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4篇
  免费   981篇
  国内免费   1641篇
测绘学   632篇
大气科学   744篇
地球物理   744篇
地质学   2496篇
海洋学   734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306篇
自然地理   601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241篇
  2021年   288篇
  2020年   236篇
  2019年   293篇
  2018年   216篇
  2017年   251篇
  2016年   261篇
  2015年   330篇
  2014年   242篇
  2013年   329篇
  2012年   349篇
  2011年   337篇
  2010年   348篇
  2009年   353篇
  2008年   321篇
  2007年   325篇
  2006年   343篇
  2005年   262篇
  2004年   191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4 毫秒
941.
文化旅游吸引物表征符号理论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总结法,理论探讨文化旅游吸引物表征符号系统。根据文化结构的三层次说,建立文化旅游吸引物表征符号结构与表征符号内容:历史文化表征符号、现代文化表征符号、民俗文化表征符号、伦理道德文化表征符号。认为制度文化表征系统与精神文化表征系统可视为"舞台"的"帷幕",引导游客由"前台"向"后台"探索,从而避免对目的地文化认识的肤浅化和片面化。对符号意义和价值的编码存在着一种社会选择机制,需根据主流价值观进行社会建构,以符合社会心理取向和游客兴趣。  相似文献   
942.
风沙物理学中两个焦点问题研究现状与未来研究思路刍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丁国栋 《中国沙漠》2008,28(3):395-398
风沙物理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与完善,可以说基本上自成体系。但由于学科的起步较晚,加之现象的复杂性,目前仍有很多重要的理论问题没能彻底解决,至少还未达成共识,成为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论的焦点,从而影响了学科的继续发展。对“沙粒起动机制”和“风成沙纹的形成机理”两个焦点问题在进行研究现状剖析的基础上,浅析未来研究思路。提出沙粒起动主要驱动力是驻点升力的观点,以空气动力学理论为基础的沙粒起动机制研究将是未来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关于沙纹的形成,认为沙粒粒径的不均匀性以及所导致的非平衡运动是前提和基础,风沙流运动过程中类似左右沙丘运动的蚀积转换规律是使沙纹能够维持其稳定形态的必要条件,而沙纹有规律、整齐划一的分布与排列可能与背风面气流小尺度的涡流有关。  相似文献   
943.
主要分析了1951~2004年夏季亚洲极涡强度和面积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对东亚夏季环流,水汽输送和降水量的影响,发现1951~2004年,夏季亚洲极涡表现出了明显的强度减弱,面积缩小的变化趋势,并以面积缩小更为显著,这正对应于北极涛动(AO)指数在该时段的显著升高.在这种北半球中高纬大尺度环流变化的影响下,东亚夏季高空西风急流在近54年显著南移,冷空气活动的南侵程度明显增强,从而造成低空偏北风显著增强而偏南风减弱.与此相应,近54年整个中国区域内低空纬向风速呈明显的减小趋势.总的来看,东亚夏季风环流发生了明显减弱.同时,流经中国的中纬度西风水汽输送在近54年也表现出一致减弱的趋势,而南风水汽输送大致以110°E为界,以东的夏季风区呈显著的减弱趋势而以西则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这种水汽输送的变化影响了中国不同区域内水汽输送通量散度的改变,进而使得夏季降水量发生变化.分析表明,夏季亚洲极涡的面积和强度与东北、华北和西北东部的水汽输送通量散度和夏季降水呈正相关,而与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南、青藏高原和西北西部呈显著负相关,夏季亚洲极涡在近几十年的面积缩小和强度减弱是中国夏季降水长期变化的一个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944.
通过水文地质勘察,查清了扎塘赤泥库向牟老泉和百花湖方向的岩溶渗漏通道,根据弥散试验和长期水质监测资料,建立了水动力弥散叠加模型,进行了渗漏污染预测评价。对岩溶渗漏通道采取了垂直帷幕注浆、库内封堵落水洞、赤泥铺盖等综合防渗措施,历时10年,实现了在岩溶发育地区对高浓度碱水进行防渗治理的预定目标,杜绝了扎塘赤泥库废水外排,治理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保护了岩溶水资源环境。   相似文献   
945.
946.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衍射增强成像方法的物理原理,根据折射角信息提取所需要的DEI图像采样的数量进行分类,分别详细介绍了利用两幅DEI图像、三幅DEI图像以及多幅DEI图像进行折射角信息提取的算法,并依次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及性能.对于不同的实际应用需要,灵活的选择使用这些折射角信息提取方法,可以获得更好的图像效果.  相似文献   
947.
粗粒料湿化变形后的抗剪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型三轴仪,对双江口坝壳粗粒料进行了不同围压、不同应力水平的湿化试验研究,并对湿化变形后的抗剪强度进行了分析。各个湿化应力水平下的抗剪强度指标近似相等,其c值在风干态和饱和态之间,更接近于饱和态值,而? 值也有相同规律,其值较固结排气剪略有降低,更接近于饱和态的摩擦角。  相似文献   
948.
九州-帕劳海脊地壳结构及其形成演化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九州-帕劳海脊(KPR)位于菲律宾海中央,近南北走向.形成于太平洋板块向西的俯冲,裂离于帕里西维拉海盆和四国盆地的弧后扩张,是老的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岛弧(IBM)的残留弧.裂离期间同时受到垂向旋转应力和水平挤压力的共同作用,这是形成九州-帕劳海脊现今狭长的几何形态的主要原因之一.九州-帕劳海脊南北部地壳结构可总结为P波波速为7.1~7.3 km/s下地壳;P波波速为6.1~6.3 km/s的中地壳;P波波速为4.5~5.5 km/s上地壳.九州帕劳海脊北段,30°N以北区和25°N以南区的地壳厚度普遍在10~15 km,25°~30°N之间的地壳厚度普遍大于15 km.九州-帕劳海脊的中段的地壳厚度变化较大,而且未识别出中地壳的存在,为不成熟的岛弧地壳.海脊南段与北段相似,具三层的地壳结构,但地壳厚度小于北侧,基本上大于10 km.整个九州-帕劳海脊处的地壳厚度普遍厚于两侧海盆的地壳厚度.  相似文献   
949.
苦海汞矿床是位于东昆仑造山带南带东段上的大型含金汞矿床。围岩为一套滨海-浅海相富含碳质碳酸盐(石英砂岩)建造。矿体受地层和构造联合控制,一般产在褶皱的层间剥离裂隙、构造裂隙及节理中,或产于褶皱翼部的断裂破碎带内。矿床成矿流体以建造水和大气降水为主,并可能有岩浆热液的加入。成矿流体盐度(w(NaCl))为1.90%~5.70%,密度为0.78~0.97 g/cm3;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18.8~291.6 ℃;成矿压力约43.24 MPa,成矿深度为4.56 km。研究表明,该区下二叠统含碳地层提供了主要的成矿物质,晚三叠世受构造造山作用及相应的岩浆侵入所驱动的热液流体活化了矿质,并迁移至褶皱带层间剥离裂隙等部位沉淀成矿。总体上,该矿床为一受构造和地层联合控制的中偏低温热液矿床,相当于造山型金矿系列的浅成矿床。  相似文献   
950.
全球风险和脆弱性评估方法及其尺度转换的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际上采用一系列指标,从全球的、区域的视角测度风险和脆弱性的工作不断增多.从全球尺度看,风险和脆弱性评估方法主要包括:UNDP的灾害风险指数、哥伦比亚大学的热点项目,以及哥伦比亚国家大学环境研究所开发的美洲项目;从区域尺度看,以GTZ和印度尼西亚社区合作伙伴共同开发的基于社区的风险指数最为典型.通过国际主要文献的综述,介绍了几种主要评估方法的目标、框架、测算指标和基本要求,分析了这些评估方法在应用中的局限性,指出了不同方法在空间尺度降次、升级转换过程中的不足和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