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3篇
自然地理   19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栅栏最佳疏透度的空气动力学评价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研究栅栏防沙的动力学机制,运用风洞中PIV所测风速资料,从空气动力学角度对直立栅栏的最佳疏透度范围进行了讨论与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研究者所得栅栏的最佳疏透度范围不尽相同,大致范围在0.2~0.6之间,结果非常分散。PIV资料评价的栅栏最佳疏透度在0.2~0.3之间,该疏透度范围的栅栏周围气流湍流度较低,对风能的耗散较大,能有效抑制过境风沙流,理论上属于防沙的最佳疏透度,但实践操作中为了降低成本,阻沙栅栏的实际疏透度可适度增大,放宽到0.3~0.4左右。栅栏绕流的复杂性,使得众多研究都运用了过多的简化与假设,而且研究者们对于栅栏防护过程的不同理解以及所强调的保护侧重点不同导致评判的标准也各不相同,最终得到的最佳疏透度范围也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62.
若尔盖盆地沙丘形成分布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遥感数据、DEM数据、野外采样数据和气象数据探讨若尔盖盆地沙丘形成分布的影响因素。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导致的现代河相沉积物与活化出露的古河相湖相沉积物是重要沙源,风动力条件与沙源的时空结合在堆积床面形成沙丘,沙丘主要分布在河谷与丘陵山坡。沙丘分布随海拔高度增加面积减少,随坡度增大面积下降。河谷沙丘坡度小,主导坡向也不突出。丘陵沙丘坡度相对较大,以分布在斜坡和缓坡为主;主导坡向相对突出,主要分布在背风坡的东坡、东南坡。在沙源地下风方向随距离增大沙丘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小,分选性变好。沙丘形成是沙源、风动力、堆积床面三者耦合作用的结果,这种耦合既表现在时间上,也表现在空间上。  相似文献   
63.
地震活动趋势判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难题,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本文采用1900-2013年伊朗地区≥6.7级强震数据,对伊朗地区地震活动进行趋势判断.在可公度方法的基础上,利用蝴蝶结构图和可公度结构系进一步分析时间序列的对称性,再通过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对照,判断出2016a发生下一次强震的信号较强.利用震中空间区位的迁移研究发现其空间迁移经纬向具有对称性和同步的突变性,判断认为发生强震的位置在伊朗东部北纬34度左右地区,该趋势判断对可公度法的探索研究具有一定贡献意义.  相似文献   
64.
董瑞杰  董治宝 《中国沙漠》2014,34(3):911-918
跨区域沙漠旅游已成为沙漠旅游研究的新课题。本文以宁夏、内蒙古、陕西、甘肃跨区域沙漠旅游合作开发为研究对象,在剖析了4省(区)毗邻地区沙漠旅游资源总体特征、沙漠旅游开发现状及面临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跨区域合作开发的可行性分析。认为跨区域合作开发可行性的理论依据是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和区域经济联系理论,现实分析是良好的合作基础、区位和交通优势突出、旅游资源互补性较强、沙漠旅游资源集聚程度很高。最后提出4省(区)跨区域沙漠旅游合作开发措施及旅游线路设计,并指出跨区域沙漠旅游合作开发实施中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5.
人工卵石床面风沙流粒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正偲  董治宝 《中国沙漠》2014,34(3):639-644
沉积物粒径分布对风沙沉积物的起动、输送和沉降过程十分重要。不同粒径的风沙沉积物空气动力学特征不同,从而导致其起动机理、输送过程和沉降模式不同。因此,粒度可以作为风沙沉积过程的指示器。戈壁是西北地区的一种重要地貌景观,戈壁风沙流是风沙物理研究的内容之一,但目前研究较少,特别是对戈壁风沙流粒度分布的研究,几乎没有报道。本文利用人工卵石床面模拟戈壁地表,对0.25、0.5、1 m和2 m高度的风沙流粒度特征进行观测,结果表明:沙源、地表状况、风程效应等影响沙粒粒径随高度的变化。沙源近,平均粒径随高度先减小后增加;沙源远,平均粒径随高度增加减小。戈壁表面的不同区域,沙粒粒径级配不同:随高度增加,粗砂,中砂含量降低,细砂、极细砂和粉砂含量增加;随距离增加,中砂含量降低,细砂、极细砂和粉砂含量增加。平均粒径越大,分选越好,偏度越趋于正偏,峰度越趋于变宽。偏度、峰度随分选系数增加而增加。峰度随偏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66.
我国风沙防治工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风沙工程学概念和范畴进行了讨论,初步回顾了我国风沙工程学的发展过程。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将我国风沙工程研究分为基于沙漠环境的重大工程风沙危害防治研究和其他特征环境区重大工程风沙危害防治研究2个部分。其中,基于沙漠环境的重大工程风沙危害防治研究又可划分为4个阶段,其他特征环境重大工程的风沙危害防治研究主要集中在热带海岸、青藏高原及干旱区戈壁等区域。研究认为,我国重大风沙防治工程的发展趋势可概括为:(1)风沙工程防治体系原理的揭示;(2)重大风沙工程环境效应评价;(3)防沙工程从单纯防沙功能向经济生态型防护体系转变;(4)防沙材料装配式和施工工艺装备化的高效率、高质量快速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67.
基于RS和GIS的河西走廊风沙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西走廊位于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受到周边沙漠和戈壁的影响,风沙灾害问题比较严重。依据灾害系统理论,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和承灾体易损性3个方面构建区域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和评估模型,对河西走廊风沙灾害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高风险地区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内部的沙漠区,如酒泉市、玉门市、金塔县、高台县、临泽县以及武威市的北部地区,约占总面积的10.8%;(2)较高风险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敦煌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和河西走廊的北部,约占总面积的56.5%;(3)低风险地区位于河西走廊的东南部,该区在祁连山的天然屏障下,植被盖度高,雨水丰富;(4)作为风沙灾害的主体和对象,河西走廊的社会经济因素对风沙灾害风险的贡献率较低。而作为风沙灾害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条件,沙源和风速仍是河西走廊风沙灾害风险的主要诱因;(5)经济发达城市在风沙灾害中具有更高的易损性,应该对城市邻近沙源进行重点防治。  相似文献   
68.
张正偲  董治宝 《地理科学》2015,35(5):652-657
沙丘形态动力学特征是风沙地貌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受观测技术等的限制,现有的关于沙丘形态动力学特征的研究成果还不能满足沙丘形成与演化过程研究的需要。利用三维超声风速仪对腾格里沙漠的横向沙丘表面气流特征进行野外观测,结果表明,沙丘脊线和迎风坡中部的气流均为未偏向流,而沙丘背风坡不同高度的气流包括反向流,偏向流和未偏向流。湍流强度、雷诺应力和气流丰富度随气流方向变化而变化,其在沙丘脊线和中部的变化趋势比较简单且有大致相似的规律,而其在沙丘背风坡不同高度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69.
沙产业在内蒙古的构想与发展:生态系统服务体系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沙产业理论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提出沙产业生态系统服务体系理念。分析了内蒙古沙产业生态系统服务体系现状,并通过ArcGIS软件对影响内蒙古沙产业发展趋势的气候变化因素进行研究,最后分析了内蒙古沙产业发展的构想、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原则与对策。从目前发展状况和对气候变化趋势的分析,建议内蒙古沙产业发展可以在空间上由西向中、东部转移,并将其沙产业生态服务体系逐步建设完善,以推动内蒙古沙产业的健康发展,逐步提高内蒙古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水平,促进沙区生态社会经济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0.
沙丘形成演变是风-沉积物-其他地理因子相互反馈作用的一个动态系统过程,粒度可以揭示其中包含的部分环境信息并被广泛应用于风沙地貌研究。本文分析了巴丹吉林沙漠伊和吉格德湖高大沙山区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与植被、地貌形态的关系。结果表明:迎风坡中上部及中部剖面各层沉积物主粒径均一,分别为中沙、细沙;迎风坡中下部及底部剖面细沙、中沙及粗沙等不同主粒径层交替,粒配复杂,其成因与粗沙粒保护作用、风向季节变化及地质时期气候变迁等因素有关;背风坡表层沉积物以细沙为主,趋向底部粗沙、中沙及极细砂增多,说明不同粒径对风及重力作用的响应存在差异;粒度参数散点图可以区分不同部位样品,趋向迎风坡底部剖面,沙粒分选性变差,正偏、负偏及近对称沙层交替,说明风力分选作用在不同部位差异明显及存在其他外力作用;沙层粒配影响植被多样性,迎风坡中上部中沙含量高,背风坡表层中部偏上极细沙及大于2.65 Φ细沙含量突然增加,是植被影响粒配的反映;迎风坡沉积环境的差异,说明随地质时期气候变迁,沙山形成可能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一是早期风力和水动力交替影响、具有风成与非风成环境交替特征的基底形成时期,二是以风力作用为主的现代沙山形成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