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80篇
  免费   4768篇
  国内免费   5974篇
测绘学   1431篇
大气科学   4850篇
地球物理   6395篇
地质学   13313篇
海洋学   2991篇
天文学   1232篇
综合类   2793篇
自然地理   3217篇
  2024年   129篇
  2023年   488篇
  2022年   1133篇
  2021年   1319篇
  2020年   1122篇
  2019年   1268篇
  2018年   1445篇
  2017年   1319篇
  2016年   1528篇
  2015年   1191篇
  2014年   1525篇
  2013年   1492篇
  2012年   1364篇
  2011年   1474篇
  2010年   1399篇
  2009年   1387篇
  2008年   1272篇
  2007年   1234篇
  2006年   934篇
  2005年   1010篇
  2004年   754篇
  2003年   772篇
  2002年   794篇
  2001年   784篇
  2000年   818篇
  1999年   1166篇
  1998年   934篇
  1997年   1020篇
  1996年   914篇
  1995年   775篇
  1994年   629篇
  1993年   583篇
  1992年   468篇
  1991年   326篇
  1990年   275篇
  1989年   218篇
  1988年   209篇
  1987年   141篇
  1986年   124篇
  1985年   86篇
  1984年   66篇
  1983年   51篇
  1982年   44篇
  1981年   35篇
  1980年   47篇
  1979年   32篇
  1978年   23篇
  1977年   18篇
  1976年   16篇
  1958年   2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 毫秒
991.
哲杜斯贝是一种以高丰度和低物种分异度为显著特征、在全球广泛独立分布的小嘴贝类。笔者对华南台地相和台间盆地相5个含哲杜斯贝类上泥盆统剖面进行沉积环境和埋藏特征研究,确定华南哲杜斯贝类的原生沉积环境为台地的正常浅水,这与美国和摩洛哥生长在冷泉环境中的哲杜斯贝不同,表明其既可在浅海环境中生长,也可以在冷泉环境中生长,具有较强的生态可塑性。台地相(原地埋藏)的3个哲杜斯贝种群具有以下特征:(1)均呈现出壳体呈层状紧密堆积、集群生长特点,丰度极高,并且有相当数量的个体呈现出由于拥挤生长而导致的壳体生长畸形现象;(2)缺乏其他底栖后生生物,显示了极低的生物多样性;(3)壳体大小—频率分布和生存曲线揭示了3个哲杜斯贝种群都具有非常低的幼年期死亡率特点,同时同一介壳层内哲杜斯贝个体大小均一,表明绝大多数的个体能够达到或接近自然寿命后死亡。上述证据表明,哲杜斯贝具有密集群居生活的习性,其生活在一个独特的、不适合其他后生底栖生物生存的环境。  相似文献   
992.
GIS的功能之一是数据信息的采集与编辑,获取信息的手段有多种,本文着重探讨了利用摄影测量来获取信息的方法,原理及可行性,并取两种主要的数据信息形式获取及建库工作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3.
陈粲  陈孝红  程龙  阎春波 《地质学报》2016,90(3):409-420
湖北西部远安县鹰子山、洋坪至南漳县巡检、古井一带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第三段上部厚约30 m的纹层状灰岩中产有湖北鳄类、鳍龙类、鱼龙类等多门类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形成了一个以富产湖北鳄类化石为特点,湖北鳄类、鳍龙类、鱼龙类等多门类海生爬行动物共同繁盛的南漳-远安动物群。由于该动物群中海生爬行动物的生物类型和化石属、种的分异度已近接近中三叠世生物复苏之后所形成的以海生爬行动物繁盛为特征的罗平-盘县生物群,指示海生爬行动物的首次辐射发生在早三叠世晚期,并由此形成了以食物链顶端的海生爬行动物为主而重建的中生代全新的海洋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994.
为解决以往模型未考虑地下水位相关影响因素的问题,探讨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在地下水位预测中的应用,利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采用多变量输入的方式,构建了基于多变量LSTM神经网络的地下水水位预测模型。以泰安市岱岳区J1号监测井为例,采用2001-2014年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资料与相关影响因素数据,利用多变量LSTM神经网络对2015-2016年地下水位进行预测,并与单变量LSTM神经网络和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以相关影响变量为输入的BP神经网络无法考虑时序变化规律,预测均方根误差最大,为2.399 3;以地下水位为变量输入的单变量LSTM神经网络仅能根据时序变化作出相应预测,无法考虑相关变量影响,预测均方根误差为2.102 2;基于多变量输入的LSTM神经网络的预测精度显著高于单变量LSTM神经网络和BP神经网络,预测均方根误差最小,仅为1.919 1。总体上,多变量LSTM神经网络地下水位预测模型仅在某些峰值处误差较大,但总体预测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995.
磺基水杨酸光度法连续测定岩石中的铁和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秀英  刘孙波 《矿物岩石》1993,13(2):107-109
本文提出用磺基水杨酸(SSA)作显色剂,在不同pH值和同一波长下.于一分试液中连续测定铁和钛的分析方法。测定波长为420nm,测铁的pH值为8—11,Fe量在0—10μg/ml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测钛的pH值为2,TiO_2量在0—14μg/ml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  相似文献   
996.
研究目的】川滇黔地区铅锌矿成因具有多样性,特别是与峨眉山玄武岩的关系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从前人关注较少的二叠系碳酸盐岩中的铅锌矿入手,研究成矿物质来源。【研究方法】以云南寻甸县太平子铅锌矿为研究对象,运用S、Pb、C、H、O同位素实验数据及流体包裹体测温等方法,对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流体特征进行探讨。【研究结果】矿石铅同位素组成比较均一,分布集中,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8.543~18.584、15.646~15.694、38.799~38.958,属于正常普通铅,具壳源特征,主要来源于基底岩石,水岩反应可能使赋矿围岩贡献少量的成矿物质。矿石硫化物δ34S变化范围为-13.6‰~-7.3‰,方铅矿的δ34S高于闪锌矿,硫同位素分馏并未达到平衡,生物成因硫酸盐还原作用(BSR)是还原硫的主要来源。热液方解石δ13CV-PDB范围为3.8‰~4.7‰,δ18OV-SMOW范围为12.0‰~16.7‰,相较于滇东北其他重要的铅锌矿床,具有明显的低δD、高δ18Ofluid特点,成矿流体中的水主要来源于岩浆水和有机水的混合,具有中—高温、低盐度特征。【结论】太平子铅锌矿在成矿物质、流体、成矿温度等均与区域上其他典型铅锌矿有较明显差别,具有典型的岩浆-热液成因特点。  相似文献   
997.
用等离子光谱测定了东太平洋9个深海沉积物样品的小于2μm组分及全岩的稀土元素,结果显示,小于2μm组分及全岩的稀土元素组成均受控于沉积物类型,而二者之间稀土元素组成的差异在钙质和硅质沉积物中出现相反的趋势。元素相分析和稀土元素赋存状态分析表明,这种差异主要由于沉积物物质组成的不同所致,表面在化学组成上,主要与MnO,Al2O3Fe2O3,CaO含量的变化有关,大多数样品在小于2μm组分的稀土组成  相似文献   
998.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地层资源量巨大,上震旦统奇格布拉克组是该领域风险勘探的重要层系之一,但当前该层系勘探尚未取得重大突破,其中岩相古地理格局及储集层主控因素认识不深是制约勘探突破的重要因素之一。文中以乌什地区昆盖阔坦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地层精细描述和104块岩石薄片分析,并优选样品开展常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碳氧锶同位素、白云石有序度及U-Pb同位素年龄测试,分析了奇格布拉克组沉积环境及白云岩成因。结果表明: (1)塔里木盆地乌什地区昆盖阔坦剖面奇格布拉克组厚约141 m,主要发育叠层石、凝块石、泡沫绵层石3种微生物白云岩和鲕粒、粘结颗粒2种与微生物作用相关的颗粒岩,并根据相序组合可以划分为4个段,自下而上构成碳酸盐缓坡背景下的内缓坡潮坪—微生物丘滩沉积序列;(2)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奇格布拉克组沉积时期研究区整体处于温暖、干旱气候条件下的近岸浅水环境,海水具有较高盐度、较高水温和氧化—弱氧化特征,海平面先逐渐上升后快速下降;(3)奇格布拉克组白云岩形成于准同生—浅埋藏期,白云石化流体为具有较高盐度的海水。该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塔里木盆地晚震旦世岩相古地理研究提供依据,还可以为储集层主控因素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9.
水热法从钾长石中提取钾、硅、铝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热化学反应将钾长石中的钾、硅和铝转变为可溶性组份,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不同水热反应实验条件对钾长石中钾、硅、铝溶出率的影响,并根据溶出率结果优化了反应条件.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1)在190℃条件下,随生石灰加入量的逐渐增加,产物中各元素的溶出率有一个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在相同的生石灰、钾长石比例下,当反应16 h后,产物中各元素的溶出率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趋于平缓.(3)随反应温度的逐渐增加,产物中各元素的溶出率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000.
The Qinling Group was previously interpreted as the oldest Precambrian basement unit of the North Qinling Terrain, recording its formation and early crustal evolution. The Qinling Group consists predominantly of gneisses, amphibolites, and marbles, which underwent multi-phase deformation and metamorphism. In order to better constrain the provenance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is group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North Qinling orogenic belt, in situ U–Pb dating and oxygen isotopic analysis of zircons in combination with whole-rock geochemistry and Sr–Nd isotop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the two dominant rock types, amphibolite and felsic gneiss. Felsic gneisses exhibit enrichment of LREEs and LILEs (Rb, Ba, Th, K, Pb), negative Eu anomalies and depletion of HFSEs (Nb, Ta, P, Ti). The rocks have slightly elevated δ18O values (6.5–9.3 ‰) and initial ε Nd values of ?4.6 corresponding to two-stage Nd model age of 1.99 Ga. Amphibolites are also enriched in LILEs and LREEs and depleted in Nb and Ta and have homogeneous δ18O values (5.0–6.0 ‰), but higher initial ε Nd values (2.8–3.3) and younger two-stage Nd model ages (1.29–1.24 Ga) compared to the gneisses. The zircon age record indicates that the gneisses and amphibolites were formed in a ~960 Ma volcanic arc environment rather than in a rift setting as previously suggested. A major metamorphic event took place during the Early Paleozoic. Based on the age spectrum of detrital zircons, the Qinling Group is interpreted as an autonomous geological unit, which was mainly derived mostly from 1,000 to 900 Ma old granitoid rocks. The North Qinling Terrain can be regarded as a remnant of the Grenville orogenic belt with an early Neoproterozoic evolution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bloc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