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598篇 |
免费 | 5272篇 |
国内免费 | 712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82篇 |
大气科学 | 6676篇 |
地球物理 | 7613篇 |
地质学 | 14923篇 |
海洋学 | 3454篇 |
天文学 | 1456篇 |
综合类 | 3272篇 |
自然地理 | 33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1篇 |
2023年 | 535篇 |
2022年 | 1219篇 |
2021年 | 1473篇 |
2020年 | 1262篇 |
2019年 | 1306篇 |
2018年 | 1600篇 |
2017年 | 1466篇 |
2016年 | 1705篇 |
2015年 | 1300篇 |
2014年 | 1804篇 |
2013年 | 1556篇 |
2012年 | 1496篇 |
2011年 | 1553篇 |
2010年 | 1691篇 |
2009年 | 1689篇 |
2008年 | 1439篇 |
2007年 | 1398篇 |
2006年 | 1174篇 |
2005年 | 1066篇 |
2004年 | 859篇 |
2003年 | 859篇 |
2002年 | 856篇 |
2001年 | 810篇 |
2000年 | 1012篇 |
1999年 | 1452篇 |
1998年 | 1223篇 |
1997年 | 1303篇 |
1996年 | 1085篇 |
1995年 | 1000篇 |
1994年 | 897篇 |
1993年 | 782篇 |
1992年 | 638篇 |
1991年 | 464篇 |
1990年 | 317篇 |
1989年 | 348篇 |
1988年 | 291篇 |
1987年 | 199篇 |
1986年 | 165篇 |
1985年 | 121篇 |
1984年 | 100篇 |
1983年 | 78篇 |
1982年 | 76篇 |
1981年 | 54篇 |
1980年 | 50篇 |
1979年 | 31篇 |
1978年 | 16篇 |
1977年 | 7篇 |
1976年 | 6篇 |
1958年 | 2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71.
几个方兴未艾的气候学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气候学是大气科学中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文中重点总结了几个有关气候诊断与气候预测问题的研究进展,包括大气环流基本模态、夏季风与ENSO、ENSO预测、季度预测及年代际气候变率 相似文献
972.
山东莱阳盆地早白垩世扁足蝇科一个新亚科(昆虫纲:双翅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记述山东莱阳盆地早白垩世莱阳组(K1l3)的扁足蝇科的1个新亚科—中国盗蝇亚科(Sinotestinae subfam.nov.).新亚科以其Sc很长,D很小,短于b1,M1与M2呈叉形等等特征区别于其它两个亚科—扁足蝇亚科(Platypezinae)和小神蝇亚科(Microsaniinae);与此同时,它又兼有上述两个亚科的某些特征;在地史分布上又是早期出现的独特新类群,在分类上应有它本身的位置.文中并将含昆虫化石的地层剖面作了简要的描述. 相似文献
973.
北方一作区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我国首位,明确其高产稳产区分布,对马铃薯种植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1—2019年研究区域内234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数据以及作物、土壤数据,利用APSIM-Potato模型,以产量平均值和变异系数为高产性和稳产性评价指标,将研究区域划分为高产高稳、高产低稳、低产高稳和低产低稳4个亚区,分析不同生产水平下我国北方一作区马铃薯高产稳产区分布特征,探讨降水和土壤对马铃薯高产性和稳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产水平下马铃薯高产区比例呈下降趋势;随着限制因素增加,高产高稳区面积比例逐渐降低,气候-土壤潜在生产水平下高产高稳区面积比例仅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13%;高产低稳区是潜在的高产高稳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可提升稳产性。降水对马铃薯高产性和稳产性的影响大于土壤。实际生产中,降水和土壤限制下高产性和稳产性降低的区域,应注意结合当地灌溉条件配合耕作措施,以确保马铃薯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974.
表层海水二氧化碳分压是评估海洋碳源汇强度的关键参数,但其实测数据较少、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导致二氧化碳交换通量的估算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海洋源汇特征就不能确切获取。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收集的表层大洋二氧化碳地图(Surface Ocean CO2 Atlas,SOCAT)实测数据集基础上,运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建立二氧化碳分压与经纬度、时间、温度、盐度和叶绿素浓度间的非线性关系,构建了1998-2018年间全球1°×1°经纬度的表层海水二氧化碳分压格点数据,其标准误差为16.93μatm,平均相对误差为2.97%,优于现有研究中的前反馈神经网络、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算法等方法。根据构建的数据所绘制的全球表层海水二氧化碳分压的分布与现有研究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75.
Li-Na?Wang Xiao-Hong?ChenEmail author Yong-Xin?Xu Ming-Zhi?Huang 《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 (SERRA)》2018,32(1):141-153
Flood mitigation should deal with those most sensitive flooding elements to very efficiently release risks and reduce losses. Present the most concerns of flood control are peak level or peak discharge which, however, may not always be the most sensitive flooding element. Actually, along with human activities and climate change, floods bring threats to bear on human beings appear in not only peak level and peak discharge, but also other elements like maximum 24-h volume and maximum 72-h volume. In this paper, by collecting six key flooding intensity indices (elements), a catastrophe progression approach based sensitivity analysis algorithm model is developed to identify the indices that mostly control over the flood intensity. The indices sensitivity is determined through a selected case study in the Wujiang River, South China, based on half a century of flow record. The mode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no evident relationship of interplay among the index sensitivities, but the variability of the index sensitiv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dex variability and the index sensitivity increases with the decrease of index value. It is found that peak discharge is not the most influential flooding factor as is generally thought in this case. The sensitivity value of the maximum 24-h volume is the greatest influential factor among all the other indices, indicating that this index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the flood threat of the Wujiang River, South China. It is inferred that, for the purpose of flood warning and mitigation, the peak flood discharge is not always the most sensitive and dominant index as opposed to the others, depending on the sensitivity. 相似文献
976.
977.
978.
河南省近40年地表干湿状况及变干趋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使用1961~2000年河南省75个站的月降水量、月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资料,计算了各站历年的湿润度指数,并在对该指数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对河南省进行了干湿区划.结果表明:河南全区可分为5个气候区,各区的地表干湿状况具有一定的差异;就平均而言,全区地表呈缓慢变干的趋势,这种状况可能是由于降水量减少和温度升高造成的. 相似文献
979.
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