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96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吐哈盆地低煤阶煤层气地质特征与成藏控制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低煤阶煤层气资源丰富,气煤以下的低煤阶煤层气资源量15.13×1012m3。迄今为止尚无成功开发先例,地质成藏基础研究亟待加强。论文通过对吐哈盆地煤层气成藏条件、成藏特征分析,探讨了地质构造、聚煤作用、煤系特征、生物气形成与保存等低煤阶煤层气成藏控制因素,初步确定了吐哈盆地煤层气成藏类型及其分布特征,把吐哈盆地煤层气成藏模式划分为盆内凹陷成藏模式、盆缘陡坡成藏模式和盆缘缓坡成藏模式3种类型,根据成藏过程的匹配特征把煤层气藏类型划分为储-逸型低压逸散式、储-运-逸型运移储集式两种类型,该划分方案有助于指导低煤阶煤层气成因研究与资源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92.
2008年汶川地震(Mw7.9)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震后现场调查获得大量的垂直和走滑同震位移数据,但缺乏同震水平缩短量数据,直接影响了对汶川地震的同震形变特征的研究。文中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通过地震前、后QuickBird卫星影像对比,同时结合野外实地测量来分析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同震水平缩短量。白沙河破裂段位于中央主破裂带的西南端,距震中区映秀镇最近仅有15 km。在该破裂段的两侧各有一条乡间公路,相距300~900 m,我们通过对比地震前、后QuickBird卫星影像的公路间距变化,对比震后实测公路位置与震前的差异,获得了一系列的同震水平缩短量,其平均值为6.8 m(RMS),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13.2 m和1.1 m,综合误差为2.33 m。该估计值大于沿地表破裂带通过复原变形人工构造物以及变形地层所获得的同震水平缩短量,说明汶川地震在地表造成的水平缩短分布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而破裂带附近所观测到的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3.
高洪林 《地球学报》2005,26(Z1):39-43
氩-氩定年法中系统的空白本底是实现微区微量定年的关键条件。在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全自动40Ar/39Ar激光探针定年系统”上以ZBH-25黑云母标样为试验样品进行了1个颗粒、3个颗粒和5个颗粒的全熔法定年以及7个颗粒的4步、9步、14步、19步和24步的分步释氩年龄谱测试。获得的5个氩同位素空白本底水平表明,本系统已经完全具备对中生代或更老的地质样品进行单颗粒全熔法等时线定年的能力。矿物或岩石光片原位全熔法定年的空白本底条件也已经具备。在适当增加样品量情况下(如10个颗粒),几个百万年的年轻样品全熔等时线定年也可以实现。去除干扰分子对36Ar空白本底的影响,以及系统长期稳定运行后36Ar空白本底的逐渐降低,实现微量样品的分步释氩年龄谱定年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94.
~~Ce anomaly in minerals of eclogite and garnet pyroxenite from Dabie-Sulu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c belt:Tacking subducted sediment formed under oxidizing conditions@Deltlef Günther$Institute of Inorganic Chemistry,ETHZürich,Universitatsstrasse6,CH-092Zürich,Switzerland~~…  相似文献   
95.
基于武汉市西南郊蔡甸区2个乡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的调查分析结果,系统总结了区内土壤硒的分布特征,并探讨了有效态硒的影响因素以及硒的生物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土壤表层总量硒平均值为0.379mg/kg,背景值为0.355mg/kg,高于全国背景值,存在富硒地块面积约71.24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25.30%;土壤有效态硒受土壤全硒、有机碳、CEC、土壤pH值等环境因素的控制;不同农作物的富硒水平不同且与土壤背景值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些研究结果为当地的富硒土壤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  相似文献   
96.
在深厚软土地基上修筑无砟轨道高速铁路低矮路基,需要重点解决好软土地基工后沉降和长期动力稳定性问题.软土地基具有高压缩性,路堤荷载作用下会产生较大的残余沉降;同时,线路运营后,地基土在高速列车长期循环动荷载作用下易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二者耦合将严重影响到无砟轨道的几何状态和线路运营安全.基于此,在京沪高速铁路上海虹桥深厚软土地区低矮路基中,首次采用了桩基-连续薄板梁结构型式,并进行了系统的静动态监测、测试.结果表明,该结构工后沉降控制效果良好、长期循环荷载作用下性能稳定,可以满足高速铁路铺设无砟轨道和高速列车长期平顺运行的要求.  相似文献   
97.
针对青海三江源地区地形复杂、基础设施薄弱、公共通讯网络落后等问题及其对作业监测的制约,以工作流、软件度量和配置管理等技术为基础,利用面向CMM标准,设计和开发灾害性天气预警应急系统,实现信息安全高速传输,提高了灾害性天气预警应急水平.灾害性天气数据库的建立即是对各类灾害性天气(洪水、干旱、台风、风沙尘暴等)数据的管理实现电子化与智能化,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撑保障和系统支持.系统与Internet实现无缝结合,可为项目信息管理提供图、文、表、管一体化服务.  相似文献   
98.
Zhou  Chenglong  Yang  Fan  Huo  Wen  Pan  Honglin  Meng  Lu  Mamtimin  Ali  Li  Huoqing  Yang  Xinghua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2020,140(3):1071-1080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 Air density strongly constrai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airflow and the resulting flow of sand and therefore, it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in sand transport...  相似文献   
99.
基于FlAC(3D)模型的新集一矿岩溶水危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集一矿1#煤层为矿区埋深最大的山西组煤层,太原组灰岩含水层是1#煤层开采时威胁最大的含水层。为合理评价1#煤层受太原组灰岩突水的威胁及煤层的可采性,按照煤层底板隔水层厚度、岩性组合及其力学性质,建立了FlAC3D模型。通过该数值模型对1#煤层进行模拟40m、80m、120m三次开挖,并用顶底板岩层的主应力差来反映其所处的变形阶段,分析了顶板来压前后底板的不同应力状态对突水危险性的影响,获得了开采1#煤层的顶板最大悬顶距、底板最大破坏深度等参数,认为开挖长度达到105m时,是最易突水位置,从而为后续详细勘探和工作面设计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0.
Land use/cover change and its driving forces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ields i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research since the 1990s. Karst areas are distributed extensively on the Earth’s surface and are usually characterized by a fragile eco-environment. In southwest China, karst landforms are fully developed and their eco-environment is highly fragile. Over the past decades, irrational land use practice has caused a series of alarming eco-environmental issues including forest clearing, soil erosion, and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land use/cover change in this area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n order to re-build the damaged eco-environment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land us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conduct a case study on land use/cover change and its natural and human driving forces since the early 1970s in southwest China’s Maotiaohe watersh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land use/cover pattern in the study area has undergone a very complex change, which is a result of combined action of both natural and anthropological factors. In the 1970s and 1980s, climate change and fast population increase played dominating roles in the change of arable land, shrub land, grassland, and rocky desertification land. Since the early 1990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gradually taken the place of population change to become the overwhelming human factor to go along with climate change in driving the land use/cover change, particularly the change in arable land, construction land, and rocky desertification l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