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101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91篇
地质学   237篇
海洋学   45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6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胡静云  李庶林  林峰 《岩土力学》2014,35(4):1117-1122
大红山铁矿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形成了3个规模巨大的采空区,采空区上覆岩层移动与地表开裂塌陷将导致露天采场发生滚石地压灾害、井下采场产生空气冲击波次生地质灾害、地表与井下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等。针对上述问题,采取了多通道微震监测、非接触式岩移实时监测、基于手持式GPS仪的地表开裂范围监测和基于全站仪的地表沉降与水平移动监测的多种综合地压监测手段,对上覆岩层崩落高度、上覆岩层下沉变形量、地表开裂范围和地表沉降与水平移动等进行了监测,通过两年的监测获取了大量的监测数据,经分析表明,采空区上覆岩层崩落高度约在+1 090+1 060 m,上覆岩层+1 090 m平巷内观测点累计沉降量为1 350 mm,地表开裂范围位于以岩移角为75°划定的地表岩移范围内,地表测点最大累计沉降与水平移动量为1 779与948 mm,上覆岩层与地表的变形移动活动处于稳定渐进可控的状态,目前不会发生上述地压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52.
利用陕西气象站点逐小时降水实况、精细化格点预报、数字高程、土地利用、灾情等资料,应用水动力模型FloodArea对暴雨洪涝进行淹没模拟,在淹没水深和范围的基础上叠置承灾体属性,引入承灾体的灾损曲线,建立暴雨洪涝灾害风险预评估模型,并从数量占比和灾情占比两个角度,以县为单元进行验证,利用格点降水量预报对陕西6次大范围暴雨过程灾害风险进行预评估以及效果检验。结果表明:暴雨洪涝气象风险预估结果与实际受灾地区分布基本吻合,正确预报率73.2%,模拟结果可信度高,对于降水区域集中暴雨的风险预评估性能较分散性暴雨较高,漏报率相对低,但是空报率较高;建立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预评估及效果检验流程,提高了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可以用于洪涝风险预评估的实际业务中,对暴雨洪涝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3.
基于GIS的广东省综合运输体系规划信息平台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从2012年起,组织分期研究开发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广东省综合运输体系规划信息平台(简称"平台"),旨在建立健全统一的全省交通运输业数据采集、发布标准及技术管理规范,分别构建5大类运输方式线网及重要的运输枢纽站场节点的多级图层,叠加形成全省综合运输体系布局规划"一张图"。"平台"采用4层设计,依托后台管理、应用分析和综合展示3大子系统,搭建了基础地理信息、经济社会、交通运输现状、综合运输体系规划成果及其他共5大类数据库,"平台(一期)"于2014年3月26日通过验收,实现了多维度、多视角展示和查询交通运输业数据成果的预期功能。研究实践将力促综合运输体系规划研究和决策方式实行根本性变革。  相似文献   
54.
利用GPS-R遥感技术反演植被生物量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周晓敏  郑南山  祁云  陈顺 《测绘通报》2018,(1):129-132,137
为了验证利用GPS-R遥感技术反演植被生物量的可行性,分析了GPS反射信号反演植被生物量的原理与方法,通过试验利用干涉复合场数据(ICF)计算出信号反射率,利用已有文献拟合出的信号反射率与植被生物量之间的关系求出生物量,并与遥感技术结果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利用GPS-R遥感技术反演植被生物量是可行的,但是精度还需依靠时间反演模型;GNSS-R反演植被生物量对分析调查区域植被生长和碳排放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5.
56.
孙敬博  孙腾飞  陈文  喻顺  尹继元  李超  张彦  刘新宇 《岩石学报》2015,31(12):3732-3742
红云滩岩体位于东天山觉罗塔格西部,对其进行热演化历史研究对于揭示觉罗塔格地区乃至整个东天山地区的构造-热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红云滩岩体进行黑云母Ar-Ar、锆石(U-Th)/He和磷灰石(U-Th)/He测年,并结合前人的锆石U-Pb测年结果,精细刻画出该岩体自形成以后经历的热演化过程,并据此识别出东天山红云滩地区发生过多期快速抬升冷却事件。黑云母阶段升温Ar-Ar法同位素定年得到的坪年龄为316.9±1.8Ma,单颗粒锆石和磷灰石(U-Th)/He同位素定年得到的平均年龄分别为213.7±9.6Ma和65.5±1.3Ma。热年代学数据及模拟结果表明东天山红云滩地区自晚古生代以来经历了3个快速冷却阶段,分别为: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ca.330~296Ma)、晚三叠世(222~220Ma)、晚白垩世(91~77Ma)。其中,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的快速冷却作用是岩体侵位后与围岩热传导冷却及伴随天山造山隆升冷却综合作用的结果,晚三叠世和晚白垩世的两期快速冷却事件分别与羌塘-欧亚板块、Kohistan-Dras岛弧-拉萨地块碰撞的远程效应造成的东天山地区隆升作用有关。新生代以来,红云滩岩体所在的阿奇山-雅满苏地区构造活动相对较弱,未发生较为明显的隆升作用,与天山西段新生代的构造活动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7.
一种基于规则格网的等值线生成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顺  李青元  张威  马梓翔 《测绘科学》2015,40(5):116-121
随着规则格网数据的获取手段不断发展,规则格网数据趋于海量化,而现有的一些软件对于大数据规则格网追踪等值线无法应对。针对传统方法较为占用内存问题,文章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规则格网数据的逐行追踪等值线的方法:通过编程实现,与传统方法对比,该方法在处理大数据规则格网时的速度优于传统方法,在算法执行时,逐行追踪等值线方法对于计算机内存占用与传统方法相比大大减少;为了解决传统的等值线光滑与精简方法中出现等值线交叉的问题,文章提出采用规则格网插值与抽稀的方式来完成。  相似文献   
58.
59.
ISOLATION OF PLASMID FROM THE BLUE-GREEN ALGA SPIRULINA PLATENSI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CC plasmid was isolated from an economically important blue-green alga- Spirulina platensis (1.7×106 dalton from the S6 strain and 1.2×106 dalton from the F, strain) using a rapid method based on ultrasonic disruption of algal cells and alkaline removal of chromosomal DNA. The difference in the molecular weight of the OOC DNAs from the two strains differing in form suggests that plasmid may be related with the differentiation of algal form. This modified method, which does not use any lysozyme, is a quick and effective method of plasmid isolation, especially for filamentous blue-green algae.  相似文献   
60.
浅海和俯冲海沟等海域,不仅是矿产和油气资源主潜力区,也是构造地震频发区,其浅表热流和深部温度信息对于了解板块俯冲和岩浆活动等过程至关重要.这些区域浅层地温场和热流场受到底水温度波动(BTV)强烈扰动,其背景热流需由长期观测来获取.在全面分析了国内外海底热流长期观测技术特点后,我们提出了系缆式海底热流长期观测方案,2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