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21篇 |
免费 | 2006篇 |
国内免费 | 130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62篇 |
大气科学 | 1108篇 |
地球物理 | 1341篇 |
地质学 | 3165篇 |
海洋学 | 1268篇 |
天文学 | 229篇 |
综合类 | 602篇 |
自然地理 | 66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1篇 |
2024年 | 198篇 |
2023年 | 202篇 |
2022年 | 339篇 |
2021年 | 402篇 |
2020年 | 361篇 |
2019年 | 393篇 |
2018年 | 393篇 |
2017年 | 375篇 |
2016年 | 362篇 |
2015年 | 321篇 |
2014年 | 336篇 |
2013年 | 392篇 |
2012年 | 447篇 |
2011年 | 408篇 |
2010年 | 414篇 |
2009年 | 405篇 |
2008年 | 352篇 |
2007年 | 367篇 |
2006年 | 321篇 |
2005年 | 274篇 |
2004年 | 187篇 |
2003年 | 178篇 |
2002年 | 154篇 |
2001年 | 164篇 |
2000年 | 178篇 |
1999年 | 203篇 |
1998年 | 122篇 |
1997年 | 131篇 |
1996年 | 100篇 |
1995年 | 93篇 |
1994年 | 89篇 |
1993年 | 72篇 |
1992年 | 56篇 |
1991年 | 49篇 |
1990年 | 37篇 |
1989年 | 25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20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17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7篇 |
1979年 | 7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4篇 |
1958年 | 3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0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鲈鱼的鳃寄生车轮虫病及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鲈鱼的鳃寄生车轮虫病及病理组织的扫描电镜观察。病原鉴定为 :直钩车轮虫、杜氏车轮虫、日本车轮虫、劳牧小车轮虫及简单两分虫 5种车轮虫科纤毛虫 ,其中数量上占优势的为直钩车轮虫。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 ,鳃寄生车轮虫可对宿主的上皮组织产生明显的机械性损伤并造成鳃丝粘液分泌增多及炎症反应。文中就海水养殖鱼类及野生鱼类由车轮虫寄生造成的危害及防治途径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2.
163.
基于PCA-GEP算法的边坡稳定性预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提出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基因表达式程序设计算法,并将其用于边坡稳定性预测。该算法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样本数据进行预处理,有效地减少预测模型的输入量,消除输入数据间的相关性,再将得到的新样本数据输入基因表达式,构建边坡稳定性的预测模型。利用该预测模型对82个危险圆弧破坏边坡实例中的71个实例进行学习,对另外11个实例进行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保留传统的以误差值作为评判模型优劣标准的同时,引入AIC信息准则法,分别对v-SVR算法和GA-BP网络算法和PCA-GEP算法三种预测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运用该算法可以获得更优的预测模型,其预测结果比v-SVR算法和GA-BP网络等其他算法得到的结果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工程实例计算表明,该方法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4.
山西原平王家庄铁矿床为五台山地区产出的条带状铁建造(BIF)的典型代表。含矿岩石为磁铁石英岩,围岩主要为斜长角闪岩、角闪变粒岩、石英片岩等。通过对变质岩的原岩恢复,得出其原岩主要为火山岩,具有从拉斑玄武岩向钙碱性火山岩演化的特点,局部有陆源碎屑的加入。微量元素中相对亏损Ta、Nb、Zr、Ti等高场强元素,相对富集K、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具有较低的w(Y)/w(Nb)比值,表明本区处于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带的构造环境。磁铁石英岩的稀土元素配分型式为向右缓倾斜的轻稀土富集型,具轻微铕正异常和轻微铈负异常,稀土元素特征表明BIF形成于典型的海洋环境,早太古代洋壳俯冲产出的高温气水热液对于BIF的沉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Eu轻微正异常说明本区火山活动较弱,海底高温热液对BIF的沉积贡献相对较少。BIF与其围岩在原始地幔标准化不相容元素蛛网图中的相关性说明二者有相同或相似的物质来源和成岩环境,二者同属一个沉积盆地,但却有不同的沉积过程和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165.
166.
167.
新疆西准噶尔地区是古生代经过俯冲-增生形成的复合造山带。该地区分布有多条蛇绿岩带,其中的拉巴西蛇绿岩带是比较重要的一条,通过对该蛇绿混杂岩特征的研究,认为该区蛇绿岩尽管受到强烈的多期构造肢解,但根据岩石类型仍能恢复蛇绿岩的原始层序。本文重点讨论了拉巴西蛇绿混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其形成时代为晚寒武世-中奥陶世,就位时代为中晚志留世,蛇绿混杂岩产于弧前或弧后小洋盆环境。研究发现,该蛇绿混杂岩具有明显的铬铁矿化,为下一步找矿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8.
从采自青岛近海的红藻多管藻(Polysiphonia urceolata)中分离到一株毛壳霉属真菌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对其发酵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采用溶剂提取、分配,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柱层析以及制备薄层层析等技术已分离获得6个单体化合物,通过一维、二维超导核磁共振技术、质谱技术等鉴定了其中4个化合物的结构,均为苯甲醛类衍生物,分别为2-(1-庚烯基)-3、6-二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Ⅰ)、2-庚基-3、6-二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Ⅱ)、2-(3、5-庚二烯基)-3、6-二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Ⅲ)、2-(1、3、5-庚三烯基)-3、6-二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Ⅳ)。 相似文献
169.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以水体中氨氮、活性磷酸盐和溶氧变化为指标研究了光照强度和光色对番红砗磲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0—10000lx光照时,番红砗磲排氨量逐渐减少,在光照12000lx时转为吸收海水中氨氮,并在16000lx时达到最高[1.89μg/(ind·h)];在2000lx光照条件下,番红砗磲可吸收海水中活性磷酸盐并释放氧气。其活性磷酸盐吸收量随光照强度增强而增加,在16000lx时达到最高峰。在实验光照范围内,番红砗磲产氧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逐渐增加。上述结果显示番红砗磲最佳光照强度约为16000lx。(2)当番红砗磲自黑暗转移至各光照组后,其氨氮、活性磷酸盐吸收率均随时间逐渐降低,而产氧率则逐渐升高。(3)光色显著影响番红砗磲合成代谢,蓝光最佳,红光次之,白光最差。 相似文献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