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2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164篇
测绘学   55篇
大气科学   94篇
地球物理   77篇
地质学   357篇
海洋学   5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7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31.
回顾了滑坡监测中测斜仪测斜技术的发展历史,并对其测斜技术原理及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旨在总结历史经验,以期为滑坡深部监测技术的研究提供科学参考。滑坡深部位移监测有两个重要指标,即表征钻孔变形量大小及方向的顶角和方位角。其中,顶角的测量由倾角传感器实现,可分为摆式及加速度计式2类倾角传感器;方位角的量测有滑轮-导槽定向、电子罗盘和陀螺仪等方式。为清晰阐明现有各类测斜仪测斜技术,基于顶角和方位角测量原理的不同,对测斜仪测斜原理进行归类介绍,并辅以实例加以说明。基于文献及市场调研,对比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及当下国内外较为广泛使用的测斜仪及其发展现状;指明了滑坡监测具有多参数、系统化、自动化程度不断增高之趋势。  相似文献   
132.
空间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在区域主体功能区划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宗跃光  张晓瑞  何金廖  薛松 《地理研究》2011,30(7):1285-1295
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关于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要求,将英国Pearce教授的自然资本不能减少的强可持续发展生态阈值理论与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生态评价技术相结合,以潜力一阻力模型为基础,首次通过构建可开发度指数(PDI)和四力模型,创建一套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综合指标体系,包括生态敏感性、环境压力、社会经济发展潜力和自然资源潜力等...  相似文献   
133.
镇江地区位于宁镇山脉东端,地质构造复杂,尤其断裂构造的活动性塑造了镇江地区如今的地形地貌格架。通过地质地貌调查、遥感影像解译、地球物理勘探、钻探、探槽等勘探手段,对镇江地区断裂构造两侧第四纪地层进行年代学研究,基本确定了断裂构造的活动机制、活动时间,结合镇江地区地震发生的规律及地应力场特征的研究,认为镇江地区断裂构造的最后活动时间在更新世,全新世活动较弱,并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34.
利用2010年江苏省20个土壤水分站的自动站与人工观测资料,分析了自动站与人工观测的对比差值、相关系数和各自的方差等.结果表明:人工观测值平均高于自动站观测值,两者在浅层的平均差值最小,相关性最好.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人工与自动观测对比差值增大,相关性减小,在出现强降水时尤为明显.在有效降水较少时,各层人工观测方差均明显大于自动站观测.自动站观测方差在浅层为最大,随深度的加深而明显降低,因为受降水影响很小,而表现比较稳定.人工观测却受降水影响相对较大,方差平均值在各层表现波动均较大,在较深层波动更明显.最后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以六合站为例初步建立了土壤干旱预报模型并检验其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35.
碲(Te)元素在工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但在地壳中含量极低,在海洋铁锰结壳中高度富集。评述了海洋铁锰结壳中Te富集过程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Te在全球海洋中的分布存在空间差异,其中印度洋东经90°海岭铁锰结壳中的Te含量表现出由南向北逐渐升高的特征; 铁锰结壳中更古老壳层的Te含量更高,结壳中Te的物质通量会随壳层生长速率的变化而改变; Te以多种形式赋存在铁锰结壳中,且来源具有多源性,主要通过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进入结壳。研究有助于促进分散元素海底成矿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6.
宗普    马学平  张美琼  张宇波 《地质通报》2014,33(05):684-690
首次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和什托洛盖以北地区的晚泥盆世法门晚期地层中发现板海神石及大型弓海神石菊石动物。板海神石动物群由Platyclymenia (Pl.) subnautilina (Sandberger)、Sporadoceras sp.和Prionoceras frechi (Wedekind)等分子组成;可能与Annulata事件有关。弓海神石动物群中Protactoclymenia sp.和Cyrtoclymenia? sp.以壳体硕大为显著特征,直径可达20cm。这些菊石可与西欧晚泥盆世标准菊石带第Ⅳ带的菊石组合进行对比(相当于牙形石Upper trachytera至Lower expansa带),而且在区域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尤其是弓海神石动物群,其产出层位可作为和什托洛盖以北地区地层对比的标志层。  相似文献   
137.
Aqueous oxidation of sulfide minerals to sulfate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global sulfur and oxygen cycles. The current model for pyrite oxidation emphasizes the role of Fe2+-Fe3+ electron shuttling and repeated nucleophilic attack by water molecules on sulfur. Previous δ18O-labeled experiments show that a variable fraction (0-60%) of the oxygen in product sulfate is derived from dissolved O2, the other potential oxidant. This indicates that nucleophilic attack cannot continue all the way to sulfate and that a sulfoxyanion of intermediate oxidation state is released into solution. The observed variability in O2% may be due to the presence of competing oxidation pathways, variabl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e.g. abiotic, biotic, or changing pH value), or uncertainties related to the multiple experiments needed to effectively use the δ18O label to differentiate sulfate-oxygen sources. To examine the role of O2 and Fe3+ in determining the final incorporation of O2 oxygen in sulfate produced during pyrite oxidation, we designed a set of aerated, abiotic, pH-buffered (pH = 2, 7, 9, 10, and 11), and triple-oxygen-isotope labeled solutions with and without Fe3+ addition. While abiotic and pH-buffered conditions help to eliminate variables, triple oxygen isotope labeling and Fe3+ addition help to determine the oxygen sources in sulfate and examine the role of Fe2+-Fe3+ electron shuttling during sulfide oxidation, respectively.Our results show that sulfate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linearly with time and the maximum concentration was achieved at pH 11. At pH 2, 7, and 9, sulfate production was slow but increased by 4× with the addition of Fe3+. Significant amounts of sulfite and thiosulfate were detected in pH ? 9 reactors, while concentrations were low or undetectable at pH 2 and 7. The triple oxygen isotope data show that at pH ? 9, product sulfate contained 21-24% air O2 signal, similar to pH 2 with Fe3+ addition. Sulfate from the pH 2 reactor without Fe3+ addition and the pH 7 reactors all showed 28-29% O2 signal. While the O2% in final sulfate apparently clusters around 25%, the measurable deviations (>experimental error) from the 25% in many reaction conditions suggest that (1) O2 does get incorporated into intermediate sulfoxyanions (thiosulfate and sulfite) and a fraction survives sulfite-water exchange (e.g. the pH 2 with no Fe3+ addition and both pH 7 reactors); and (2) direct O2 oxidation dominates while Fe3+ shuttling is still competitive in the sulfite-sulfate step (e.g. the pH 9, 10, and 11 and the pH 2 reactor with Fe3+ addition). Overall, the final sulfate-oxygen source ratio is determined by (1) rate competitions between direct O2 incorporation and Fe3+ shuttling during both the formation of sulfite from pyrite and from sulfite to final sulfate, and (2) rate competitions between sulfite and water oxygen exchange and the oxidation of sulfite to sulfate.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iosulfate or sulfite is the intermediate species released into solution at all investigated pH and point to a set of dynamic and competing fractionation factors and rates, which control the oxygen isotope composition of sulfate derived from pyrite oxidation.  相似文献   
138.
中国塔里木板块南华纪成冰事件及其地层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雪球地球”假说为全球新元古代冰碛岩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国地质学家根据新元古代冰碛岩全球各大洲发育的特点,并依据同位素年龄、δ13C/δ18O 和 Sr 的比值和化学蚀变指数(CIA)为全球的新元古界划分出4个冰期,但国际上的4个冰期的限定,是各大洲不同剖面冰期的集合.新元古代冰期事件周期变化视为早期生物复苏和早期动物分异的起点.由于国际埃迪卡拉系底界(GSSP)年龄,即成冰系顶界年龄确定后,使成冰系底界年龄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中国新疆塔里木板块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冰碛岩是目前世界各大陆中发育有4套连续的新元古代冰碛岩和多期火成岩事件的唯一剖面,它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可以备考全球冰期的同步性,以期建立全球新元古代冰碛岩标准剖面.本文报道了来自塔里木西南缘南华系波龙组的碎屑锆石年龄,有助于我们对塔里木板块西南缘南华系时代的限定.  相似文献   
139.
1961—2010年东北地区四季开始日及长短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1961—2010年东北地区90个气象观测站的观测资料,采用钱诚等四季划分的方法,分析了东北地区四季开始日、长短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研究表明:东北地区近50 a来,四季(春、夏、秋、冬)平均开始日分别为4月10日、6月25日、8月11日和10月20日,平均长度分别为80 d、51 d、72 d和171 d,且区域差异比较明显。春季和夏季的开始日在明显提前,分别为-1.46 d/10a、-1.99 d/10a;秋季和冬季的开始日明显推迟,分别为2.05 d/10a、0.90 d/10a。平均春、秋和冬季的持续时间在缩短,分别为-0.54 d/10a、-1.15 d/10a、-2.50 d/10a,春、秋季的变化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冬季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夏季时间延长,为3.38 d/10a。春季的提前和秋季的推迟,使农作物适宜生育期延长;同时对作物品种熟性和种植格局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0.
上海城市天际线与高层建筑发展之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上海市2000年中心城区航空影像为基础,基于GIS技术分析城市高层建筑与天际线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机制。认为城市天际线与高层建筑相互制约,高层建筑的发展与布局必须考虑城市天际线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