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793篇 |
免费 | 4136篇 |
国内免费 | 238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758篇 |
大气科学 | 1339篇 |
地球物理 | 1843篇 |
地质学 | 6660篇 |
海洋学 | 1648篇 |
天文学 | 214篇 |
综合类 | 690篇 |
自然地理 | 115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1篇 |
2024年 | 369篇 |
2023年 | 416篇 |
2022年 | 636篇 |
2021年 | 702篇 |
2020年 | 625篇 |
2019年 | 688篇 |
2018年 | 613篇 |
2017年 | 533篇 |
2016年 | 584篇 |
2015年 | 601篇 |
2014年 | 614篇 |
2013年 | 779篇 |
2012年 | 824篇 |
2011年 | 724篇 |
2010年 | 754篇 |
2009年 | 741篇 |
2008年 | 801篇 |
2007年 | 686篇 |
2006年 | 621篇 |
2005年 | 522篇 |
2004年 | 440篇 |
2003年 | 355篇 |
2002年 | 469篇 |
2001年 | 437篇 |
2000年 | 257篇 |
1999年 | 140篇 |
1998年 | 48篇 |
1997年 | 66篇 |
1996年 | 40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5篇 |
1979年 | 5篇 |
1977年 | 4篇 |
1976年 | 3篇 |
1965年 | 3篇 |
1957年 | 4篇 |
1954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由于存在地层缺失、井眼穿层不断变化、重点层段测井曲线较少、井眼环境复杂、测井响应值与储层参数关系较为复杂等特点,页岩气储层水平井测井解释难度较大.针对该问题,本文采用“水平井钻遇地层模型—水平井间及水平井与直井响应差异分析—水平井曲线校正—基于直井的参数评价模型”的评价技术流程,进行页岩气水平井TOC测井评价.在测井评价中,针对响应规律复杂的特点,采用直方图法进行测井响应规律分析,同时考虑到水平井测井曲线较少,为了综合利用测井曲线信息,结合曲线重叠方法提出双重信息融合评价模型.结果 表明,本方法在充分分析测井响应差异的基础上对水平井测并曲线进行校正,且提出的双重信息融合模型具有能充分利用测井信息、评价精度高以及操作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62.
63.
在隧道掘进机(TBM)施工隧道内,传统瞬变电磁的装置形式受到了TBM机械的限制,TBM自身的金属构件对二次场衰减电压的采集产生了强烈的电磁干扰.为了克服瞬变电磁法在TBM施工隧道内遇到的困难,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性源激发、电场分量采集的施工隧道瞬变电磁超前探测装置形式.针对钻爆法与TBM施工隧道各自不同的工况,利用三维时域有限差分法对单个电性源激励下隧道前方瞬变电磁场的分布规律与响应特征进行了正演模拟.通过对瞬变电磁场的分布规律以及响应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所述的电性源发射装置不仅可以在钻爆法施工隧道内使用,并且具有在TBM施工隧道内进行隧道超前预报的能力. 相似文献
64.
无泥型软弱层带的强度参数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分析表明 ,控制无泥型软弱层带强度参数的主要因素是其物质组成和所赋存的地质环境 (地应力场 )。通过现场和室内完成的大量抗剪试验结果 ,从中建立出强度参数和各控制因素的关系式 ,最终以控制因素的变化规律去揭示软弱层带强度参数的变化规律 ,进而给出不同地段、不同类型软弱层带的强度参数值。 相似文献
65.
66.
67.
68.
利用新一代GPM IMERG卫星遥感反演降水数据产品以及NCEP提供的海表温度(SST)、海(陆)-气界面热通量和风场等资料,对超强台风\"利奇马\"(1909)强度变化和降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9年8月4日14:00至9日02:00,显著减弱的环境垂直风切变、SST为29.6~30.4℃的海域为\"利奇马\"提供的感热和大量潜热以及\"利奇马\"环流东侧极为强盛的偏南风低空急流向其输送充足的水汽和能量,使\"利奇马\"强度呈显著增强的趋势。2019年8月9日08:00至13日08:00,随着\"利奇马\"逐渐靠近陆地并登陆,显著增强的垂直风切变、\"利奇马\"从海洋(陆地)获得的潜热显著减小并且同时失去感热、\"利奇马\"环流东侧偏南风低空急流的显著减弱、对流层中低层干冷空气侵入\"利奇马\"环流以及\"利奇马\"登陆后受到陆面摩擦,使\"利奇马\"强度显著减弱。(2)当\"利奇马\"处于中等强度以上的垂直风切变环境中时(垂直风切变≥5 m/s),无论其移动缓慢(移速<5 m/s),还是移动快速(移速≥5 m/s),垂直风切变对其内(距台风中心100 km半径范围)、外雨带(距台风中心100~300 ... 相似文献
69.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