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041篇 |
免费 | 7178篇 |
国内免费 | 1173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280篇 |
大气科学 | 4491篇 |
地球物理 | 5982篇 |
地质学 | 19899篇 |
海洋学 | 6216篇 |
天文学 | 377篇 |
综合类 | 2322篇 |
自然地理 | 438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17篇 |
2023年 | 1017篇 |
2022年 | 1882篇 |
2021年 | 2324篇 |
2020年 | 1854篇 |
2019年 | 2134篇 |
2018年 | 1886篇 |
2017年 | 1694篇 |
2016年 | 1874篇 |
2015年 | 2049篇 |
2014年 | 2008篇 |
2013年 | 2477篇 |
2012年 | 2644篇 |
2011年 | 2767篇 |
2010年 | 2747篇 |
2009年 | 2621篇 |
2008年 | 2638篇 |
2007年 | 2442篇 |
2006年 | 2475篇 |
2005年 | 2079篇 |
2004年 | 1418篇 |
2003年 | 1165篇 |
2002年 | 1083篇 |
2001年 | 1005篇 |
2000年 | 817篇 |
1999年 | 410篇 |
1998年 | 132篇 |
1997年 | 118篇 |
1996年 | 82篇 |
1995年 | 41篇 |
1994年 | 50篇 |
1993年 | 44篇 |
1992年 | 69篇 |
1991年 | 38篇 |
1990年 | 45篇 |
1989年 | 19篇 |
1987年 | 36篇 |
1986年 | 36篇 |
1985年 | 31篇 |
1984年 | 24篇 |
1983年 | 26篇 |
1982年 | 23篇 |
1979年 | 21篇 |
1976年 | 14篇 |
1974年 | 15篇 |
1965年 | 14篇 |
1964年 | 15篇 |
1963年 | 14篇 |
1957年 | 14篇 |
1954年 | 2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901.
龙门山飞仙关断层传播褶皱磁组构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沿龙门山南段冲断前锋带飞仙关断层传播褶铍剖面钻取了270个磁组构定向岩芯样品,对其进行了磁性矿物与磁组构分析。通过等温剩磁和三轴热退磁实验确定了样品中的主要载磁矿物为赤铁矿。磁组构测试结果显示27个采样点的磁组构为中间组构与构造组构两种类型。通过对各点磁组构特征及各项磁组构参数进行详细分析,再结合断层传播褶皱运动学模型,得出断层传播褶皱形成过程中岩石应变及磁组构演化:断层扩展前的平行层缩短作用把原始的沉积组构改造成为中问组构;在断层扩展过程中,两翼地层的旋转抬升产生的简单剪切作用对地层磁化率各向异性产生影响,使得校正的磁化率各向异性度Pj值局部升高,以及在剪切变形强烈的区域形成构造磁组构。 相似文献
902.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作为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和恒河等河流的发源地与水源供给地,对中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意义。青藏高原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显著的气候变暖,且增温幅度明显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气候变暖必然导致该地区的多年冻土与生态系统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水文过程产生较大影响。为了更深入地认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变化过程及其环境影响因子,本研究以野外实测数据、遥感数据、冻土分布数据、土壤水热以及气温降水资料为基础,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覆盖度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环境因子在其变化过程中的作用,绘制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生长限制因子的空间分布图。 相似文献
903.
河南省春季气候变化及其对小麦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有关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较多,而对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利用自然正交函数(EOF)分解、相关分析、趋势倾向率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近30多年的气候和近20多年的小麦产量构成三要素———穗数、粒数、粒重进行了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春季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省春季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变化具有比较好的空间一致性,平均气温呈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降水呈不太明显的下降趋势,日照呈一定的下降趋势;小麦粒重和产量变化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而穗数、粒数则具有反位相空间变化特征,穗数、粒重及产量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粒数呈抛物线变化趋势,其中1991年后呈明显上升趋势;平均气温的升温变化趋势有利于小麦粒重、穗数和最终产量的提高,但不利于粒数增加;降水变化趋势不利于粒重提高,对其他产量构成要素影响不明显;日照的变化对产量及各构成要素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04.
905.
主要探讨水稻田休耕期间蓄水对休耕后土壤肥力之影响。选择两块水稻田区,在水稻收割后,将田区翻耕一次。一田区以人工连续灌溉,蓄存水量于田区;另一田区则为天然蓄水。在每一田区四边及中央处,以10cm为一层采取土样,取至60cm。再将每一层土样气干后,通过0.42mm筛网土样混合,分析田区同一层在不同时段与不同深度下之pH值、电导度值、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钙离子、镁离子、钾离子及钠离子之变化。试验结果显示:休耕后水稻根系腐化,造成土壤有机质以及有效磷显著的增加。蓄水后天然蓄水田区有机质和有效磷分别增加51%及88%,连续蓄水田区分别增加13%和69%。而天然蓄水田区镁、钾、钠分别降低35%、24%和47%,连续蓄水田区分别降低29%、14%及41%。 相似文献
906.
907.
908.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工程机械市场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由于工程机械设备单体价值较大,在销售过程中往往采取按揭、分期或融资租赁的销售方式,所以对工程机械设备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成为了工程机械生产企业和业主迫切的业务需求。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工程机械企业地图服务平台依托现代信息化技术、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了地图可视化交互查询、工程机械实时监控、导航、偏航预警等功能,帮助工程机械企业随时对工程机械进行监控和管理,提高工程机械的管理水平,降低用户运营成本,最终提升工程机械企业的软服务能力及整体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909.
1986―2008年广东沿海海平面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93-2008年TOPEX和Jason-1观测的南海海面高度资料和1986-2008年广东省沿海验潮站潮位资料,分析南海绝对海平面及广东沿海相对海平面变化趋势,结果显示:近16年南海(绝对)海平面平均上升率为4.5 mm/a,近23年广东沿海相对海平面上升率为2~3 mm/a,较南海绝对海平面上升率低1~2 mm/a:月平均海平面及年平均海平面变化均存在极强的同步性,在年平均海平面变化中,验潮站的最高值一致出现于2001年.预估未来30年南海海平面比常年升高9~17 cm.海平面上升将加剧珠江口感潮河段的咸潮灾害. 相似文献
910.
随着海南省进一步开放发展,海岸带区域的土地利用强度逐渐加强,生态保护需求日益增强。利用4期(1990、2000、2009、2015年)海岸带土地利用分类数据,研究海岸带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并分析了其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①耕地和林地是海南岛海岸带地区的主要土地类型。②25年间,海南岛海岸带土地利用强度整体较高且逐年上升,2000—2009年土地利用强度增速最高,达2.03%;海口市和澄迈县土地利用强度4期均值最大,分别为300.5和286.1。③25年来海南岛海岸带生态状况呈下降趋势,57%的海岸带市县实际生态承载压力增长了1倍以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