居住环境剥夺指数计算方法,运用混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分析居住环境剥夺与房价的关系。结果表明:(1) 兰州市平均房价为12566.93元·m-2,空间上呈现出多核心、组团式分布格局,表现为从核心向外逐级递减的趋势。(2) 基于6个维度服务设施数量和种类差异,居住环境剥夺也呈现出不同空间分布格局。(3) 所有服务剥夺均与房价呈负相关,教育服务剥夺对房价影响力最强,生活服务剥夺对房价影响力最弱,教育和交通服务剥夺交互作用对房价解释力最强。研究结果对促进资源配置公平和城市健康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Pei Junling Sun Zhiming Wang Xisheng Zhao Yue Ge Xiaohong Guo Xinzhuan Li Haibing Si Jialiang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英文版)》2009,20(2)
Geometry analysis of the Hongsanhan (红三旱) Section in the northwestern Qaidam basin illustrates the typical growth strata in the Xiaganchaigou (下干柴沟) Formation. The age and sedimentation rates of the Xiaganchaigou and the Shangganchaigou (上干柴沟) formations were determined by the high-resolution magnetostratigraphy. This result shows that the growth strata began to form at ca. 38.0 Ma and increased sedimentation rates occurred at ca. 37.0 Ma. The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before the Eocene-Oligocene boundary is confirmed, which enables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ic changes and the tectonic uplift. This uplift event could have resuited in the regional drying by blocking the moisture and contributed to the Eocene-Oligocene boundary global cooling event due to the declining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s by increased weathering of the mountains.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根据杭铁诸暨387洞室工程所取得的地质资料及室内岩石物理力学试验指标为依据,对该工程的围岩进行分类、並对围岩进行有限元方法的分析,及对围岩局部块体利用赤平极射投影方法进行稳定性验算,对该工程主体洞室的稳定性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8.
Bayou Adlane Zhidong Xu Xiaohang Xu Longchao Liang Jialiang Han Guangle Qiu 《Acta Geochimica》2020,(1):85-95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ecological and health risks of trace elements(Hg,Cd,As,Mn,Sb,Pb,Cu,Ni,Cr,and Zn),a total of 138 soil samples from rice paddies were collected during the rice harvest season in the Wanshan mining area,Guizhou Province,Southwest China.Factors of the pollution load index(PLI),geo-accumulation index(I-Geo),enrichment factor(EF),and risk index(RI)were determined.High concentrations of Hg,Sb,As,Zn,Cd,Cu,and Mn were observed in the soils.The PLI,I-Geo,and EF results all showed high levels of contamination by Hg and Sb and moderate levels of contamination by As,Pb,Zn,Cu,Cd,and Mn.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ntamination from Ni and Cr.The RI was very high,with Hg as the dominant pollutant,as expected,indicating that the historical large-scale Hg mining,as well as artisanal mining,ha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Wanshan area.Moreover,coal combustion,manganese factories,and the use of agrochemicals by the local population could also have an impact on the soil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heavy metal loads.To address the current state of contamination,pollutant remediation and the regulation control of the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in Wanshan are urgently needed. 相似文献
9.
川中紫色土丘陵区频发的季节性干旱严重制约区域农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地下水是丘陵区农村居民饮用和灌溉的主要水源,但迄今该区域地下水补给循环过程的相关研究报道极少。本研究选取盐亭大兴小流域(480 hm 2)为典型小流域进行综合水文观测与取样,比较了小流域内浅层地下水(2口泉水、14口井水)在不同覆被条件下雨季和旱季的水化学特征(包括D、 18 O)及水岩作用过程,并通过氯离子平衡法和二元混合模型法对比分析区域降水补给地下水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 3 ·SO 4-Ca,主要控制因素为岩石风化水解;(2)由地下水同位素峰值响应特征可知该区域浅层地下水对雨季降水补给响应时间约为50~ 85 d;雨季浅层地下水交换作用比旱季强烈;(3)氯离子平衡法受人为干扰较大,计算结果可能偏小,二元混合模型法未包含更多水源,计算结果可能偏大;(4)优化估算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全年接受降水补给率在12%~38%间变化,雨季单次降水补给地下水比例在4.3%~58.0%间变化。本研究通过揭示丘陵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性质变化规律,初步估算了浅层地下水补给来源及比例,可为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估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通过汶川地震震区大量的实地考察已证实沿着早先活动断裂主要发育了两条地表破裂带:一条是沿着映秀-北川断裂产生的逆冲伴随右旋走滑破裂带,长275km,最大垂直位移达11m,水平位移达12m; 另一条纯逆冲性质的破裂带,沿着灌县-安县断裂发育,最大垂直位移达4m。活动断裂之上的地表破裂带是野外工作中确定地震断裂性质的重要现象。另外,在活动断裂相邻区域和远离区域的路面以及建筑体还大量存在变形现象。通常沿活动断裂产生的地表破裂是典型的同震破裂,相邻区域的地表路面及建筑体发育的变形属于次生变形,远离区域发育的变形则属于震后变形。对次生变形和震后变形测量数据的应用容易影响活动断裂特征的确定和性质的判断,因为路面等建筑体上的挤压拱起、叠置以及水平错断等现象多是受到地震过程中通过断裂活动突然释放的巨大能量作用在局部地表建筑体产生的变形。但是,分布广泛的挤压现象暗示了区域上挤压应力场环境,有利于地表同震破裂位置的推测及地震断裂性质的判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