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0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126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104篇
地球物理   114篇
地质学   223篇
海洋学   61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9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61.
氦气测量及其在地震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地下水中溶解氦和土壤氦的测量和分析,阐明了氦气对地质构造的活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1982年—1992年乌鲁木齐150km范围内发生的4级以上中强地震氦气变化突出,映震率高,且能反映深大断裂的活动情况,表明氦气的测量在地震学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662.
过去的几年中,印度尼西亚遭受的自然灾害可真不少.2004年"节礼日"那天的灾难性地震和海啸发生后,巽他大型逆冲断层(Sundamegathrust)依然没有消停.这一大型逆冲断层是澳大利亚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标志,它随同印度尼西亚群岛(不包括婆罗洲Borneo)一起向该群岛西部延伸.由于沿巽他大型逆冲断层的破裂,印度尼西亚遭受了一场"地震风暴"(较短时期内群发性大地震)的袭击.最近一次灾难发生在2009年9月30日苏门答腊岛巴东市,震级MW7.6,造成1000多人死亡.  相似文献   
663.
陆架边缘三角洲研究进展及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育在大陆架边缘的一种特殊类型的三角洲(shelf-edge delta),因其厚度大,分布面积广,储层物性好,常常与陆坡深水扇体伴生,成藏条件好等特点而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当前国际沉积学界研究的热点和油气勘探新领域。陆架边缘三角洲一般形成于相对海平面下降或低位时期,主要受控于物源供给、可容纳空间和气候变化,并受到陆坡构造活动影响;也可发育在高位时期,受到波浪与潮汐的影响。前人提出了利用陆架边缘迁移轨迹预测深水沉积和基于陆架斜坡发育模式预测深水沉积的模型,即强烈抬升的陆架边缘迁移轨迹、强烈加积的陆架斜坡发育模式,对应的深水区物质传输体系为泥质;水平—轻微下降的陆架边缘迁移轨迹、强烈前积的陆架斜坡发育模式,预示着大量砂体被搬运至深水区;轻微抬升的陆架边缘迁移轨迹、加积与前积的陆架斜坡发育模式,暗示深水沉积砂体发育介于上述二者陆架边缘迁移与深水扇预测模式之间。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扇规模砂体毗邻优质烃源岩,具备多种类型的油气运移通道,成藏条件良好,是油气勘探的有利领域。实例分析表明:渐新世珠海组沉积时期构造相对稳定,在古珠江充足的供源条件下,南海北坡珠江口盆地鹤山凹陷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并伴随陆架不断向海迁移而不断进积,S型前积体不断向海迁移,并在晚期发育下切谷及大型盆底扇沉积。鹤山凹陷珠海组沉积时期发育水平—轻微下降的陆架边缘迁移轨迹,对应于强烈前积的陆架斜坡发育模式,在珠海组沉积晚期发育较大规模叠合连片深水扇富砂沉积体系,是研究区极好的潜在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664.
高密度电法在信阳市燃气混气站场地隐伏断裂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叙述了高密度电法在河南省信阳市燃气混气站场地隐伏断裂探测中的应用,介绍了高密度电法电极排列、数据测量、数据反演处理等的基本原理及其对第四系覆盖层的探测,断裂分布规模情况的确定。钻孔结果对高密度电法揭示的隐伏断裂进行了验证,表明高密度电法工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65.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基于时空影像融合模型(STI-FM),提出大区域多源LST(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影像融合拼接模型(Multi-source Image Fusion Stitching Model,MI-FSM),消除时间不同、天气差异的影响,生成覆盖大湾区的中高分辨率地表温度数据。首先,应用STI-FM融合MODISLST与Landsat LST,将不同时相的多幅LandsatLST合成为具有统一特定时相的LST影像。然后,对合成的LST影像进行镶嵌处理,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多幅Landsat 8 LST图像的拼接。为了验证STI-FM在研究区的适用性,选取研究区中心“夏-夏、冬-夏”2组Landsat 8 LST图像,将合成的Landsat LST与验证数据进行对比与评价,结果表明:STI-FM在研究区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对精度进行评价,验证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不同时相MODISLST图像间拟合程度较高,其回归分析的确定系数(M)均在0.6-0.9之间,RMSE均<1.5;最后对整体以及局部细节的目视分析表明:融合拼接的成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666.
电离层高频多普勒记录在扩展-F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观测实例探讨并论证了电离层高频多普勒观测在扩展-F研究中的应用.实例和相应分析表明:首先,由于高频多普勒记录的时间连续性,有利于从观测角度了解扩展-F的时间演化过程;其次,高频多普勒偏移对不规则结构造成的回波弥散、对不同尺度行进电离层扰动(TID)以及耀斑引起的突然频率偏移(SFD)效应都很敏感,这些现象在记录上出现的时间关系有利于了解扩展-F的触发因素或扩展-F与其他电离层背景扰动之间的联系或相互作用;最后,高频多普勒记录对于持续时间较长(几小时以上)或很短(小于1小时)的扩展F都能够完整地反映,不会产生因为观测间歇形成的缺失,也可以有效区分究竟是连续一次还是一段时间内断续的扩展-F现象.高频多普勒观测有其自身的优点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对其局限性诸如缺乏空间分辨率等也做了分析.指出发挥高频多普勒观测的优势,综合应用多种资料,通过不同手段的数据分析和比较,可以更好地为电离层扰动的物理机制和预报研究提供正确的观测依据.  相似文献   
667.
藏北高原地面加热场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8,自引:12,他引:18  
利用五道梁1993年9月~1995年8月的辐射收支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地面加热场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春,秋季地面加热场强度有明显的急增加减过程,正是加热场的这种突变引起了季节的明显转换,冬季地面积雪多的年从那面加热场强度较弱,第二年夏季加热场强度则较强;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季节变化明显,夏季强,冬季弱;冬季地面积雪时间较长时,由于地表反射率增大,地中释放的土壤热通量较无雪时减少,可能造成该地区地面  相似文献   
668.
利用鱼嘴构造恢复岩层初始厚度的初步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作为一种由于岩石能干性差异而形成的构造形迹,鱼嘴构造对于研究岩石变形和岩石流变性质具有独特的意义。基于此,根据其发育程度,将鱼嘴构造划分成 A、B、C、D、E5种基本类型,研究了鱼嘴构造的形态特点以及鱼嘴的周缘长度与岩层初始厚度之间的关系,利用物理模拟的手段,模拟出 B、C、D、E4种类型的鱼嘴构造,相应地得出了利用这 4类鱼嘴构造恢复岩层初始厚度的系数 K 1、K 2,K 3,K 4并成功地运用于实际岩石能干层初始厚度恢复。  相似文献   
669.
临近绿洲的沙漠上空近地面层内水汽输送特征   总被引:20,自引:22,他引:20  
1991年7月在HEIFE实验区沙漠站进行了一次水汽输送观测实验。观测发现近地面层内比湿廓线常常出现极小值,该极小值高度为零水汽通量面的高度。这个高度以上水汽向下输送,廓线呈逆湿特征,这个高度以下水汽向上输送,廓线呈蒸发特征。沙漠上空近地面层内水汽不是常通量,在一个固定高度上观测到的水汽通量和“潜热通量”不能代表地面的蒸发量和潜热通量。  相似文献   
670.
山东地区闪电密度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利用山东地区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13站的闪电资料,分析了该地区闪电密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3站相比5站布局,获取的闪电样本更多,代表性更好,探测精度更高,分析结果存在差异;闪电密度高值区域出现一定的南移,在半岛内陆地区和东部荣成市出现了新的高值区域,负闪所占比例增加,占99.06%,平均闪电强度增大,负闪平均强度11.47 kA明显低于正闪平均强度25.04 kA;正、负闪电频次年、日变化均呈双峰值特征,但不同时间、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差异;闪电强度季节变化呈单峰谷形式,但各区域峰谷时间有差异,且冬季没有正闪电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