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96篇 |
免费 | 961篇 |
国内免费 | 138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10篇 |
大气科学 | 503篇 |
地球物理 | 794篇 |
地质学 | 2752篇 |
海洋学 | 806篇 |
天文学 | 89篇 |
综合类 | 237篇 |
自然地理 | 65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4篇 |
2023年 | 113篇 |
2022年 | 225篇 |
2021年 | 277篇 |
2020年 | 231篇 |
2019年 | 284篇 |
2018年 | 228篇 |
2017年 | 239篇 |
2016年 | 238篇 |
2015年 | 233篇 |
2014年 | 248篇 |
2013年 | 317篇 |
2012年 | 362篇 |
2011年 | 358篇 |
2010年 | 349篇 |
2009年 | 346篇 |
2008年 | 340篇 |
2007年 | 310篇 |
2006年 | 318篇 |
2005年 | 290篇 |
2004年 | 207篇 |
2003年 | 163篇 |
2002年 | 180篇 |
2001年 | 152篇 |
2000年 | 120篇 |
1999年 | 69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25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4篇 |
1978年 | 2篇 |
1976年 | 5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4篇 |
1957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海底入射角对多波束反向散射强度的影响及其改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考虑测船姿态、声线弯曲和海底地形对入射角的影响,推导了计算多波束海底入射角的实用模型。根据Lambert法则,改正海底入射角对反向散射强度的影响。实例计算结果表明,所述模型能精确地计算波束在海底的入射角,有效地改正其对反向散射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22.
923.
泡沫镍基P-25薄膜光催化降解水中喹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TiO2薄膜的光催化效率和使用稳定性,采用浸渍涂布法将粉体P-25 TiO2负载在泡沫镍基片上,制备泡沫镍基负载P-25薄膜光催化材料,利用XPS和FE-SEM分析了薄膜的晶相和形貌,并考察了不同条件下P-25薄膜对水中喹啉的降解效能。研究发现:P-25薄膜均匀覆盖泡沫镍基片表面,薄膜呈混晶结构,表面呈现微裂痕。实验表明:增大光照强度和曝气量能够明显提高水中喹啉的光催化降解率;低pH有利于水中喹啉的去除;初始浓度和温度不是光催化反应的主控因子;曝气产生的吹脱、扰动和水力紊流效应对光催化反应的影响不明显。结果显示:不改变水溶液温度和pH条件下,P-25薄膜对水中喹啉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并可多次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924.
925.
以数字散斑相关方法(DSCM)为观测手段,对雁列断层结构的破坏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观测和分析了变形破坏过程中模型表面的变形场演化过程.断层结构由一块含两条平行割缝的大理岩平板模拟,模型试件在双轴试验机上加载;DSCM观测系统在加载过程中记录试件表面的散斑图像,然后分析得到模型表面待测区域各记录时刻的位移场及应变场.全场连续的变形数据清晰地反映了雁列断层结构的变形破坏过程的各种细节.实验结果显示,变形最初集中在断层带周围,然后迁移到雁列区,最后雁列区贯通,结构发生滑动导致整个结构发生失稳破坏.对变形破坏过程中的变形场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一种描述变形局部化特征的统计指标—Cv值,可以作为一个雁列断层破坏的前兆指标. 相似文献
926.
927.
延边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岩浆源区:来自Sr-Nd同位素和深源捕虏体(晶)的证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延边地区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火山岩中包含有较多的辉石岩捕虏体和角闪石捕虏晶,前者为普通辉石变种,其化学成分类似于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中单斜辉石巨晶的成分,具有岩浆堆积成因特征;后者为韭闪石和镁质绿钠闪石变种,其成分类似于中生代晚期玄武岩中角闪二辉石岩包体里的角闪石和新生代玄武岩中的角闪石巨晶.矿物温压计算结果显示,它们形成深度介于25~37km.延边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87Sr/86Sr)i值介于0.704 3~0.705 0,εNd(t)值介于2.33~4.71,表明岩浆源区应是一套具有亏损性质的新增生的地幔物质.综合上述结果,可以判定延边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原始岩浆应来源于新增生的壳幔过渡带物质的部分熔融,地壳增生事件的时间为新元古代. 相似文献
928.
青藏高原中、东部局地因素对地温的双重影响(Ⅰ): 植被和雪盖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青藏高原冻土区地温既受海拔、纬度和经度(干燥度)区域地带性规律控制, 同时它又受植被、雪盖、砂层、 水被和地质构造等局地因素的显著影响. 局地因素对地温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在不同域值条件下, 它可增高或降低地温. 地温随植被覆盖度减小而逐渐增高, 但覆盖度减到0~20%时, 地温反而降低. 在青藏高原东部、南部和腹部的高山区, 冷季降雪多, 很多地段为稳定积雪区, 雪盖厚, 持续时间长, 对浅层地温起保温作用;而高原腹部的高平原、河谷和盆地冷季降雪较少, 雪盖薄, 持续时间较短, 一般保温作用微弱. 当雪盖厚度超过20 cm以后, 保温作用即开始增强;在暖季因积雪存在时间短, 雪盖薄, 短期内对浅层地温起冷却作用. 总之, 每种局地因素迫使地温向相反方向转化阶段是一个区间值, 为渐变过程. 随时空尺度变化, 局地因素的影响变化很大. 有些地段, 几种局地因素共同作用, 加上活动构造和地形、地貌等的影响, 使地温的时空分布和局地因素对其影响或控制变得错综复杂. 因此, 研究和预测地温特征和变化趋势, 需要在监测植被和积雪作用的基础上进行参数选择、 验证和优化. 相似文献
929.
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