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404篇 |
免费 | 2240篇 |
国内免费 | 331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45篇 |
大气科学 | 2095篇 |
地球物理 | 2704篇 |
地质学 | 6308篇 |
海洋学 | 1908篇 |
天文学 | 382篇 |
综合类 | 1067篇 |
自然地理 | 134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1篇 |
2023年 | 274篇 |
2022年 | 520篇 |
2021年 | 723篇 |
2020年 | 585篇 |
2019年 | 682篇 |
2018年 | 691篇 |
2017年 | 620篇 |
2016年 | 691篇 |
2015年 | 657篇 |
2014年 | 749篇 |
2013年 | 748篇 |
2012年 | 823篇 |
2011年 | 819篇 |
2010年 | 803篇 |
2009年 | 707篇 |
2008年 | 763篇 |
2007年 | 598篇 |
2006年 | 581篇 |
2005年 | 484篇 |
2004年 | 416篇 |
2003年 | 469篇 |
2002年 | 513篇 |
2001年 | 432篇 |
2000年 | 373篇 |
1999年 | 343篇 |
1998年 | 283篇 |
1997年 | 236篇 |
1996年 | 198篇 |
1995年 | 213篇 |
1994年 | 172篇 |
1993年 | 171篇 |
1992年 | 116篇 |
1991年 | 74篇 |
1990年 | 63篇 |
1989年 | 63篇 |
1988年 | 60篇 |
1987年 | 49篇 |
1986年 | 32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4篇 |
1958年 | 7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41.
42.
43.
对Oracle Spatial组件中空间数据存储结构及对象关系数据模型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专题地理数据库课题,提出了一种运用Oracle数据库的组件Oracle Spatial来管理专题地理数据的数据模型.并对这种数据模型的完整性和正确性进行了分析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4.
45.
小波分析在重力界面反演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Parker-Oldenburg反演方法,分析了低通滤波器B(K)的不同阈值对位场分离的影响。分别采用小波变换和低通滤波对青藏高原地区布格重力异常进行了位场分解和莫霍面反演,并将反演结果与地震资料作比较。结果表明,在重力位场分解中小波多尺度分解可以代替低通滤波器B(K),避免了阈值的选取。 相似文献
46.
本文详细介绍了AutoCAD中空间数据坐标变换问题,并基于ObjectARX开发了一套坐标变换程序,应用于浙江省瑞安市地理空间数据坐标变换工作,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7.
基于NDVI背景场的雪盖制图算法探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NDSI算法提取MSS雪盖面积时,受到MSS影像缺少短波红外波段的局限。为充分精确提取MSS影像的雪盖面积,本文探索一种以NDVI为背景场的雪盖制图新思路。该方法首先在辐射校正时利用6S模型反演地表反射率,然后根据各地物的光谱特性差异和NDVI特性差异,在ENVI软件SPECTRAL模块中创建冰雪光谱阈值查找表。通过ETM+和TM影像的三个例证,详细阐明该算法流程以及查找表的创建,并以NDSI对其雪盖制图进行精度验证。结果一致表明,与常规的分类方法(最大似然法)相比较,本文探索的NDVI背景场算法有更高的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 相似文献
48.
49.
针对TIN_DDM缓冲面构建与应用中存在的数据类型特殊、算法效率与模型精度不匹配的问题,本文将滚动球模型应用扩展至TIN_DDM缓冲面的构建过程。在分析滚动球模型构建精度局限的基础上,建立了滚动球半径关联的滚动球模型整体精度控制方法;结合大数据量TIN_DDM缓冲面多次构建的应用效率需求,阐明了关键采样点与滚动球半径对TIN_DDM缓冲面构建效率的影响规律;设计了TIN_DDM缓冲面构建关键采样点的判定准则,建立了关键采样点与滚动球半径的数值关联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滚动球加速优化模型的TIN_DDM缓冲面快速构建算法,算法时间复杂度为O(n)。试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可实现任意缓冲半径条件下TIN_DDM缓冲面的多次快速构建,且算法精度控制在2σ内。 相似文献
50.
Tongyu County in Northeast China is highly prone to land degradation due to its fragile physical settings characterized by a flat topography, a semi-arid climate, and a shallow groundwater table. This study aims to determine the causes of land degradation through detecting the long-term trend of land cover changes. Degraded lands were mapped from satellite images recorded in 1992 and 2002. These land cover maps revealed that the area subject to land degradation in the form of soil salinization, waterlogging and desertification increased from 2400 to 4214 km2, in sharp contrast to most severely degraded land that decreased by 122.5 km2. Newly degraded land stems from productive farmland (263 km2), harvested farmland (551 km2), and grassland (468 km2). Therefore, the worsened degradation situation is attributed to excessive reclamation of grassland for farming, over cultivation, overgrazing, and deforestation. Mechanical, biological, ecological and engineering means should be adopted to rehabilitate the degraded lan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