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6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340篇
测绘学   60篇
大气科学   148篇
地球物理   601篇
地质学   577篇
海洋学   192篇
天文学   69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130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69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80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7篇
  1964年   5篇
  1935年   5篇
  1934年   4篇
  1926年   3篇
  1925年   3篇
  192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521.
引言高度工业化和人口稠密地区水下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高度富集很清楚地反映了该地区目前受污染的状况(Forstner和Müller)。例如,人类排入莱茵河下游(德国和荷兰边界附近)细粒沉积物中Pb、Hg和Cd的含量为这些元素自然背景值的10~50倍。  相似文献   
522.
引言近年来获得新资料,可以对南西伯利亚褶皱区进行评价。该区的重要性在增长,尤其是在西们利亚地台的前寒武纪褶皱构造区里,发现了一些新的成因类型的铅、锌和黄铁矿-多金属矿床之后更为明显。1968年,V.S.Kormilitsyn确定了叶尼赛-贝加尔多金属成矿带。该矿带为南西伯利亚多旋回褶皱区体系内一个较大成矿省的一部分。南西伯利亚多金属省,延伸到西伯利亚地台南部褶皱区上,是经过几个成矿期后才形成的。由于有不同成矿期矿床的存在,以及有不同时代的褶皱构造区和上迭构造的存在,使该省有明显的条带状构造。成矿带(从老至新)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523.
汞作为赋金属矿化探途的应用已成为一种澳大利亚矿例研究加以调查,该科研项目的主要目标为:(1)比较汞的性状,参照多变的气候和地貌条件下出露贱金属矿体附近汞异常的强度和范围,用它来做次生环境下的靶元素:(2)测定蒸气生成的汞异常是否可探测埋藏矿和盲矿的地表介质,如果可能的话,应在哪些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下;(3)用汞量测量法来确定最合适的取样介质和方法;(4)为地质样品中测定汞以发展合适的技术。本项目共完成29个矿例研究任务,包括一系列矿化类型和矿种,它们是在各种次生状态下产出的。上述研究所得资料与实验室和理论思考一道,可导致下列作为勘探贱金属矿床的汞地球化学及其可能起作用的结论:(1)汞在许多矿化类型中显现足够的浓度,可用作潜在探途元素;变质作用并未使之大量逸失。(2)汞倾向赋予:“剩余”异常以微小可察觉的次生分散现象,已确定那里汞是一种有效的探途元素。然而,在一般勘探中汞没有优于Cu、pb、zn等靶元素的有利条件。(3)在某些条件下,汞可能指示埋藏的矿体。(4)气相取样的用途仅适于相当专门的环境;土壤几乎总是优选的样品介质。(5)汞量测量法可在常规状态下以背景含量进行测定,如果能遵守某些必要条件的话。致于肓矿体,剩下的问题是需要进一步试验,因为大部分研究区显示地球化学反映。  相似文献   
524.
The diurnal and semidiurnal tidal wind field variations in the altitudes between 80 and 100 km of the earth’s atmosphere over a mid-latitude station are studied by means of the phases of the zonal and meridional wind measurements made at Atlanta (34oN, 84oW). The rotation of diurnal tidal wind vector is seen to be clockwise at lower heights (80-86 km), swinging between clockwise and unti-clockwise at intermediate heights (88-96 km) and anti-clockwise at higher-heights (96- 100 km). The senses of rotation of diurnal and semidiurnal tidal wind vectors are compared between the stations located in the same and opposite hemispheres. Th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tidal theory in the case of Atlanta and Adelaide (35oS, 139oE) whereas in the case of other stations considered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y showed marked variations.  相似文献   
525.
Ⅰ.引言 1) 行星边界层数值模拟的必要性与人们从边界层这一名称所引起的猜想相反,行星边界层是一个复杂的物理系统,它有自己的动力学体系。即使如同简单的动力边界层那样,可以用经验公式或相似性理论来充分描述近地层(surface layer),然而这对于整个行星边界层来说是不适用的,在行星边界层中,存在着科里奥利加速度,同时还  相似文献   
526.
变石状(alexandrite-like)矿物的吸收光谱和它们的颜色起因作了概述。变石,是金绿宝石矿物的一个变种,它的颜色被认为是Cr~(3+)出现在金绿宝石结构中的Al~(3+)位置造成的,它进入Al_2位置比进入Al_1位置更为优先,因为它的Al—O间距较大。变石的吸收光谱显示出处于八面体配位的晶格位置中Fe~(3+)和Cr~(3+)的强带。Cr~(3+)光谱中较强组份的数量和偏振强度可用Al_2配位多面体(m对称)的畸变加以解释。在Al_1位置上的Cr~(3+)的谱带强度较低,并且只能看成Cr~(3+)(Al_2)带的台肩。变石状石榴石可被细分为富铬镁铝榴石和富锰铝榴石质的、含钒和(或)铬的镁铝榴石。在两个变石状石榴石族中,Cr~(3+)(4T_2←4A_2)和V~(3+)(3T_2←3T_1)的最大吸收大致位于17500Cm~(-1)的光谱区。这一事实可用两个石榴石族县有近似的晶体场强度解释之。变石状天然刚玉的光谱则用Cr~(3+)(V~(3+))、Fe~(3+)的d-d跃迁以及Fe~(2+)/Ti~(4+)和Fe~(2+)/Fe~(3+)的电荷转移带的迭加来解释。在变石状萤石谱中,可以观察到y~(3+)、Ce~(3+)和Sm~(2+)的吸收带。所有具有颜色变化的矿物和其它变石状相的吸收谱,除了在17300和17800cm~(-1)之间有一个最大的强吸收之外度还在1500和1600cm~(-1)之间以及19700和2IOOOcm~(-1)之间出现最小吸收。比色研究表明,将日光变为人造光时,色,图中主要波长向其红光区位移。在日光中是绿色的晶体,在人造光中通常变成红色,在日光中是蓝绿色或浅蓝色的晶体,在人造光中变成淡红紫色。  相似文献   
527.
大规模构造分层的存在,是岩石圈一个重要的、且可能为全球性的特征。这是由于在特定层内的差异运动和变形所产生的,在古老的褶皱带和现代的造山带内,这种构造分层非常显著。作者论述了确定这种构造分层的方法及其对区域构造形成所起的作用,并列举了苏联及毗邻国家的实例。  相似文献   
528.
太古代地质研究中争论很大的问题之一是有否板块构造作用.Bickle(1978)提出,由太古代变质岩得到的相对冷平衡热梯度,要求太古代时因快速的板块构造作用引起大量的热损耗.但是,相反,因为比较热而薄的、年青的洋壳板块难以俯冲.所以板块的迅速产生和俯冲受到了限制.已经有人论证太古代洋壳的主要组分很可能是科马提岩,和绿岩带有相似性.这意味着幔源熔岩的喷发温度约1650℃,它要求较流圈顶部温度约1700℃,可与根据Gorgona岛的科马提岩推测的约1350—1400℃的现值进行对比.另一方面,Davies(1979)已有力地论证了晚太古代地幔温度仅比现值高150℃左右.不论哪一种情况(Tast=1700℃或Tast=1500℃),  相似文献   
529.
里约格兰德裂谷及其邻区的区域构造和地幔顶部结构已根据瑞雷波的群速度和相速度测量及发表过的地震折射资料所确定。这些资料清楚地表明里约格兰德裂谷下面的地壳变薄。科罗拉多高原的特点是地壳厚度为45km,Sn 波速度4.5km/sec(Pn 波,7.8km/sec);南部大平原的特征是地壳厚度为50km.Sn 波速度4.6km/sec(Pn 波,8.9km/sec);里约格兰德裂谷的地壳厚度为35km,Sn 波速度4.4km/sec(Pn 波,7.7km/sec)。  相似文献   
530.
20台二维装置的高夫—雷西尔磁力仪(Gough—Reitzel)已于1973年和1974—5年在南苏格兰地区进行了周期范围为10—10000秒的磁力仪观测。本文将从感应矢量和推断结果等值线两方面的研究来分析地磁资料。文中认为,与 Eskdalemuir 异常有关的良导电结构的横向变异比之早先研究提出的要更复杂些,在平行于狭窄条带和南 Uplands 断层南部,可以看出在电性结构上有一个明显的间断点.这个条带与主要重力异常及地壳地震测深上很陡的梯度有关,其他的间断点都在 Northumberland 盆地附近。作为磁大地电流以及 M—T 资料的 Monte Carlo 一维反演的典型例子,是用这些间断点划分出三个地区。它们表明,这些地区的各侧的导电条带与深度大于24km 的 Eskdalmuir 异常有关,这些地区有壳内良导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