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1篇
  免费   547篇
  国内免费   1072篇
测绘学   821篇
大气科学   397篇
地球物理   429篇
地质学   1825篇
海洋学   551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211篇
自然地理   342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160篇
  2021年   223篇
  2020年   150篇
  2019年   193篇
  2018年   168篇
  2017年   164篇
  2016年   209篇
  2015年   232篇
  2014年   228篇
  2013年   251篇
  2012年   246篇
  2011年   263篇
  2010年   271篇
  2009年   237篇
  2008年   249篇
  2007年   231篇
  2006年   251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971.
方斑东风螺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工作对方斑东风螺亲螺培育及产卵、种苗培养、幼螺养成过程中的一系列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行为及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实验结果表明,在方斑东风螺养殖过程中,不同饵料培养效果的优劣顺序为牡蛎 〉鱼 〉鲆饵 〉鳗饵.在培养密度较高时,玻璃缸流水培养效果要优于静水培养.但同为低密度培养时,静水与流水效果差异不大.水泥池养殖结果显示平面养殖每平方米可养壳高15mm以下幼螺1 000~2 000个,壳高15~20mm的1 000~1 200个,壳高20~30mm以上的600~800个.使用鲍笼立体养殖亦可获得很高的成活率与生长率,将壳高20mm以上的幼螺放入鲍笼,4~5层笼叠加立体养殖,每平方米可养1 667~2 333个,笼养60d的成活率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972.
简要介绍了准地转(→Q)矢量分析方法,并用NCEP 1°×1°格点资料计算了(→Q)矢量、(→Q)矢量散度场及(→Q)矢量锋生函数等物理量.从(→Q)矢量流场、(→Q)矢量散度场水平和垂直分布,及(→Q)矢量锋生函数场分布等方面,对2005年5月5日福建前后两次飑线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Q)矢量分析方法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具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73.
杭州湾的三维水流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建立了一个基于σ变换和内外模式分裂技术三维水流数学模型,采用有限节点法(平面)和变步长差分法(σ向)对方程进行了离散;通过风生流和环岛水流两个理论模式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校验,并将该模型应用到杭州湾的三维水流数值模拟中,效果良好,所建模型垂向分辨率高,简单实用,可应用于河口,海岸,湖泊等大范围水域的水流数值计算。  相似文献   
974.
龚文平  SHEN Jian  陈斌 《台湾海峡》2007,26(3):301-313
本文通过一维水力学运动方程及连续性方程,得出一个反映泻湖水位变化的二阶非线性有阻尼的强迫振动方程,采用龙格-库特四步格式进行求解,并以海南陵水新村港为例,计算了泻湖水位及潮汐汊道的断面流速.研究结果表明:(1)一维水力学方程可容易地求得泻湖-潮汐汊道体系中泻湖内的水位及汊道的断面流速,计算简单快捷.(2)一维水力学方程可分析潮汐汊道体系中的一些基本现象.如潮汐汊道对潮波的"过滤器"特征;由于泻湖-潮汐汊道体系的阻尼系数较大所导致的潮波自外向泻湖传播时衰减剧烈;径流对泻湖水位及汊道流速产生有利于落潮优势的影响;风可使泻湖水位抬升或下降等.(3)无论是否考虑泻湖与潮汐汊道面积随水位的变化,一维水力学方程都具有相当大的缺陷.由于其不能反映泻湖内地形的空间变化,也不能解决漫滩与归槽等过程,在外海潮波无次生波的情况下,它本身不能产生次生潮波,因而不能正确地反映潮汐汊道体系的涨落潮历时与流速不对称,从而不能分析泥沙的净输运及潮汐汊道的稳定性问题.(4)新村港泻湖-潮汐汊道体系中潮汐汊道的断面面积大小对整个体系的稳定性及演变趋势起着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75.
两种海洋单胞藻浓缩与保存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了小球藻和球等鞭金藻分别用明矾和石灰水浓缩以及两种藻的浓缩液在常温(20 ±1℃)、低温(0—4℃)﹑冷冻(-30±1℃)三种温度条件下保存的结果,并对浓缩保存前后藻液的饵料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 结果表明:(1)小球藻的浓缩以80±5ppm的明矾液及4%的石灰水效果最好;(2)球等鞭金藻的浓缩以100±10ppm的明矾液及6%的石灰水效果最好; (3)保存方法以加入保护剂甘油并置于-30℃ 冰箱中效果最好,小球藻和球等鞭金藻的存活率分别为95%和93%;(4)低温保存前后藻的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的含量变化不明显;(5)用浓缩保存藻投喂中国对虾和轮虫的效果与普通藻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76.
半参数模型在求解GPS正常高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经典二次曲面拟合的方法与半参数模型为基础,在某一较小区域内,根据一定数量已知GPS点的高程异常来内插或推估该区域中任一点高程异常的过程中,引入在重力测量最小二乘配置函数模型中描述倾向参数的方法,提出半参数模型下的二次曲面拟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77.
978.
磷灰石裂变径迹作为一种低温热史重建的研究手段,现已用来约束断裂带的活动时限。但是,通过分析发现,在磷灰石裂变径迹——断裂带活动时限研究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以致对研究结果造成比较大的干扰。其中,诸如矿物自身特征(如矿物成分、各向异性等)、实验操作及解译模型的选取,这都无疑增加了磷灰石热史重建的难度;岩石热导率、火山等构造活动、地层孔隙水含量等因素,更是造成了地温变化的多种解释;在目标断裂构造运动解译过程中,更是需要排除气候、周边断层构造活动的影响。最后以实验操纵、自然热冷却、周边断层构造运动因素为例,基于前人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尽量消除上述影响因素关于断裂带研究的干扰,以提高解释的科学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979.
基于广义Winkler弹性地基梁理论的梯形渠道冻胀力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寒区渠道衬砌冻胀破坏现象普遍,而渠道的防冻工程设计大多依赖工程实践经验和定性认识,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对衬砌结构所受的冻胀力计算缺乏简明、合理的方法。考虑冻土与衬砌的相互作用和冻土地基的连续性,基于广义Winkler地基梁理论并结合有限差分法,推导了渠道衬砌板冻胀挠曲线微分方程,建立了梯形渠道冻胀力学模型,给出了衬砌渠道法向冻胀力及切向冻结力的计算方法。同时,考虑渠道衬砌冻胀破坏的极限承载力以及冻胀过程中坡脚上抬位移对实际冻胀力的削减和释放效应,避免了冻胀力及衬砌结构内力计算值过大。为验证模型的合理性,以甘肃省靖会总干渠梯形渠道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冻胀破坏计算。结果表明:模型由于考虑了衬砌结构与冻土间的相互作用,渠道衬砌板法向冻胀力呈非线性分布,修正了工程力学模型线性分布假设;与工程力学模型相比,冻胀力数值在坡脚处增大、跨中减小、底板上增大,计算结果更符合工程实际。研究提出的冻胀力学模型科学合理,简便快捷,具有更好的通用性,可为寒区渠道的抗冻胀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0.
利用沉积转换事件再造关键变革期的构造活动和气候演变是源-汇系统研究的新动向和切入点。新生代以来,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的汇聚隆升以及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的剥蚀、向孟加拉湾的物质输入,形成了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源-汇系统(喜马拉雅-孟加拉湾源-汇系统)。利用3D地震数据和IODP 354与362航次获取的碎屑锆石数据揭示了晚中新世以来孟加拉-尼科巴扇沉积转换事件及其源-汇成因机制。研究认为尼科巴扇和孟加拉扇经历了此消彼长的沉积建造过程:尼科巴扇经历了“晚中新世快速进积→上新世缓慢建造→第四纪相对静止”的建造过程;而孟加拉扇经历了“晚中新世相对静止→上新世缓慢建造→第四纪快速进积”的沉积建造过程。喜马拉雅-孟加拉湾源-汇系统碎屑锆石年龄核密度统计结果显示:晚中新世以来,指示古布拉马普特拉河迁移演化路径的60~0 Ma碎屑锆石在若开-尼科巴扇呈现出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而在孟加拉扇呈现出逐渐增多的变化趋势。这一碎屑锆石年龄核密度变化特征表明:(1)在晚中新世,古布拉马普特拉河主沉积物分散路径靠近孟加拉湾东部一侧发育且大量碎屑颗粒向尼科巴扇搬运分散,形成“快速进积的尼科巴扇和相对静止的孟加拉扇”;(2)在上新世初,青藏高原隆升所诱发的西隆高原抬升使古布拉马普特拉河向西迁移分流,在古西隆高原北缘Mikir山附近分流为东西两支,东支向尼科巴扇搬运分散的碎屑颗粒开始减少,而西支向孟加拉扇搬运分散的碎屑颗粒开始增多,形成“以缓慢建造为演化特征的尼科巴-孟加拉扇”;(3)在第四纪初,印度板块-亚洲板块最强碰撞造成青藏高原最强隆升并达到最大海拔高度,古布拉马普特拉河东支袭夺废弃,向尼科巴扇卸载的沉积物相应显著减少,而古布拉马普特拉河西支与恒河并流后向孟加拉扇卸载的沉积物亦相应显著增加,形成“相对静止的尼科巴扇和快速进积的孟加拉扇”。由此可见,尼科巴-孟加拉扇“此消彼长的跷跷板式沉积转换事件”是古布拉马普特拉河沉积物分散路径迁移演化的源-汇响应;其在上新世-第四纪之交发生了一起最为显著的沉积转换事件,其是上新世晚期印度板块-亚洲板块碰撞的源-汇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