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0篇 |
免费 | 42篇 |
国内免费 | 4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篇 |
大气科学 | 9篇 |
地球物理 | 75篇 |
地质学 | 137篇 |
海洋学 | 3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18篇 |
自然地理 | 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0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常规叠加方法假设叠加的地震道集的反射波来自地下同一个反射点,而地表观测到 的反射波场在空间上小于菲涅尔体范围是不可分辨的. 本文根据火山岩体特征,用元弧描述 火山岩的反射界面. 将来自菲涅尔体范围内的反射波沿着元弧界面求和,进而扩大叠加次数 ,达到增加反射信号能量提高地震反射波的叠加成像质量的目的. 文中给出了反射波走时参 数与地下元弧反射界面之间的联系和叠加实现的步骤. 计算结果表明,元弧叠加方法能够提 高剖面的信噪比,增加反射波同相轴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42.
43.
地下水的赋存和埋深是地下水资源勘察的重要内容.遥感技术具有数据获取快、综合成本低、观测尺度大等诸多优势.基于遥感的地下水资源评估技术一直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也是遥感应用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回顾总结了遥感技术在评估地下水赋存和埋深领域的应用与研究进展,根据不同评估技术的特点将其划分为单因子模型评估法、多因子综合模型评估法、重力卫星数据评估法3种.得出以下结论:①地下水遥感评估技术经过多年发展,模型方法更加多样,精确度不断提高,可以作为传统地下水资源勘察的重要辅助手段;②遥感评估地下水赋存的研究发展迅速,但针对地下水埋深信息的评估研究进展相对缓慢;③高时空分辨率遥感技术和机器学习技术的结合运用、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应用是地下水资源遥感评估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4.
塔里木盆地多期改造-晚期定型复合构造与油气战略选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关键构造变革期制约,叠合盆地具有分期差异变形特征。从变形角度分析,塔里木盆地可以追溯出5期主要的构造改造作用,即加里东中期、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印支-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并影响塔里木盆地的发展演化历史。通过对塔北、塔中和库车已知油气聚集区解剖表明:古生代多期改造形成的断裂、褶皱、隆升、剥蚀和岩溶作用,对台盆区巨型海相碳酸盐岩古岩溶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中、新生代多期改造过程,对前陆褶皱-冲断带大规模油气聚集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这些已知油气聚集区带都是在喜马拉雅晚期最终定型的,总体构成多期改造-晚期定型复合构造油气聚集模式。综合分析了塔里木新区分期差异构造变形特征,在此基础上,依据叠合盆地多期改造-晚期定型构造模式,对塔里木新区进行了区块评价和油气战略选区,认为巴楚隆起、麦盖提斜坡和西昆仑山前褶皱-冲断带是近期油气勘探突破的首选地区,塔东地区、塘古巴斯坳陷和阿瓦提断陷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45.
北黄海盆地是中国东部近海中生代断陷型盆地,详细记载着中国东部复杂的构造活动信息,期间经历了多期岩浆活动和构造反转。M隆起位于北黄海盆地东部,其构造活动记录比周边的坳陷更为详细。为充分认识M隆起的地质结构及沉积响应关系,在充分利用地震、钻测井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从构造运动学和动力学等方面探讨分析其构造演化历程,进而为北黄海盆地乃至中国东部地区的构造演化提供新的依据。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及地质分析揭示,该隆起区发育有5个典型的不整合面,纵向上可划分为5个构造层。结合北黄海盆地所处构造位置、构造变形和沉积充填特征,及板块运动和区域构造演化史,将北黄海盆地东部M隆起自中侏罗世至今的构造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共9期):裂陷阶段(稳定沉积期、掀斜形成期、早白垩世凹陷沉积期)、构造反转阶段(晚白垩世抬升剥蚀期)、再次裂陷阶段(早渐新世初沉积期、早渐新世末剥蚀期、F2断层活跃期)、再次构造反转阶段(整体抬升期)、区域沉降阶段(区域沉降期)。 相似文献
46.
Daqing Yang Barry E. Goodison John R. Metcalfe Valentin S. Golubev Esko Elomaa Thilo Gunther Roy Bates Timothy Pangburn Clayton L. Hanson Douglas Emerson Voilete Copaciu Janja Milkovic 《水文研究》1995,9(8):877-895
The Tretyakov non-recording precipitation gauge has been used historically as the offici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 instrument in the Russian (formerly the USSR) climatic and hydrological station network and in a number of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From 1986 to 1993, the accuracy and performance of this gauge were evaluated during the WMO Solid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 Intercomparison at 11 stations in Canada, the USA, Russia, Germany, Finland, Romania and Croatia. The double fence intercomparison reference (DFIR) was the reference standard used at all the Intercomparison stations in the Intercomparison. The Intercomparison data collected at the different sites are compatible with respect to the catch ratio (measured/DFIR) for the same gauge, when compared using mean wind speed at the height of the gauge orifice 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 The Intercomparison data for the Tretyakov gauge were compiled from measurements made at these WMO intercomparison sites. These data represent a variety of climates, terrains and exposures.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wind speed, wind direction, type of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on gauge catch ratios were investigated. Wind speed was foun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determining the gauge catch and air temperature had a secondary effect when precipitation was classified into snow, mixed and rain.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of gauge catch ratio versus wind speed and temperature on a daily time step are presented for various types of precipitation. Independent checks of the correction equations against the DFIR have been conducted at those Intercomparison stations and a good agreement (difference less than 10%) has been obtained. The use of such adjustment procedures sh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homogeneity of gauge-measured precipitation data over large regions of the former USSR and central Europe. 相似文献
47.
在分析地震活动性、地壳形变和其它前兆资料基础上指出,1990年景泰6.2级地震前后甘肃东南部地区的区域异常具有变化速率小,起始时间不同步,异常反映的力学性质不一致等特征,其中以异常变化速率小最为显著。该特征与地壳形变及地震活动性异常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分析,认为景泰6.2级地震前甘肃东南部地区出现的群体异常是共和7.0级地震和景泰6.2级地震的区域性前兆,震后该区持续的异常变化反映了强震后大范围内的应力调整过程。甘肃东南部地区构造环境特殊,该地区可能是南北地震带第5、第6强震组的共同调整区之一。 相似文献
49.
50.
AfterthereportofdinosaurfootprintsintheEarlyCreta ceousin 2 0 0 0 (Lietal.,2 0 0 0 ) ,wefollowedtounearth ,investi gateandresearchthefootprintswiththesupportofNationalNat uralScienceFundationandStadholderFundofGansuProvince.Atpresent ,therearetentracksitesabout 2 86fo…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