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58篇
  免费   1110篇
  国内免费   1289篇
测绘学   423篇
大气科学   1145篇
地球物理   1541篇
地质学   2799篇
海洋学   633篇
天文学   154篇
综合类   610篇
自然地理   652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252篇
  2021年   286篇
  2020年   217篇
  2019年   294篇
  2018年   323篇
  2017年   286篇
  2016年   327篇
  2015年   271篇
  2014年   283篇
  2013年   323篇
  2012年   268篇
  2011年   266篇
  2010年   293篇
  2009年   283篇
  2008年   259篇
  2007年   264篇
  2006年   199篇
  2005年   207篇
  2004年   187篇
  2003年   184篇
  2002年   252篇
  2001年   276篇
  2000年   242篇
  1999年   268篇
  1998年   230篇
  1997年   197篇
  1996年   172篇
  1995年   159篇
  1994年   152篇
  1993年   123篇
  1992年   109篇
  1991年   79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59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3篇
  1958年   9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郑海飞  谢鸿森 《地质学报》1997,71(3):274-280
在0.25-3.75GPa和20-370℃条件下测量了NaCl溶液的电导率。结果表明(1)电导率随温度增高而增大,且电导率的对数与温度的倒数为线性关系,但不同压力不其斜率不同。(2)电导率与压力的 关系较为复杂,存在着不连续性。即在2.25-3.37GPa压力范围,电导率随压力增大而增大;在1.25-2.00GPa压力范围,电导率与压力几乎无关;0.75GPa压力的电导率高于相邻力的电导率。上述。  相似文献   
172.
原生金矿成矿年龄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营俊龙  赵浦云 《铀矿地质》1997,13(4):232-240
金成矿年龄和矿源同位素组成的准确测定,对金矿地质研究和找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3年多野外和室内工作的总结,获得了多个典型矿床的年龄和同位素测定结果:华北古陆北缘北侧槽区乌花敖包金矿测定为130—120Ma的晚期造山作用成矿;南侧台区赛乌素金矿为211±15Ma的再循环古陆改造成矿;中段台区后沟一黄土梁金矿为243±7Ma的古陆再造成矿;胶东焦家-乳山金矿为122.7±3.4Ma和128±23Ma的燕山期成矿;华夏古陆八宝山金银矿为140±5Ma的火山热液成矿。  相似文献   
173.
着重总结了我国古大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大层序(megasequence,一级层序)和中层序(mesosequence,二级层序),以及一级、二级海平面变化的基本特征,并与国外早古生代海平面变化进行对比.我国3大古陆(华北陆块、扬子陆块、塔里木陆块)及其边缘早古生代大层序可划分为两个(MG-1,MG-2).中层序划分为5个(MS-1,MS-2,MS-3,MS-4,MS-5).MG-1包括MS-1,MS-2和MS-3,时限为94~112Ma(寒武纪和早奥陶世),底以巨大不整合为界,顶以著名巨大沉没不整合为限,沉积了我国显生宙大部分的碳酸盐岩,赋存着丰富的油气和各种金属及非金属矿产.MG-2包括MS-4和MS-5,时限为58~68Ma(中、晚奥陶世和志留纪),底界以巨大沉没不整合为界,为硅质碎屑-碳酸盐岩组合.海平面变化的级别划分对应于层序.中国3大古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海平面变化的总貌:MGSC-1初期普遍发生快速海进,海平面升高,尔后海平面下降,其间有多期次的小幅度海进和海退变化.MGSC-2则普遍海平面升高,上升幅度大于MGSC-1,尔后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74.
There have been 12 possible locations of the earthquakes occurring in the South Yellow Sea since 1505.In this paper,the location of the earthquake that occurred in 1505 has been determined by the collection of more historical data of the influenced field,referring the isoseismal data of earthquakes with the epicentral intensityⅨ and combining geophysical field data with tectonic condition,due to its great influence on seismic safety assessment of some significant engineering.  相似文献   
175.
NaCI-H2O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ternary system in geology. Until now, the measurements of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NaCl solutions are still little at high pressures (> O.5 GPa) We measured the conductivity of 0.01 m NaCl solution at 0.4–5.0 GPa and 25-500°C. Th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Quist and Marshall (1968) at 0.4 GPa. The conductivity of NaCl solution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conductivity of NaCl solution changes little with increasing pressure below 1.5 GPa and changes rapidly with increasing pressure above 1.5 GPa. The rapid increase of the conductivity of NaCl solution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any geological processes (such as the genesis of ore deposits under hydrothermal condition) and other fields.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相似文献   
176.
云南省东北部拱王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况明生  李吉均 《冰川冻土》1997,19(4):366-372
云南省东北部的拱王山海拔3100m以上的山地发生过第四纪冰川作用,典型的冰川遗迹集中分布在轿子山峰附近和妖精塘-牛洞坪两个地区,遗存的冰川地貌主要有冰斗,冰蚀岩盆和侧碛堤。根据冰川地貌的组合特征,以及它们生成的先后顺序,将拱王山第四纪冰川作用划分为末次冰期的倒数第二期冰期。  相似文献   
177.
鄂湘桂地区栖霞组古氧相分析与层序地层和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颜佳新  陈北岳 《地质论评》1997,43(2):193-199
鄂湘桂地区,早二叠世栖霞组主要为贫氧沉积,通过恢复其形成时沉积环境水体中溶氧量特征及其变化,识别出6个古氧相和4种古氧相相序。古氧相类型、古氧相相序及相差分别反映了沉积环境海平面变化的相位,速度和幅度。古氧相分析从成因上刻画了地层层序的内部结构,成为本区栖霞组内关键性界面,副层序,体系域及层序识别和确定的基础,在对岩相组合单调,空间上岩相厚度变化不大,同时具缺氧成因特征的地层进行层序地层分析时,具  相似文献   
178.
岩体力学试验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刘钧  郭志 《工程地质学报》1997,5(2):156-162
本文通过对岩石力学试验中岩石试件破坏方式的分析, 在理论上解释了岩体力学试验中经常遇到的一些力学现象并且作出了定量的回答, 同时还建立了岩石的各种破坏模式的判据。  相似文献   
179.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可划分为喀喇昆仑、西昆仑、塔里木等三个地层区和康西瓦、库地等两个缝合带。自震旦纪以来,该区经历了震旦纪—泥盆纪和石炭纪—第四纪两大构造旋回。对应每一旋回,喀喇昆仑地层区和塔里木地层区发育有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碰撞造山两种类型的岩石组合。西昆仑地层区发育了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俯冲消减带和碰撞造山等三种类型的岩石组合。康西瓦缝合带是康西瓦洋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和早石炭世—晚侏罗世两次开合后的遗迹,它既是喀喇昆仑和西昆仑两个地层区的分界线,又是羌塘和塔里木两个板块的分界线;库地缝合带则是库地洋经历早石炭世—早二叠世一次开合的遗迹,分割了西昆仑和塔里木这两个地层区。  相似文献   
180.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CDSNDMC)从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IRISDMC)得到的最新资料,2004年8月份全球范围内共发生M≥5.0地震91次(见表1),其中M5—5.5地震69次,M5.6。6.0地震20次,M6.1~6.5地震2次。最大的一次地震发生在智利—阿根廷边界地区,发震时间为2004年8月28日13时4127秒,Mw=6.5。在发生的91次M≥5.0地震中有55次发生在东半球,36次发生在西半球。其地震事件分布图见图1,地震事件目录见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