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5篇
  免费   438篇
  国内免费   630篇
测绘学   190篇
大气科学   534篇
地球物理   676篇
地质学   1515篇
海洋学   315篇
天文学   157篇
综合类   283篇
自然地理   24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155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153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断裂在纯净砂岩中的变形机制及断裂带内部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纯净砂岩为对象,考虑了影响断裂变形的主要因素,包括成岩阶段、孔隙度、温度和围压,系统剖析了不同性质砂岩的断裂变形机制、微构造特征及形成断裂带的内部结构,对研究砂岩内断裂封闭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表明:纯净的砂岩在未固结-半固结成岩阶段发生断裂,变形机制为颗粒边界摩擦滑动,导致颗粒旋转和滚动,即为颗粒流,形成的微构造为解聚带,孔渗性同母岩比没有明显降低,断裂带尽管具有断层核和破碎带二分结构,但渗透率比母岩高,为流体垂向运移的通道;在固结成岩阶段(孔隙度大于15%)发生断裂,变形机制为碎裂作用,颗粒边界摩擦滑动导致颗粒旋转,即为碎裂流,形成的微构造为碎裂带,渗透率同母岩比一般降低1~3个数量级,形成侧向有一定封闭能力、垂向渗透的断裂带;固结阶段(孔隙度小于15%)发生断裂,开始由于破裂作用,形成断层角砾岩,伴随着碎裂流发生,形成碎裂岩,因此早期形成高渗透断裂带,后期断层逐渐封闭。固结成岩的砂岩在抬升过程发生断裂,变形机制为破裂作用,形成无内聚力的角砾岩,为高渗透断裂带。在不同成岩阶段发生变形,形成多类型变形构造的叠加,对于一条晚期形成的断层而言,由于不同深度变形机制及微构造类型不同,导致油气选择性充注,碎裂带和压溶胶结碎裂带阻止油气向高孔隙度砂岩中充注,解聚带会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裂缝有利于油气优先充注。因此,高孔隙性砂岩中孔隙度较低的储集层由于碎裂带不发育常常含油气性最好,而低孔隙性砂岩由于裂缝产生含油气性较好。  相似文献   
992.
以野外观察描述为手段,系统研究了碳酸盐岩断裂变形机制的影响因素及断裂带结构演化过程,剖析了碳酸盐岩地层中断裂带结构与流体运移的关系。研究表明,影响碳酸盐岩内断裂变形机制的因素包括岩性、孔隙度、变形深度、温度、胶结作用、先存裂缝等,控制断裂带结构形成的因素包括滑动位移和破裂模式等。低孔隙度碳酸盐岩以裂缝发育为主,高孔隙度碳酸盐岩变形早期产生变形带,带内裂缝联接逐渐发育成断层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断裂带结构不同:埋藏深度小于3 km,断层核主要发育无内聚力的断层角砾岩和断层泥;埋藏深度大于3 km,断层核普遍发育有内聚力的断层角砾岩和碎裂岩,破碎带发育多种成因的裂缝。随着位移的增加,破裂模式从早期的破裂作用变为后期的碎裂作用,最终形成碎裂流。断裂带演化是一个四维过程,断层核和破碎带发育情况直接影响断层对油气的运移和封闭的作用。断裂变形机制、断裂带内部结构以及与流体运移关系的研究,都可为封闭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3.
为研究不同煤阶煤体润湿性对煤层气吸附/解吸的影响,采集寺河煤矿3号煤与大佛寺煤矿4号煤样品进行接触角测量及吸附/解吸实验,通过热力学计算分析等量吸附热特征。结果表明,大佛寺4号煤水润湿性远好于寺河3号煤,原因在于大佛寺4号煤为低变质长焰煤,其所含羧基、羟基等含氧官能团数量较多,同时具有物质组分亲水性好及孔裂隙较发育的优势。煤体润湿性影响煤自身含水率大小,间接影响煤层气吸附/解吸特征。大佛寺4号煤与寺河3号煤润湿性、含水率、解吸率及采收率间关系复杂,受临界含水量制约,存在温度临界点。等量吸附热对比发现煤体亲水性不利于煤层气的吸附。煤层气吸附放热远小于解吸吸热,存在解吸滞后,且解吸滞后程度随着吸附/解吸量增加而逐渐减弱,低阶煤的减弱趋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94.
Two solar radio bursts exhibiting narrow-band millisecond pulsations in intensity and polarization are analyzed. There were considerable time delays between the left-and right-circularly polarized components of the radio emission. The observed oscillations of the degree of polarization are due to the different group velocities of the ordinary and extraordinary modes in their propagation from the source to the observer; the frequency dependence of the delay is in excellent agreement with the theoretically calculated group delay in a magnetoactive plasma. It unambiguously follows that the pulsed radio emission is generated near the double upper hybrid frequency by the nonlinear plasma mechanism, since the source emission has a low degree of polarization. In addition to dispersion effects, a Fourier analysis also reveals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the source inhomogeneity. We detected a frequency drift of pulsations (autodelays) with different signs for different polarization components. This drift suggests that, apart from the dispersion effects, there are also the effects related to inhomogeneity of the radio source. It is shown, in particular, that the upper hybrid modes (generating the radio emission) are unstable in regions with enhanced gradients of the plasma density and/or magnetic field.  相似文献   
995.
川西甘孜黄土磁性地层学研究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对川西甘孜地区甘孜寺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及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分析。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显示,B/M界线出现在S8的顶部,并且在剖面下部12.7~14.0m处出现了松山负向期的贾拉米洛正向极性亚带。本次测试以及结合以前的研究结果表明,甘孜地区典型的风尘堆积形成于约1.15MaB.P.以前。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的分析结果说明风尘物质可能经历了风、流水、冰川等多种外动力作用,进一步证明该区的风尘物质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地区的冰水沉积。另外,研究结果指示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地区的环境状况大约在1.15MaB.P.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干旱化程度以及高原冬季风的明显增强,而这些变化又与青藏高原在该时期的快速隆升密切相关。磁性地层的研究结果将为在该区进一步开展古环境演化过程的对比分析及阶地地貌发育历史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96.
河西走廊黑河流域地下水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福  杨小荟 《西北地质》2007,40(3):105-110
黑河流域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区,受径流蒸发和溶滤作用的控制,地下水水化学最重要的特征是自补给区至排泄区具有典型的水平分带性和垂直倒置分异规律。水平方向从祁连山山前洪积扇顶部到冲、洪积细土平原北部的盐沼(盐地),表层地下水的矿化度随着径流长度的增加而增高,由淡水过渡为咸水并达到卤水阶段,化学组分亦相应的由HCO3--Na -Ca 型递变为SO42--HCO3--Na -Ca2 型、SO42--Cl--Na -Ca2 型直到Cl--SO42--Na 型、Cl--Na 型,每个水化学带与一定的地貌单元相联系。垂向上在淡承压水分布的区域,上部潜水矿化度0.5~4.0g/L,下部承压水矿化度小于1g/L,且随着深度的增加矿化度降低。  相似文献   
997.
水晶屯金矿位于我国重要的金矿集中区——河北省张宣(张家口-宣化)幔枝构造区南部,是张宣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型金矿,张宣幔枝构造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多期次、多阶段的褶皱和断裂构造体系对该矿的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该文以幔枝构造理论为指导,在总结前人资料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室内综合分析,认为其外围及深部仍具有较大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998.
应用岩石热解、氯仿沥青抽提、饱和烃气相色谱和色谱-质谱等分析方法,对首次在漠河盆地依列克得组发现的烃源岩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烃源岩由煤、油页岩和页岩构成,有机碳(TOC)质量分数>10%,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Ⅱ2,镜质体反射率(Ro)为0.56%~0.59%,属于低成熟阶段,烃源岩达到很好级别。烃源岩有机母质均以陆生高等植物输入为主,也有水生生物的输入,反映原始母质具有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混源的特征。依列克得组沉积时期,湖盆水体含盐度及还原性具有较大的变化,处于淡水湖-咸水湖的交替状态,沉积水体分层比较明显,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和转化。  相似文献   
999.
簸箕田金矿位于灰家堡背斜东头倾覆端,是灰家堡卡林型金矿田重要的组成部分。金矿床具有低温成矿特征,出现硅化、白云石化、黄铁矿化等围岩蚀变和特征的Au-As-Hg元素组合。成矿期方解石具有MREE富集和正Eu异常特点,显示矿热液是一种MREE相对富集以及具有正Eu异常的还原性流体,来源于深部或至少经历过对富含斜长石源区的水-岩反应。成矿期方解石的δ~(13)C为-6‰~-0.1‰,成矿期后方解石的δ~(13)C为0.2‰~3.2‰,显示成矿期碳来源于地幔碳和地层碳的混合,成矿期后碳主要来自于地层。矿床硫同位素变化于0.73‰~5.86‰,组成均一化较高,具有接近幔源硫的特征,反映了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自于深源岩浆。总之我们推测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在燕山期区域构造作用下沿深大断裂上涌,当成矿流体运移至背斜核部时,由于成矿条件的聚变,金被快速富集沉淀,形成簸箕田金矿床。  相似文献   
1000.
甘肃省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中  白福 《地下水》2010,32(6):65-67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下水资源匮乏,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查明地下水资源大账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在全面收集和分析以往不同时期水文地质勘查及研究成果基础上,按不同水文地质单元、行政区划、地貌单元较系统地总结了各区地下水资源量,简要分析了开发利用状况。结果表明,甘肃省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132.79×108m^3/a。其中,内陆河流域51.80×108m^3/a,黄河流域47.07×108m^3/a,长江流域33.91×108m^3/a;西部地区57.86×108m^3/a,东部地区20.97×108m^3/a,南部地区53.95×108m^3/a;山区80.98×108m^3/a,平原区51.80×108m^3/a。全省现有地下水开采机井约3.5×104眼,地下水开采量26.2×108m^3/a,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53.89×108m^3/a。西部地区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尤其是石羊河的民勤县地下水严重超采。东部和南部地区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