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773篇 |
免费 | 1810篇 |
国内免费 | 250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21篇 |
大气科学 | 1607篇 |
地球物理 | 2062篇 |
地质学 | 4640篇 |
海洋学 | 1326篇 |
天文学 | 437篇 |
综合类 | 914篇 |
自然地理 | 118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1篇 |
2023年 | 206篇 |
2022年 | 483篇 |
2021年 | 549篇 |
2020年 | 458篇 |
2019年 | 551篇 |
2018年 | 592篇 |
2017年 | 532篇 |
2016年 | 598篇 |
2015年 | 514篇 |
2014年 | 649篇 |
2013年 | 630篇 |
2012年 | 618篇 |
2011年 | 581篇 |
2010年 | 589篇 |
2009年 | 556篇 |
2008年 | 516篇 |
2007年 | 488篇 |
2006年 | 404篇 |
2005年 | 336篇 |
2004年 | 259篇 |
2003年 | 234篇 |
2002年 | 242篇 |
2001年 | 278篇 |
2000年 | 257篇 |
1999年 | 311篇 |
1998年 | 230篇 |
1997年 | 192篇 |
1996年 | 176篇 |
1995年 | 162篇 |
1994年 | 149篇 |
1993年 | 137篇 |
1992年 | 113篇 |
1991年 | 78篇 |
1990年 | 51篇 |
1989年 | 46篇 |
1988年 | 57篇 |
1987年 | 31篇 |
1986年 | 38篇 |
1985年 | 26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12篇 |
1978年 | 3篇 |
1976年 | 6篇 |
1958年 | 5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文章从国内外滑坡灾害、滑坡灾害的危害及现有滑坡监测方法等方面,论述了滑坡灾害带来的危害性,从而验证了滑坡监测的重要性。但目前现行的滑坡监测手段各有不足之处。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新的测量方法改进其不足之处。位相测量剖面术的测量原理是将LCD投影仪安装于滑坡体上,在滑坡体外稳定地带放置监测系统,CCD光束中心垂直于滑坡体位移方向,监测系统由望远镜头和CCD组成,CCD输出的视频信号进入计算机。通过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绘制出滑坡整体的三维面貌,并计算出滑动的距离,从而有效的观测滑坡体的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22.
As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C) sinks, plantation ecosystems play essential roles in species diversity protection, resource supply and climate change. Artificial afforesta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t in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condi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in Tibet. Forests can improve soil property changes, yet the understanding of how plantations influence soil C and nutrient conditions in Tibet is still insufficient. This review combines with previous studies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nutrients, involving nitrogen (N) and phosphorus (P) on Tibetan poplar plantations. Generally, plantations have better abilities in improving the soil C and N cycles, and enhancing the soil stability. In this review, we further analyze the factors, including the modality of land-use, afforested period, tree species, climate factors and soil properties, which may affect the soil C and nutrients. (1) The patterns of land-use affect the accumula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thus influence the accumulation of soil C and nutrients; (2) Soil C and N increase with the years of artificial forests, while soil P is on the contrary; (3)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e species on soil C and nutrients vary widely; (4) In terms of climate, the C sink of Tibetan plantation soil is most likely to be affected by precipitation, while the nutrient is more likely to be influenced by temperature; (5) Among soil properties, the most related factor to C is soil texture. Furthermore, our review pointed out that future research on soil ecological functions should be focused on soil microbes on Tibet plantation. At the end, we concluded three major challenge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Therefore, this review contributes to a better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plantation on soil C and nutrient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相似文献
123.
介绍了一种电子继电器,具有对恒温系统中加热元件的无触点控制和无级设定功率,以及自动适应电压变化的补偿功能。 相似文献
124.
2011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全球气温偏高,为有观测记录以来的第十个暖年,是近60年来出现拉尼娜事件的年份中全球气温最高的一年。2011年,全球热带气旋活动较常年偏少。4月,一次拉尼娜事件结束,9月又一次拉尼娜事件生成。年初,低温、寒流席卷亚洲大部,暴风雪频繁袭击北美地区。西欧和中国东部出现严重春旱。夏季,非洲东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干旱,而东南亚、巴基斯坦和中南美洲洪涝灾害严重。全球极端偏暖事件主要出现在欧洲西部和西北部、南亚南部、东亚中西部、北美东南部等地;极端偏冷事件主要出现在东亚、澳大利亚、非洲南部和美国东北部和西部等地。而南美中东部、东南亚及中国东南部、日本、澳大利亚北部、非洲西部等地出现了极端强降水事件。研究发现,2010/2011年拉尼娜事件和台风活动是导致东南亚洪涝出现的重要原因,而巴基斯坦洪涝主要与印度洋正位相偶极型海温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25.
本文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了一种新型双磙子FPS(Friction Pendu lum System)隔振系统动力学模型。在对该系统进行运动学分析的基础上,可将它归结为一个单自由度系统。应用非惯性系中质点系相对动能定理的微分形式可推导出该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它是一个非线性方程。在小角位移的情形下,可近似得到相应的无阻尼线性系统的固有频率,它与观测结果吻合。这一双磙子FPS隔振系统的动力学方程的建立有助于对该系统动力学行为的研究,对方程的直接求解可提高仿真设计中正问题计算的效率,为设计包含该系统的半主动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6.
利用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和两步提取法对2011年4月(春)、8月(夏)、10月(秋)和2012年1月(冬)桑沟湾海域溶解态无机锰(DIMn)和表层沉积物中的锰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桑沟湾4个季节(春季至冬季,后同)DIMn浓度呈现出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特点,其平均浓度分别为(60.5±43.1) nmol/L、(42.0±30.5) nmol/L、(23.4±11.2) nmol/L和(18.2±13.5) nmol/L,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即春季最高,夏季、秋季次之,冬季最低;与相邻的俚岛湾和爱莲湾相比,桑沟湾春季、夏季DIMn的浓度较高,秋季、冬季则没有显著性差异。桑沟湾表层沉积物中总Mn在4个季节的含量分别为(861±308) mg/kg、(915±322) mg/kg、(589±108) mg/kg、(653±185) mg/kg,表层沉积物中醋酸提取态Mn在4个季节的含量分别为(500±272) mg/kg、(502±232) mg/kg、(322±81) mg/kg、(345±91) mg/kg,两者均表现出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特点。醋酸提取态Mn的含量在春季、夏季要显著高于秋季、冬季。悬浮颗粒物的吸附和浮游生物的利用是影响桑沟湾DIMn浓度与分布的重要因素。桑沟湾DIMn的源主要包括河流及地下水输送、大气输送、沉积物−水界面释放;汇主要包括养殖生物的清除、向黄海的输送等。简单箱式模型收支计算结果显示,桑沟湾DIMn的源略大于汇,表明除了养殖生物的清除和向黄海的输送,桑沟湾DIMn还存在其他汇。本研究的结果为桑沟湾DIMn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深入认识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7.
1208号台风“韦森特”异常路径及其对珠三角南部暴雨影响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1°NCEP再分析资料、全省遥测站资料、卫星云图、香港雷达图等资料,分析台风“韦森特”的环流背景场、物理量场特征,找出“韦森特”在南海中北部原地摆动和对珠三角南部强降水过程的物理成因:“韦森特”的原地摆动,与副热带高压、南海中部海温、还有台风内在的云系和风场结构的不对称有关;珠三角地区两侧附近存在弱的水汽通量辐合,在降水中心附近存在明显的上升运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另外垂直螺旋场与降水中心的第一段降水期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8.
21世纪中国主要粮食产区的空间格局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rain produc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livelihood of the Chinese people. It serves as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China is a major grain producer as well as a major grain consumer. The grai… 相似文献
129.
介绍了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8~1999年基准站GPS观测概况,简要介绍了用伯尔尼(Bernese)软件对GPS观测数据的处理结果,详细介绍了所获取的1998年9月初~1999年7月初基准网地壳运动,包括各基准站位移与网内各部分的应变.在所述观测期间,我国东部地区较为稳定.相对东部地区,西南部地区以向北运动为主,位移量约17mm,受北北东向挤压为主;西北部地区以北西向运动为主,位移量约11mm;而云南地区以向南运动为主,位移量约14mm.我国中部南北地震带则是一强烈的剪切变形带.网内最大主应变量为2.910-8.观测结果表明,印度板块向北挤压依然是影响我国地壳运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0.
煤层能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富集多种关键金属元素,形成具有综合利用价值的“煤型关键金属矿床”,随着煤中共伴生金属元素提取技术日益成熟,研究煤中金属元素的富集与分布特征、查明具有成矿潜力的富集区具有十分重要的资源意义。本研究基于近20年以来前人发表的有关贵州煤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及作者自测数据,统计了贵州省23个主要产煤县(市)的1002个样品数据,揭示了贵州煤中Li、Zr、Hf、Nb、Ta、U和稀土元素(REY)等关键金属元素的总体分布富集特征。研究表明,贵州煤中Li、Zr、Nb、REY等关键金属元素较为富集并具有共伴生成矿潜力的区域为黔北煤田和黔西南兴义煤田两个区域。其中,金沙、桐梓、普安等地煤中Li平均含量换算为灰基Li2O 分别为1254 μg/g、1214 μg/g和724.4 μg/g,务川和正安煤种Zr平均含量换算为灰基ZrO2分别为4749 μg/g和4168 μg/g,务川煤中Nb平均含量换算为灰基Nb2O5为484.4 μg/g,金沙、桐梓、务川及凯里煤中REY含量换算为灰基稀土氧化物REO含量分别为2175 μg/g、2429 μg/g、2875 μg/g和2604 μg/g,这些含量均超过了相应矿种的最低工业品位或文献建议的可回收利用指标。贵州煤中多种金属元素具有较高的含量背景值,尤其以黔西南兴义煤田和黔北煤田最为显著,作者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对上述两个区域的煤地球研究,查清煤中微量元素的时空分布与富集规律,为煤型关键金属矿床的找矿勘查提供更可靠科学依据。贵州晚二叠世煤中异常富集的Li、U、Nb、Ta、Zr、Hf和REY等元素的富集主要受峨眉山玄武岩风化产物的供给、同沉积火山灰的混入以及成煤期后低温热液作用的影响。其中REE的富集,不仅与玄武岩风化产物有关,还可能受到长英质—中性物质输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