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4篇
  免费   594篇
  国内免费   724篇
测绘学   378篇
大气科学   182篇
地球物理   567篇
地质学   1388篇
海洋学   298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181篇
自然地理   231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165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69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135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165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通过对莱州湾南岸HLL02钻孔的孢粉分析,得出了其晚上新世以来的古植被演替及古环境变迁.孢粉结果显示:(1)在晚上新世-早更新世阶段,莱州湾南岸及其附近地区的植物群落主要是以蒿属、藜科及禾本科为主的草原,气候温暖偏干.极低的淡水藻类含量也指示研究区并没有大的河流注入,或大的湖泊形成,降水量较少;(2)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阶段,莱州湾南岸及其附近地区的植物群落开始由草原向森林草原过渡,指示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状况.淡水藻类的增加,指示莱州湾南岸及其附近地区可能有大的河流注入,或大的湖泊形成,降水量增加;(3)在中更新世-晚全新世阶段,莱州湾南岸及其附近地区的植被类型已经成为森林草原植被.淡水藻类含量数量达到整个钻孔的最高值,指示研究区的河流注入量持续增加,湖泊面积也开始扩张,气候变得寒冷偏干.此外,综合HLL02钻孔的海相沟鞭藻记录,发现研究区在中更新世-晚全新世阶段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海侵事件.  相似文献   
962.
黑龙江省东部那丹哈达增生杂岩主要由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含放射虫硅质岩组成,并夹有镁铁-超镁铁质杂岩和晚古生代浅海沉积岩.对黑龙江省东部石场、勤得利和胜利农场地区硅质岩分析显示,样品Al2O3、TiO2、CaO、Al2O3/(Al2O3+TFe2O3)及ΣREE整体上偏低,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为纯硅质岩.结合Al-Fe-Mn三角图和K2O/Na2O值,表明该地区硅质岩的形成过程与海底热液作用无关.元素判别图解及地球化学特征揭示,黑龙江东部三个地区的硅质岩形成于大陆坡及边缘海环境.  相似文献   
963.
受压岩石在破裂过程中,视电阻率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其异常形态与实验条件有很大的关系. 实验中对磁铁石英岩样品施加了单轴压缩,岩石的破裂经反复加载和卸载实现,并在岩样的裂隙中注入了食盐溶液. 在实验的各阶段,对样品的主剖面重建出一系列内部真电阻率分布的图像,揭示了介质内的微细结构,从而探讨了视电阻率变化的原因. 实验发现,岩石中裂隙的存在及所含液体的饱和状态,是岩石在主破裂前控制电阻率变化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低应力状态属常态导电过程,孔隙度的变化是主要因素;高应力状态属裂隙表面导电机制,随着破裂面在岩体内部出现,水和孔隙有了完全贯通的平面,多种导电机制都得以发挥作用. 此外,体导电结构的变化在宏观上表现为各向异性和图样有序性的增强.  相似文献   
964.

地震瑞利波在沿地表传输时衰减很慢,其能量在远离震中的区域仍然能够激发大气和电离层扰动.本文利用中国境内的GPS接收机网络观测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分析了2011年日本地震后在中国区域上空产生的电离层扰动.研究发现,瑞利波的能量从地面经大气耦合传输到电离层高度,导致在中国区域上空电离层出现与瑞利波传播同步的TEC扰动.利用中东部的稠密接收机网络,还揭示了扰动的大尺度二维空间结构:瑞利波经过后产生的TEC扰动呈条带状,在中纬度地区沿西北-东南方向排列,而在低纬度大致为东西方向.条带的转向可能与地磁场作用下的中性-离子耦合过程有关,大气波动导致的等离子扰动倾向于沿磁力线方向(向南)传播,从而形成垂直磁力线方向(东西)的波前结构.这是首次在远离震中的区域使用GPS站网研究地震波耦合电离层扰动的大尺度二维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965.
川西坳陷致密碎屑岩储层虽然地质储量丰富,但是复杂地质条件导致的储层物性差、分布广、层系多、裂隙发育、非均质性强、流体关系复杂的特点加剧了勘探开发的难度。本文针对川西新场探区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将裂隙储层等效为各向异性储层,进行VTI介质和HTI介质波动方程正演模拟,分析该地区裂隙介质的地震响应特征。波场模拟结果分析表明,裂隙介质的存在,会引起反射波场的振幅和走时变化;另一方面,根据走时的变化,也能估算裂缝发育角度范围。  相似文献   
966.

根据集成多来源代用资料新建的欧洲过去1500年和亚洲过去1200年温度变化数据集,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将欧亚大陆划分为11个温度变化区;分析了各区在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期间的显著温暖、寒冷时段和温度变幅以及中世纪暖期以来各区的百年最大升温速率。结果显示:1)在800~1350年间欧亚大陆各区均存在显著的温暖时段,但其起讫时间及暖峰出现年代和温暖程度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欧洲、亚洲中部各区多始于9世纪前期,亚洲东部各区则多始于10世纪中前期,印度南部最迟(始于13世纪),且多数区域曾被其间的多年代际转冷而分割为2~3个温暖时段;偏暖区域最多的时段为1001~1020年,11个区域中有9个显著偏暖;温暖程度最显著的区域出现在欧洲北部和亚洲中部及东亚东部,其暖峰的年代温度距平皆达相应区域20世纪最暖10年的一半以上。2)在1400~1900年间欧亚大陆各区均存在显著的寒冷时段,尽管其起讫年代也存在差异,但各区寒冷时段出现的时间较中世纪暖期更为同步,其中1581~1610年所有11个区均显著寒冷,1830s也有10个区域表现为气候寒冷。寒冷程度最显著的区域出现在欧洲西部、亚洲中部及东亚,其冷谷年代的温度皆比过去千年各区平均温度低1.5倍标准差以上。3)20世纪增暖在欧亚大陆的所有区域几乎同步,且多数区域现代暖期的百年最大升温速率高于此前至中世纪暖期。上述区域差异可能是因历史冷、暖期主要受太阳、火山活动和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等自然因素驱动,而20世纪暖期则受人为导致的温室效应增强主控。然而,受代用资料对温度变化响应的时空敏感度不一和时空分布不均等影响,现有研究结果仍存在显著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67.
丰富的历史文献是我国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优势条件,然在"中世纪暖期"前期,中国东部地区此类别资料中客观而具有高置信度的物候信息仍有深入挖掘的余地。为弥补这一缺憾,根据5种历史文献记载的河南开封、洛阳地区981~1040年的38条赏花日期记录,重建了这60年间开封牡丹盛花期的变化,并将其与其他文献证据、温度重建序列所反映的气候冷暖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检验了资料的准确性。结果显示:1)开封981~1040年的气候可能略暖于现今,牡丹盛花期的均值4月21日比现今早1.0天;2)当时开封牡丹盛花期的变幅(4月11~30日)基本上未超过现代;3)牡丹盛花期呈现出0.4天/10年的微弱提前趋势,说明当时气候虽然总体上偏暖,但增温趋势不明显;4)牡丹盛花期的年代际变化可划分为平均比现今晚1.6天的981~994年、早2.8天的995~1016年、晚2.9天的1017~1030年和早6.0天的1031~1040年这4个阶段,说明当时总体上略比现今温暖的气候并不是持续温暖的;5)序列与夏秋税征收日期、水稻种植范围、柑橘分布北界、植物二次开花与再实、冬雷等其他文献证据所指示的期内各阶段气候状况比较吻合,也与中国东部及邻近地区的其他温度重建序列在冷暖变化过程上异同互现。该结果有助于更为准确地诊断中国东部"中世纪暖期"的阶段性气候变化特征,为下一步集成重建中国东部地区在"中世纪暖期"时段更长、结果不确定性更小的温度序列以及定量分析当时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兴衰之间的关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68.
针对大王庄地区沉积相类型判定结论不一致的问题,以区域构造演化为基础,利用钻井数据、沉积构造标志、测井数据等地质资料,探讨了东营组三段(Ed3)沉积时期周边潜山、洼槽对大王庄地区物源方向、沉积相类型的控制作用,建立了东三段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东三段沉积时期,沉降中心位于研究区东北部,主要接受西南深泽低凸起的物源沉积.东营组沉积期间,随着断陷的抬升,湖盆面积迅速缩小,地形逐渐平坦,沉积相不断延伸,大王庄地区东三段发育曲流河相.沉积相的精细研究为储层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69.
利用TOPEX/POSEIDON卫星测高数据来确定海平面对大气压变化全球响应(反变气压计响应)的空间分布和频率特征.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得到全球反变气压计响应系数为-085±047cm/hPa.在赤道区域,反变气压计响应受平均气压和经向风的影响比较明显.在全球区域,应用希尔伯特(Hilbert)变换和傅里叶变换两种方法,给出反变气压计响应的周期为30—200天.  相似文献   
970.
将电阻率层析技术应用于地震监测,由视电阻率值重建出介质的真电阻率图像,取得了较好效果.在宝坻台和昌黎台设立的两个试验点上于1998年4月14日ML5.0和ML4.4唐山两次地震前的6天左右层析图像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变化:宝坻台的电阻率图像一改通常的在平稳背景上叠加小量随机变化的特点,出现了一种有序性特征的新图样;昌黎台也出现了反差加大、高低阻区集中分布的有序性特征.上述异常图样均在震后消失.层析图像在震前出现的熵值降低可能是这次地震活动的前兆.地层导电结构和孔隙度的变化,是引起电阻率异常的直接原因.研究表明,常规的单一极距的视电阻率测量之所以对真电阻率的变化不敏感且丧失空间分辨能力,是由于该物理量同时具有积分值和位函数这两个固有特征所决定的.在地震监测中,改造现行观测系统,引入层析成像,是发展技术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