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158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93篇
地球物理   69篇
地质学   323篇
海洋学   5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7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文章根据2014年在天津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调查成果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天津近岸海域水质状况,并结合近几年大规模海洋开发活动,分析天津近岸海域环境变化趋势。研究表明:除营养盐浓度明显增加外,其他因子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近期的海洋工程对天津近岸海域的环境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2.
区域建设用海是海域使用的一种重要方式。文章以土地与海域集约利用评价为参照,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区域建设用海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遥感解译方法从2017年高分影像中提取并计算了江苏省12个区域建设用海的主要评价指标值,应用TOPSIS模型评价了江苏省沿海已建项目的集约用海现状。研究表明:①江苏省区域建设用海开发利用程度较低,53.2%的土地处于未利用状态,农渔业为面积占比最小的用地类型,江苏省对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更为重视。②已有的开发活动中,人工设施面积较小,建筑与道路等面积占比远小于生态面积,区域生态健康状况良好。③根据指标计算,江苏省区域建设用海集约利用评价得分集中在0.4~0.6,集约利用程度整体较低,不同项目集约化利用程度差异较小,主要原因在于项目投资强度两极分化,道路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④从不同用海类型来看,交通运输用海集约利用程度最高,其用海结构布局最适宜,效率最高。文章所建指标具有指向性,应用TOPSIS模型进行无须赋予权重,因此更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江苏省区域建设用海的集约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173.
The activity of melts and fluids may have played a key role in inducing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astern North China Craton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Carbonate melts are important agents in mantle metasomatism and can significantly modify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 Carbonate metasomatism can be identified by specific geochemical indices in clinopyroxene, such as high Ca/Al and low Ti/Eu ratios.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carbonate metasomatism in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beneath the eastern North China Craton. Three types of carbonate metasomatism are classified based on the geo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clinopyroxene in mantle peridotites. Clinopyroxene formed by Type 1 carbonate metasomatism is characterized by very high Ca/Al ratios(15–70) and~(87)Sr/~(86)Sr ratios(0.706–0.713). Clinopyroxene derived from Type 2 carbonate metasomatism shows relatively high Ca/Al ratios(5–18) and~(87)Sr/~(86)Sr ratios(0.703–0.706). However, clinopyroxene resulting from Type 3 carbonate metasomatism has low Ca/Al ratios(5–9) and~(87)Sr/~(86)Sr ratios(0.702–0.704). Deep(garnet-bearing) and shallow(spinel-bearing) lithospheric mantle beneath the Sulu orogen and surrounding areas in the eastern North China Craton were affected by intense Type 1 carbonate metasomatism before the late Triassic. The deep subduction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 with its accompanying carbonate sediments was the trigger for Type 1 carbonate metasomatism, which reduced strength of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and provided a prerequisite for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astern North China Craton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After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astern North China Craton, the ancient relict lithospheric mantle, represented by spinel harzburgite xenoliths hosted in the late Cretaceous to Cenozoic basalts,only recorded Type 2 carbonate metasomatism. This implies that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experienced the intense Type 1 carbonate metasomatism was completely destroyed and not preserved during decratonization. Spinel lherzolite xenoliths hosted in the late Cretaceous to Cenozoic basalts represent the young, fertile lithospheric mantle formed after the cratonic destruction and only a few samples record Type 2 and 3 carbonate metasomatisms. We suggest that carbonate melts derived from the subduction-modified asthenospheric mantle with variable proportions of recycled crustal material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Type 2 and 3 carbonate metasomatisms. The carbonate metasomatism of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beneath the Jiaodong Peninsula and surrounding areas is very pervasive and is spati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remarkable thinning of lithospheric mantle and giant gold deposits in this region. Therefore, we conclude that carbonate metasomatism in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played a crucial part in the modification, destruction and gold deposits in the eastern North China Craton.  相似文献   
174.
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 GMM)可以用来描述储层性质的多峰分布特性,多峰特性主要是由于它们在不同离散变量内的变化而引起的.在高斯混合模型中,高斯分量的权值代表离散变量的概率.然而,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贝叶斯线性反演可能会对某些点的离散变量错误地分类,进而影响连续变量的反演结果,尤其存在强噪声的时候.在本文中,我们考虑了离散变量的空间变化性,并将高斯混合模型与序贯指示模拟(Sequential Indicator Simulation, SIS)相结合来确定离散变量的后验条件权值,形成了结合序贯指示模拟的贝叶斯高斯混合线性反演方法.该方法能够准确地对离散变量进行归类,且具有良好的抗噪性.通过模型试算,我们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并在实际资料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5.
地下水的空间分布及运移规律是建立地下水流系统和分析渗流场规律的重要因素.具有直接找水特性的地面核磁共振方法(SNMR)可以用于确定地下水的空间分布,而自然电场法(SP)是一种可以探测地下水流动方向的物探方法,这两种方法的联合使用为地下水研究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工作模式.本文以滑动带水体探测为例,阐述该工作模式的应用效果.首...  相似文献   
176.
Gong  Wenping  Tang  Huiming  Juang  C. Hsein  Wang  Lei 《Acta Geotechnica》2020,15(11):3243-3259
Acta Geotechnica - Although advances in piling equipment and technologies have extended the global use of stabilizing piles (to stabilize slope or landslide), the design of stabilizing piles...  相似文献   
177.
宗师  任留东  武梅千 《岩石学报》2020,36(6):1931-1944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出露的中-高级变质岩是普里兹湾基底岩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普里兹湾高级区组成与演化的理想对象。本文对拉斯曼丘陵米洛半岛地区的夕线石榴二长片麻岩进行了岩石学、相平衡模拟和地质年代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拉斯曼丘陵夕线石榴二长片麻岩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堇青石+斜长石+钛铁矿+夕线石+石英±黑云母±钾长石,经历了格林威尔期(~980Ma)高温变质,其峰期阶段(M1)的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斜长石+钾长石+钛铁矿+夕线石+石英,变质温压条件为:~820℃、~9. 6kbar。夕线石榴二长片麻岩的岩浆锆石比变质锆石具有更低的LREE和更高的HREE含量,其原岩的沉积年龄不早于~1073Ma,物源主要为中元古代岩浆岩(S-型花岗岩)。拉斯曼丘陵在格林威尔期经历了陆-陆碰撞,进而快速折返、剥蚀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8.
基于同态滤波的遥感影像去云雾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层的遮挡作用对遥感影像的处理和分析带来一定的困难,依据影像中云雾处于相对低频部分,景物处于相对高频的特性,应用同态滤波的方法实现对云层低频分量的抑制,从而达到去除遥感影像中的云雾影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9.
遥感监测和野外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玛多县的沙漠化经历了由迅速发展到急剧逆转的过程,其中,20世纪80年代到2000年是沙漠化迅速发展的时期,沙漠化土地面积从1987年的12827.6km^2增加到16330.7km^2,达到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4.7%,而在此后的6a里,沙漠化状况得以有效逆转,在2006年,沙漠化土地下降到12977.2km^2,年均逆转面积为559km^2;研究区沙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引起的冻土退化,以及随之引起的表土干旱化、草场退化、鼠害等;人类活动虽然在研究区沙漠化发生、发展过程中没有起到主导作用,但是可以通过以草定畜、围栏、灭鼠等措施有效控制沙漠化的发展,并使其得到逆转。  相似文献   
180.
利用四川九寨沟地区树轮宽度年表对该地区1750A.D.以来的冬半年(上年11月到当年3月)平均最低温度进行模拟重建,重建方程的方差解释量为46.2 % (调整自由度后为45.1 % )。结果表明,九寨沟地区在重建期间平均最低温度较低的时段主要有1814~1844年和1937~1984年两个阶段; 而平均最低温度较高的时段主要有1795~1813年和1984年至今两个时期,其中1984年之后的升温时段尤为显著,与川西其他地点冬季温度重建非常相近。计算显示,与尼泊尔Kathmandu冬半年平均气温(上年10月到当年2月)相比,九寨沟地区冬半年平均最低温度存在显著2年滞后(r=0.27, p<0.0001),而1825年前后及1970年前后两个冬季低温时段在两个地点大体是一致的,这些现象表明青藏高原周边地区冬半年温度变化的趋同性。功率谱分析表明,九寨沟地区冬半年平均最低温度2.11~6.86a的准周期与ENSO周期比较一致,而18.46a准周期则显示了该地气温变动与天文准19a周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