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42篇
  免费   1169篇
  国内免费   1857篇
测绘学   1158篇
大气科学   772篇
地球物理   1065篇
地质学   3662篇
海洋学   885篇
天文学   46篇
综合类   461篇
自然地理   819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196篇
  2022年   389篇
  2021年   435篇
  2020年   363篇
  2019年   415篇
  2018年   353篇
  2017年   355篇
  2016年   349篇
  2015年   391篇
  2014年   350篇
  2013年   480篇
  2012年   472篇
  2011年   472篇
  2010年   452篇
  2009年   429篇
  2008年   444篇
  2007年   424篇
  2006年   424篇
  2005年   290篇
  2004年   267篇
  2003年   181篇
  2002年   237篇
  2001年   199篇
  2000年   148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4篇
  1965年   3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4年   5篇
  194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随着探测器技术的发展,具有能量分辨能力的光子计数探测器在X射线能谱CT成像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能量与阈值的对应关系对能谱CT成像具有重要意义,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目前的光子计数探测器的能量标定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光子计数探测器的单像素标定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X射线光机连续谱的能量标定方法,通过建立和分析X光谱模型,利用光机连续谱中高能端的能量信息,得到阈值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方便,对探测器单像素标定结果较为准确,对其他类型光子计数探测器的标定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2.
目前进行的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中, 潜在震源区范围和震级上限的确定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采用二级划分和三级划分潜在震源区的方法, 对潜在震源区范围不确定性进行了研究; 用震级上限的单边正态分布模型代替固定的震级上限模型, 分析了这种改进对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影响及其工程意义。 结果表明, 用三级划分潜源的方法代替二级划分潜在震源方法可降低局部地区的地震危险性, 对于在潜在震源区附近选址和降低工程成本有重要意义。 震级上限的改进, 使得地震危险性降低, 这对百年使用年限的工程更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3.
介绍了一种网络地震谣言监测系统原理,设计思路和应用情况。针对目前互联网上地震谣言频发却又难以及时检测到的问题,用软件方式取代原有的人工监视模式,实现了对网络地震谣言的全天候、高效率的监测。结合网络爬虫和知识库等技术,根据特定的匹配条件对设定范围的网址进行周期性检查,一旦发现疑似谣言信息就以短信和屏幕弹窗方式向值班人员报警。  相似文献   
124.
云南中甸-大具断裂上新发现的地震地表破裂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甸-大具断裂是川滇菱形块体的西南边界,总体走向310°—320°。近年来我们对该断裂进行了1:50000条带状地质填图,发现了断裂活动的地质地貌证据。其中,在丽江大具盆地内(金沙江右岸)沿断裂新发现一处典型地震地表破裂带,长约600m,宽120m左右,主要表现为地表挤压鼓包、挤压垄脊、张裂缝、挤压阶区等,呈NW走向,与中甸-大具断裂走向基本一致。野外工作中,我们详细记录和测量了地表破裂的破裂样式、破裂规模和相关定量数据,利用旋翼无人机测绘了地表破裂带的形态和展布,获得了高精度DEM,分析了地表破裂表现出的运动性质。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讨论了地表破裂的形成时代、归属、震级大小,简要分析了其发震断层。新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中甸-大具断裂活动特征、古地震及地震危险性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5.
泥炭质土是一种特殊的区域性软土,其上建构筑物易产生较大工后沉降,对建构筑安全影响很大。将其沉降分为三个部分:侧向变形引起的沉降、侧限条件下产生的沉降及次固结沉降,根据邓肯\|张本构模型建立压缩模量与割线模量间关系,结合广义胡克定律推导式,计算得到侧向变形产生的沉降。分别利用e-pe-lgpe-lnp曲线计算土压缩模量,用分层总合法计算侧限条件下的沉降。对泥炭质土进行高压固结蠕变试验,通过邓肯-张模型概念得到割线模量,并对原始五元件流变模型进行非线性改进,再引入修正系数φs对原始五元件流变模型及非线性模型进行修正;用修正后的两模型对蠕变试验曲线进行拟合,发现修正原始模型拟合效果极差,修正非线性模型拟合的相关系数都大于0.9,并得到适合描述泥炭质土蠕变的本构方程;最后采用修正后的两模型,结合分层总和法计算次固结沉降。研究结果表明泥炭质土最终沉降计算结果与实际调查结果吻合,验证了计算结果的合理性,也为泥炭质土的沉降计算提供了计算理论及能反映其蠕变特性的本构模型。  相似文献   
126.

冰川作为地球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和调节器.冰川运动的遥感监测也是进行冰川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采用偏移追踪的方法,利用2003—2010年期间7对雷达单视复数数据监测了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卓琼冰川运动情况.经验证,本研究获得的冰川流速结果可靠.卓琼冰川的流向自西向东,流速自冰川末端向上游积累区逐渐增加,流速大小主要来自距离向的贡献.研究结果显示,卓琼冰川在2003—2005年期间流速较大,最大流速达到45 m·a-1,而在2005—2010年期间流速有所降低,最大流速在35~40 m·a-1范围内波动;卓琼冰川年际间流速变化基本一致,冰川中部存在流速突变情况,突变幅度为3~7 m·a-1,但该尺度的突变并不会影响卓琼冰川的总体运动趋势.此外,本文还分析了气象以及地理位置因素对卓琼冰川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7.
This work studies new pet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data and zircon U-Pb ages for bimodal intrusive rocks from Xinglong region, Hainan Island. Zircon U-Pb dating yields mean 238 U/ 206 Pb ages of 238 ± 2 Ma and 234 ± 2 Ma for diabasic and granitic phases, respectively, representing the Middle Triassic emplacement. The diabase and granite bodies were formed from discrete mafic and acidic magma sources that experienced local mechanical mixing at their mutual contacts. Although SiO 2 content of intrusions is bimodal, trace element ratios indicate that both were formed in a post-orogenic extensional setting. Sr-Nd isotopic composition reflects a shared EMII type enriched mantle source component, possibly influenced by subduction-fluid metasomatism.  相似文献   
128.
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煤田物探与矿井物探技术的6大突出进展,即三维地震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地震资料精细处理与动态解释得到推广、地震勘探正在实现从构造勘探向岩性勘探的跨越、地面瞬变电磁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矿井物探技术重新得到重视、以“嵌入式”服务为标志的煤矿安全生产地质保障模式出现了可喜创新等;通过与国内外同类技术发展水平的对比分析,找出了我们存在的差距,提出了加快我国煤炭物探技术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并对今后煤炭物探技术与装备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9.
We report paleomagnetic results from the Late Carboniferous-Late Permian strata in eastern Tibet (China), and aim to clarify the tectonic and paleogeograph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ern Qiangtang-Qamdo block, which is the key to the study of plate boundary between the Gondwanaland and the Eurasia during the late Paleozoic. Two hundred and nineteen samples-including limestone, muddy siltstone, basalt, lava, and tuff-were collected at 24 sites in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and Middle-Upper Permian successions. A systematic study of rock magnetism and paleomagnetism yields three reliable paleomagnetic pole positions. Both hematite and magnetite occurred in the Late Carboniferous limestone samples. The demagnetization curve shows a characteristic double-component, with the remanent magnetization (ChRM) exhibiting a positive polarity (negative inclination). In the Late Permian limestone, tuff, and basalt, magnetic information were recorded primarily in magnetite, although a small fraction of them was found in hematite in basalt. The demagnetization curve illustrates a double or single component, with the ChRM showing a negative polarity (positive inclination), which has passed the classic fold test successfully. The single polarity features of the ChRM directions of the Late Carboniferous and Middle-Late Permian rocks are respectively related to the Kiaman positive and reversed polarities under the stratigraphic coordinates. This, in turn, indicates that both ChRMs directions represent the original remanence directions. By comparison with the previously published paleomagnetic results from the late Paleozoic rocks in the northern Qiangtang Range, we suggest that: (1) Qamdo and northern Qiangtang block were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during the Late Carboniferous to the Early Permian periods. The north Lancangjiang ocean basin between the two blocks may have closed before the Middle Permian and been involved in the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stage in the Late Permian-Early Triassic periods. (2) The northern Qiangtang-Qamdo Block paleogeographically was situated at low to intermediate latitudes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in the Late Carboniferous-Late Permian periods, and began to displace northward in the Early Triassic, with an amount of more than 5000 km northward transport from its current location.  相似文献   
130.
运用随机函数理论,将宁夏及邻区地震活动能量场看作时间和空间的随机函数,用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系统研究宁夏及邻区主要典型能量场的时间权重系数变化曲线以及典型能量场的空间等值线图。结果发现,目标曲线较大幅度的升、降变化预示了可能发生中强地震的时间段,而等值线图的高值变化(危险区)对应了可能发生中强地震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