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144篇 |
免费 | 3076篇 |
国内免费 | 481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542篇 |
大气科学 | 2224篇 |
地球物理 | 2531篇 |
地质学 | 8295篇 |
海洋学 | 3167篇 |
天文学 | 228篇 |
综合类 | 1116篇 |
自然地理 | 19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1篇 |
2023年 | 452篇 |
2022年 | 844篇 |
2021年 | 1072篇 |
2020年 | 883篇 |
2019年 | 922篇 |
2018年 | 816篇 |
2017年 | 783篇 |
2016年 | 842篇 |
2015年 | 957篇 |
2014年 | 929篇 |
2013年 | 1148篇 |
2012年 | 1224篇 |
2011年 | 1187篇 |
2010年 | 1180篇 |
2009年 | 1104篇 |
2008年 | 1176篇 |
2007年 | 1022篇 |
2006年 | 1133篇 |
2005年 | 833篇 |
2004年 | 660篇 |
2003年 | 429篇 |
2002年 | 526篇 |
2001年 | 486篇 |
2000年 | 356篇 |
1999年 | 184篇 |
1998年 | 91篇 |
1997年 | 59篇 |
1996年 | 51篇 |
1995年 | 41篇 |
1994年 | 65篇 |
1993年 | 50篇 |
1992年 | 44篇 |
1991年 | 28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29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23篇 |
1983年 | 29篇 |
1982年 | 19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14篇 |
1978年 | 6篇 |
1976年 | 6篇 |
1957年 | 5篇 |
1954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1.
下扬子地区的构造复杂性使该地区油气勘探存在极大的难度和风险,如何在复杂构造区取得油气勘探突破是近年关注的焦点。2019年皖为页1井在下扬子无为凹陷三叠系周冲村组首次发现2套异常高压含天然气层,最高地层压力系数达1.9,取得下扬子油气调查的重大突破性进展,为下扬子油气勘探困局打开了一扇窗口。基于该超压含气层的新发现,综合研究表明,无为凹陷天然气富存得益于4个关键控制要素的有机组合:①深层稳定基底;②对冲过渡带原地体;③深水裂陷黑色页岩有利相带;④多套膏盐有利封盖等。为无为凹陷提供了稳定构造背景、良好构造保存、有利烃源岩及优质盖层等条件。上述地质要素同样有利于该凹陷二叠系页岩气富集,由此提出了构造复杂区三叠系常规天然气与二叠系页岩气一井双探的新思路。上述关键4个要素在下扬子区域上的配置关系显示,望江凹陷与无为凹陷具有相似的地质条件,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首选有利区。 相似文献
92.
93.
94.
新生代,青藏高原进入陆内造山及其后的整体隆升阶段,据此形成一系列山间断陷盆地,此时期盆地充填古新—始新统牛堡组沉积,即早中期为冲积扇—河流相沉积环境;中期为湖泊三角洲相沉积环境;中—晚期为淡水湖泊相沉积;晚期为陆内盐湖相沉积。通过对牛堡组沉积相的分析,可以提供剥蚀区与沉积区的空间分布情况,间接反映研究区的古地理面貌,故而进一步探讨古近纪盆地演化历程,即由初陷期半封闭型河湖盆,向深陷期开放型湖盆,至收缩期封闭型湖盆的演化过程。同时也从侧面反映构造演化的发展及沉积盆地响应过程与古气候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95.
The specimens described in the present contribution were collected byDr.V.K.Ting in 1930 at the fort of Kungchishan,Nantanhsien,Kuangsi Pro-vince,Loc.T241 (广西南丹县公鸡山) The containing rock is a lightgrey limestone full of Funsulinoids,which,according to Mr.S Chen of Shang-hai,include the following species: 相似文献
96.
97.
98.
研究了一般分布式环境下空间连接查询的优化策略,针对OGC的WFS服务规范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递归区域划分的WFS服务空间连接查询优化策略。实验结果表明,当查询区域范围内包含的数据量越大时,该策略越能有效地降低查询需要的网络数据传输费用,缩短查询执行时间。 相似文献
99.
1982年6月到12月初在宁夏海原地区进行了偶极法连续观测试验。试验共布置了2条测线5个观测点,供电电流保持在70—100安培左右,观测精度约0.5%。人工电位差脉冲观测使用改装的小型仪器车每天流动定时测量一次,每次观测20组脉冲,观测精度在3%左右。观测结果表明:在8月14日海原北2.7级地震前(测区距震中17公里)各观测点地电阻率都明显出现异常,异常幅度8—20%不等。四极对称装置浅层探测异常幅度约1.5%。11月5日距震中区约110公里同心北3.3级地震前,赤道式装置的2个观测点有明显异常,异常幅度约7—9%。本文所观测到的前兆异常可用郭增建同志提出的地震前兆优显层的理论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100.
Paleoclimatic significance of grain size of loess-palaeosol deposit in Chinese Loess Plateau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Particle size analysis for samples from three last glacial cycle loess-palaeosol profiles along a northwestsoutheast transection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has been carried out. The paleoclimatic significance of grain size indices has been obtained
by analyzing the fraction content variations and their comparisons with global ice volume and solar radiation vari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 paleoclimatic significance of the grain size indices of loess-palaeosol deposit is different with
grain size fraction content and sampling points in Chinese Loess Plateau; (ii) the sub-coarse grain fraction is a good proxy
index of East Asia winter monsoon strength and therefore can be used to detect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s; (iii) the content
of sub-fine and fine grain fractions is influenced by both the input of sub-coarse grain fraction and pedogenesis; (iv) the
sub-coarse fraction exhibits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sub-fine and fine fractlon.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9.5 major project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open grant of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oess and Quaternary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