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02篇 |
免费 | 83篇 |
国内免费 | 34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0篇 |
大气科学 | 147篇 |
地球物理 | 624篇 |
地质学 | 580篇 |
海洋学 | 193篇 |
天文学 | 69篇 |
综合类 | 55篇 |
自然地理 | 10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29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30篇 |
2013年 | 27篇 |
2012年 | 73篇 |
2011年 | 107篇 |
2010年 | 32篇 |
2009年 | 38篇 |
2008年 | 83篇 |
2007年 | 75篇 |
2006年 | 80篇 |
2005年 | 81篇 |
2004年 | 85篇 |
2003年 | 43篇 |
2002年 | 57篇 |
2001年 | 47篇 |
2000年 | 63篇 |
1999年 | 31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36篇 |
1994年 | 40篇 |
1993年 | 41篇 |
1992年 | 42篇 |
1991年 | 70篇 |
1990年 | 50篇 |
1989年 | 78篇 |
1988年 | 45篇 |
1987年 | 30篇 |
1986年 | 27篇 |
1985年 | 27篇 |
1984年 | 31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16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17篇 |
1964年 | 5篇 |
1935年 | 5篇 |
1934年 | 4篇 |
1925年 | 3篇 |
192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112.
Conductivity structure and rheological property of lithosphere in Southern Tibet inferred from super-broadband magnetotelluric sounding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o understand deep lithosphere structure beneath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more comprehensively and objectively and to explore important scientific issues,such as characteristics of plateau lithospheric deformation,state of strain,thermal structure,plate (or terrane) movement,and crust-mantle rheology,it is necessary to research the variation of crust-mantle electrical structure in the east-west direction in every geological unit.For this purpose,six super-broadband magnetotelluric (MT) sounding profiles ha... 相似文献
113.
在含金碳酸盐矿床的表生交代作用中,形成的风化流体倾向于碱性,因此,不适于金呈氯的络合物迁移的媒介,而在这种矿床中次生金的再活化常可归因于金与含硫配体的络合作用。通过可靠的热动力学计算,金、银分别在Au—S—O_2—H_2O和Ag—S—O_2—H_2O体系中的溶解度与金和硫代硫酸盐及二硫化物配体络合物的形成有关。最稳定的络离子是Au(S_2O_3)2~(3-)(当fO_2>10~(60))和Au(HS)_2~-(当fO_2<10~(60)),它们存在于中性或碱性溶液中。类似于金,银在中等氧化环境中形成一个稳定的硫代硫酸盐络离子Ag(S_2O_3)2~(3-),在还原、碱性介质中形成二硫化物络离子AgHS~D和Ag(HS)_2~-。在强氧化的中性或酸性溶液中,由于AgS_2O_3~-、Ag~+和AgSO_4~-络离子的形成,使Ag的溶解度增高。然而,胶态的、晶质的及呈合金态的金和银与0.1molNaS_2O_3溶液反应没有显示各自独立的溶解度。以金为例,其在0.1molNa_2S_2O_3溶液中的溶解度由于银的硫代硫酸盐络离子及合金态的银的存在而增高,这种性质可能与形成混合金属络离子(Au,Ag)(S_2O_3)2~(3-)有关。在巴布亚新儿内亚的Wau地区,碳酸盐矿床氧化代中次生金的性质和矿物组合与早期硫作为硫代硫酸盐络离子的再活化是一致的。这里的次生金是粗大结晶的,与50~75at%(原子百分此)的银组成合金,富集于潜水面上,并与二氧化锰共生于氧化带中。 相似文献
114.
引言近年来,北美克迪勒拉是通过分离的构造地层地体增生而形成的这一认识已经得到可资利用的新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古生物资料的支持(Jones等,1981;Jonts等,1983;Coney等,1980;Davis等,1978;Balke等,1983)。同样的增生过程似乎也影响了环太平洋边缘的大部分地区。为了探讨这一假说,我们已经编制了初步的环太平洋地体图。本文的目的是回顾Coney等(1980)和Jones等(1983)所提出的地体分析 相似文献
115.
五、地磁场源5.1 Maxwell 以前的近似对地球基本磁场来说,感兴趣的长度尺度和时间尺度可以通过Makwell以前的近似来适当地处理,即忽略位移电流以及运动流体中净的体积电荷的转移所传送的电流。在每一瞬间,磁场B是由中性电流的螺线分布J~D引起的。该总的电流由中性传导电流分布J~D和由单个原子中的电偶极子引起的净的平均体积电流组成。后一种电流用M即原子电流偶极子的体积密度、或者磁极化密度来描述;M包括永久的(剩余的)和感应的磁化强度。从数学的观点来看,总的Makwell以前的中性电流分布J~D不可能是任选的。矢量分布 相似文献
116.
地台循环演化的观点可能有一种解释,它与板块动力学有关,并作为两个主要参数——板块扩张速率和旋转极变动的函数。这些由研究南大西洋的其他作者定义的动力学参数,看来与南美及非洲的地台活化脉冲有相互密切的关系。在冈瓦纳发展的历史中,在其瓦解 相似文献
117.
采自西德Eifel东Laachef Sce晚第四系具不同成份分带的火山碎屑岩层的二十六个全岩、七个基质和五十三个单矿物样品用中子活化仪器进行了分析。这些资料表明喷发前Laacher See岩浆房内的化学变化与其它资料导出的一致。岩浆房顶部是高度分异的晌岩,底部是富含铁镁质的响岩。一些不相容元素如Zn、Zr、Nb、Hf、U、LREE和HREE在顶部相当富集,而相容元素如Sr、Sc、Co、Eu强烈地亏损。中等可溶元素Ta和一些MREE在中间层位被耗损。全岩和基质资料表明,响岩溶体在化学成分上的分带性与斑晶含量无关。混染岩(响岩—碧玄岩)中相容元素的丰度最大。所有元素(除Rb外)对于浮岩地层层位来说,都出现连续的成份变化。依据这些资料我们能划分出三个主要的单元:早期喷出的高度分异岩浆,发生演化的响主体和作为最终产物的铁镁质响岩。九个矿物相的微量元素分配系数(K)的巨大变化就地层层位而论不能用常规的机制进行解释。我们假定响向岩熔体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明显变化由结晶作用控制着分异作用,而分异同时和(或)之后的液—液两相分异作用所控制。这又引起了斑晶和主岩基质之间不平衡。所以分配系数不同于平衡分配系数,相当于后期结晶作用总和。不同于基质成份。这样,就能利用△K—△M图(K的变化相对于M的变化关系图)讨论变化的分配系数K和基质M之间的关系。这个图的不同部分与不同参数有关(T、P、聚合作用,杂岩建造,分带岩浆柱中的平衡结晶作用晚期结晶作用和非平衡效应),这些参数能大体说明分配系数变化的原因。△K—△M图能够区别由分异岩浆系统产生的天然火山岩中影响分配系数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8.
1987年的找矿勘探仍侧重在贵金属,特别是金。加拿大继续开展铂族矿产的勘探工作。化探技术是上述这些矿产勘探与评价的基本方法。 采样及元素分布模式是普查勘探设计与解释的关键。近来,关于采集适宜的代表性样品问题正愈来愈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在野外工作中,采样、样品加工与化学分析是影响贵金属勘探与开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9.
沿喜马拉雅山带收集的野外资料促成对距今52m.y前后出现的碰撞作用其主要变形特点的确定,并容许作出应变与应力迹线图。碰撞之后立即出现的变形作用载于一系列印度特提斯边缘,出现在喜马拉雅较高地段的北端。在这里,早期F_1圆柱状褶皱的几何特点与运动线理解释了上三叠-上白垩Lamayuru复理石中NNE-SSW(N20E-N30(?))方向的主缩短作用。中新统擦痕断层面的分析表明至少在中新世以前这个带保持着同一挤压方向。但向南,在巨大的同变质剪切带(MCT-中部主逆冲带)中多数中新世汇聚现象多已消失,此处位于Higher Himalayan结晶岩与Lesser Himalaya之间。这里,运动 相似文献
120.
利用单边封闭的蜡泥塑料来进行平面压陷实验以帮助我们去了解东亚限定的陆间形变和走向—滑动断层的演化。一些大型左旋走向—滑动断层曾不断活化,主体上是同时的。实验显示印度向亚洲插入曾经旋转了(≈25°),并且在碰撞的前二、三千万年里沿红河左旋断层使印度支那向东南挤压了(≈800公里)。该过程能说明南中国海在晚中新世前张开的原因。挤压构造北移,促动阿尔金塔格断层成为第二条主要的左旋断层,并使华南向东移动数百公里。事件发生后,印度支那保持顺时针转动(多达40°),而红河和它南面的走向—滑动断层则作反方向运动。莫圭盆地和安达曼海的张开(直到现在)看来也是挤压的简单运动结果。中国东北部和云南现代裂谷可看出类似于南中国海和安达曼海的初期。若以我们实验为指南,像泰国海湾(暹罗湾——译者)等沉积盆地的其它第三纪构造现象可说明是碰撞的结果。实验还预示有一个重要的左旋走向滑动断层和裂谷系将扩展穿过天山、蒙古和贝加尔而延至鄂霍茨克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