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0篇
  免费   331篇
  国内免费   348篇
测绘学   162篇
大气科学   190篇
地球物理   289篇
地质学   907篇
海洋学   311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132篇
自然地理   218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通过对研究区含矿石英脉及云英岩化石英脉中6个辉钼矿样品进行Re-Os同位素测定,获得石英脉型辉钼矿等时线年龄及模式年龄分别为(157.2±1.4)Ma和(158.5±2.6)Ma,云英岩化性辉钼矿模式年龄为(185.4±2.5)Ma,与中国东部中生代大规模金属成矿时代相当。其成矿机制可归纳为:矿化围岩云英岩化→第一期成矿(早期云英化岩型多金属矿)→第二期成矿(晚期石英脉型矿化多金属矿)。其中云英岩化是本区多金属成矿的必要前提,第一期云英化岩型多金属成矿作用是第二期石英脉型多金属成矿作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952.
昆仑山深部结构与造山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INDEPTH-Ⅳ剖面所做的地质?地球物理探测所取得的资料,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昆仑山造山模式,论述了:(1)在早二叠世松潘—甘孜洋向昆仑—柴达木地块下俯冲使地块南缘形成陆缘弧和弧后拉张区,使昆仑—柴达木地块在持续碰撞挤压过程中,分别形成了造山带与古近—新近纪盆地的不同构造演化特征;(2)昆仑地段老结晶基底在地块对挤中不断向上抬升成山,同时又受到强烈剥蚀,使老结晶基底及深成岩呈现在地表;南昆仑地块则沿昆仑地块中央断裂向北逆冲到北昆仑地块之上,断裂深10 km;昆仑地块没有发生向北逆冲推覆到柴达木地块上;(3)昆仑地块地壳增厚主要发生在中地壳(6.2~6.6 km/s),是中基性岩石层的增厚;(4)柴达木盆地作为昆仑弧弧后拉张地带,随昆仑造山隆升而下沉,新生界陆相沉积达12~14 km厚,由“沉积”与“挤入”两个作用造成了地壳增厚;结晶基底发生断陷形成新裂谷,裂谷宽度约12 km,深度约4 km,导电带显示裂谷通过断裂与深部发生热流体联系;(5)再次确定了,柴达木盆地莫霍界面深52 km,昆仑山的莫霍界面深65~70 km,莫霍界面台阶位于格尔木附近(185 km距离处);(6)松潘—甘孜地体复理石层厚度为10~14 km,其下面的6.2~6.3 km/s 均匀速度层(同时有高导电性显示)是本地块所特有,推测为残留洋壳的堆积,约15 km厚;浅层通过古近—新近系风火山推覆系增厚,另在中地壳部位挤入了15 km厚岩层;(7)否定了亚洲岩石圈地幔向柴达木地块地幔岩石圈之下俯冲的模式,提出印度大陆地幔岩石圈从高喜马拉雅下拆离成两层,并沿高原地壳底部向北伸展,直到中祁连山之下,成为高原南北对挤过程中岩石圈地幔长度调节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953.
通过对地下水特征的分析认为:延吉市南部丘陵地带白垩系龙井组多旋回碎屑沉积岩风化孔隙、裂隙水,水质良好、水量中等、水质甘甜爽口、含有丰富的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具有良好的矿泉水开发前景。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时应采取:严格控制开采量、建立长期动态观测站、定期采取水样检测、设立卫生环境保护区等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54.
通过对甘肃临夏松鸣岩地区紫果云杉树轮宽度的分析,发现研究区树轮标准宽度年表与降水、PDSI相关低,而与当地3~10月平均最高温(3月至10月月平均最高温的算术平均值)相关最高(r=0.578,p<0.0001,n=62).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元回归技术设计转换方程,重建了研究区1818年以来3~10月平均最高温,重建序列的方差解释量达40%(调整自由度后为38%).重建序列中高温年与低温年的年份大致相当,分别为14.9%和12.9%;重建时段可以分为4个温暖期(1818~1854年、1882~1900年、1937~ 1966年和2001~2012年)和3个寒冷期(1855~1881年、1901~1936年和1967~2000年),可与秦岭西部的温度重建结果进行良好的对比;研究区在20世纪后期(2001~2012年平均最高温比1970~1980年平均最高温)有明显的升温趋势,上升0.77℃.空间分析表明,临夏地区3~10月平均最高气温变化具有一定的空间代表性,可以反映黄土高原西部地区气温的历史变化.功率谱分析(MTM)检测出该重建序列在过去195年中存在42.74a,7.79~3.18a和2.77a的准周期震荡,可能与PDO和ENSO大尺度海洋耦合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55.
平顶山金矿床位于佳木斯地块东北部,矿床的产出受断裂构造控制,矿体主要赋存于高角度张性破碎带中,矿石类型为石英脉和蚀变岩两种。笔者在对平顶山金矿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详细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各成矿阶段代表性的原生流体包裹体进行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探针分析,探讨了成矿流体性质和矿床成因类型。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流体包裹体以气液两相为主。主成矿阶段流体均一温度具有中低温(142.2℃~267.3℃)、低盐度(1.90%~4.32%NaCl)、低密度(0.81~0.94 g/cm3)的特征。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为H2O,其次为CH4和CO2,液相成分主要为H2O和CH4。综合研究表明,平顶山金矿属于受断裂控制的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956.
由于印支运动,大别造山带周缘各盆地物源不同,前期学者认为陆源碎屑岩主要来自扬子大陆。本文由大别山东南缘挂车镇剖面入手,通过对该地区侏罗纪碎屑岩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并结合判别图投点分析。研究区碎屑岩是经过短距离搬运、快速堆积形成,物源地应为北面大别山地区,该盆地为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957.
通过实地调查、资料分析和试验测试等方法手段,详细研究了内蒙古河套平原地下咸水与高砷水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套平原分布有大量的咸水和高砷地下水,在调查研究区12510.83 km2的范围内,深度在10~40 m的浅层地下水中,分布有淡水1145.75 km2、微咸水9025.51 km2、咸水盐水2339.57 k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16%、72.14%和18.70%;在淡水区、微咸水区和咸水盐水区,分别存在有233.85 km2、2965.74 km2和997.16 km2的高砷(As≥0.05 mg/L)地下水,占各类水面积的20.41%、32.86%和42.62%;咸水体分别呈南北两个条带状分布,北部的咸水体自西向东,宽度约5~10 km,在东部地区表现为上淡下咸的水质结构,南部咸水体分布在总引水干渠北侧呈东西条带状分布,西部较窄,东部变宽;高砷水的分布有明显的东西分区特征,东部区的高砷水多呈不规则的片状分布,范围较广,水中砷含量差异较小,西部区的高砷水沿山前低洼地带呈北东向的条带状分布,水中砷含量高,分布面积较为集中。研究表明:地下水中的盐分含量与砷含量不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西北部地区高砷地下水的分布与咸水区有一定关系,认为均受控于构造,而东部地区高砷水的分布则与咸水无关。  相似文献   
958.
江陵凹陷古近系沙市组含膏盐岩系沉积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发现,在江陵凹陷中南部梅槐桥向斜带内沙市组发育两套膏盐岩层。通过对钻井、岩心、地震资料的分析,明确了膏盐岩的岩性、电性及地震响应特征:岩性变化主要为由湖盆中心至边缘膏盐类矿物的含量越来越低而陆源碎屑物质含量越来越高;电性特征表现为低伽马、低密度、高电阻、中子趋于0、扩径明显;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强振幅、低频率的反射特征。结合研究区古气候和古构造背景,对沙市组两套膏盐岩的沉积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套膏盐岩在凹陷内的分布差异巨大且沉积中心具有向南迁移的趋势,物源、古地貌和湖平面变化三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最后总结出研究区沙市组所沉积的膏盐岩是一种"非匀称补给"的成盐模式,主要形成于湖盆基准面下降晚期浅水蒸发沉积环境中。  相似文献   
959.
内蒙古额济纳旗道噶地区矿化类型为石英脉型,见含Au石英脉出露。通过对该地区进行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在统计研究区各地层Cu、Ag、Au、Pb、Zn、Sb、Mo、Ni、Co、W、As、Sb等微量元素含量基础上,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元素间相关关系。在研究区圈定出61处单元素异常区,其中Au元素异常8处。根据地球化学异常分类规范,综合考虑地球化学异常的规模、形态、异常的强度、分带性、异常元素的组合及异常区成矿地质条件和地球化学条件,在单元素异常的基础上圈定出乙类综合异常区2个(Ⅰ号、Ⅱ号综合异常区),丙类综合异常区1个(Ⅲ号综合异常区)。在对研究区地质特征及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圈定出3个找矿靶区,并进行地表工程验证,为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960.
川西坳陷XC构造带雷口坡组顶部风化壳储层预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XC构造带的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地层埋深大,地质条件复杂,采用任何单一的技术方法皆难于准确预测雷口坡组顶部风化壳洞缝型储层的分布。在明确沉积储层特征的基础上,依据储层地震响应特征,采用波形分类、地震属性、相干体分析、波阻抗反演等多种技术方法进行储层有利相带预测,建立了一套适合雷口坡组顶部风化壳洞缝型储层的预测技术方法序列。预测结果表明,雷口坡组顶部风化壳洞缝型储层主要分布于XQ构造—XC构造—WX构造一带,综合评价为储层发育有利区;其次分布在HXC构造—FG构造一带,综合评价为储层发育较有利区,其余地区储层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