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927篇 |
免费 | 6350篇 |
国内免费 | 329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255篇 |
大气科学 | 2037篇 |
地球物理 | 2699篇 |
地质学 | 8882篇 |
海洋学 | 2729篇 |
天文学 | 183篇 |
综合类 | 1112篇 |
自然地理 | 167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9篇 |
2024年 | 547篇 |
2023年 | 617篇 |
2022年 | 1074篇 |
2021年 | 1142篇 |
2020年 | 1075篇 |
2019年 | 1101篇 |
2018年 | 1000篇 |
2017年 | 929篇 |
2016年 | 967篇 |
2015年 | 990篇 |
2014年 | 960篇 |
2013年 | 1096篇 |
2012年 | 1223篇 |
2011年 | 1074篇 |
2010年 | 1081篇 |
2009年 | 974篇 |
2008年 | 897篇 |
2007年 | 830篇 |
2006年 | 836篇 |
2005年 | 634篇 |
2004年 | 463篇 |
2003年 | 371篇 |
2002年 | 335篇 |
2001年 | 342篇 |
2000年 | 284篇 |
1999年 | 126篇 |
1998年 | 67篇 |
1997年 | 52篇 |
1996年 | 61篇 |
1995年 | 37篇 |
1994年 | 42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23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25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10篇 |
1976年 | 9篇 |
1957年 | 7篇 |
1954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中国学者在青藏高原进行的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 累计完成长约45000km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取得了许多科学数据,为探讨高原地壳上地幔结构、隆升机制和动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为比较全面反映中国学者多年来的工作成果,作者广泛收集资料,总结了中国学者在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工作程度,并按照方法分类绘制了系列工作程度图. 文中分别对地壳结构、上地幔的横向不均匀性、岩石圈的电性结构、青藏高原隆升机制、青藏高原地球动力学模型等几个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做了概略的评述. 已有资料表明:青藏高原的莫霍面埋深变化较大,且在几条重要缝合带莫霍面两侧都有断错;根据目前的探测结果,高原在20±5km埋深范围内普遍存在壳内低速高导层,速度一般为5.6~5.8km/s,电阻率约为1~10Ω·m,厚度一般为5~10km,但横向分布不连续. 低速层与高导层的深度、厚度在趋势上一致,但不十分吻合.天然地震的研究结果表明,组成高原各个地块内部的地震各向异性方向大致相同,各地块的分界处各向异性方向往往有明显的变化;虽然对高原隆升机制还存在不同的看法,但至少认为高原是多期隆升、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点已达成共识. 综合已有的地球物理调查成果,结合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建立的高原地球动力学模型,形象地表达出青藏高原岩石圈的双向挤压变形模式. 这些工作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变形机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32.
33.
34.
35.
36.
内蒙古锡林郭勒地区上古生界极低级变质作用:伊利石和镜质体反射率的证据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本文使用D/max-2500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内蒙古锡林郭勒地区上古生界泥质岩石伊利石的成因标志,讨论了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对变质温度的表征。研究区上古生界泥质岩石伊利石的标型特征为:伊利石结晶度分布于0.28~>0.77之间,平均值0.40;伊利石(白云母)多型以2M1型为主,2M1+1Md多型和1Md多型相对较少;伊利石(白云母)b0值变化于8.983~9.046之间,平均值9.019,指示其形成于成岩-极低级变质作用。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具有示踪变质温度的作用,应用Barker and Pawlewiez(1986,1994)、Barker and Goldsteinl(1990)和Mullis et al.(2001)建立的镜质体反射率地质温度计,对研究区上古生界泥质岩石变质温度进行了估算,揭示古地温处于136~321℃之间,温度估算值主要分布在180~260℃之间,平均值为245℃,这表明研究区上古生界遭受了成岩-极低级变质作用,变质程度属近变质带。研究区上古生界泥质岩石的Ro值主要分布在1.01%~3.67%之间,表明有机质演化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泥质岩石具有生烃的能力,部分层位可能具有形成油气资源的潜力。 相似文献
37.
典型地貌景观指数的多尺度效应分析——以山西省运城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观指数作为定量描述景观特征的指数,具有明显的尺度效应.进行景观指数的尺度效应研究,对进一步理解格局与尺度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TM影像为基础,选择山西省运城市平原、丘陵、山地及综合地貌4种不同地貌类型,对7个常用景观指数进行了多尺度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形上斑块密度(PD)、景观形状指数(LSI)、结合度(COHESION)3个指数有明显的粒度效应,随粒度的增加呈现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最大斑块指数(LPI)、周长面积比分维数(PAFRAC)、景观聚集度(CONTAG)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SHDI)4个指数随粒度的增加几乎不发生变化.不同地貌的景观指数随幅度的变化规律比较复杂,景观形状指数(LSI)随幅度的增加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余6个指数在较小幅度范围内变化比较复杂,但随着幅度的增大有逐渐趋于平稳的趋势.针对研究区不同地貌类型,其景观指数在不同粒度和幅度下有较大区别,可以根据景观指数值的大小来区分地貌的复杂程度. 相似文献
38.
39.
滨海湿地咸水冲淡驱动机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海陆界面水体相互作用研究是当代国际海岸带生态水文学的热点。滨海湿地的生态水文环境脆弱,浅层地下水及盐度梯度变化对其生长和发育起着控制作用。咸水冲淡驱动力主要是地下水动力作用、盐度驱动下的水化学运动作用和海洋潮汐作用的叠加效应。通过国内外学者近30年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滨海湿地咸水冲淡研究程度及进展情况,认为掌握咸水冲淡驱动机理及水盐运移行为,对于合理选择相应有效的滨海湿地保护和水文修复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国际上已有的相关研究较多,而国内相关研究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