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9篇 |
免费 | 72篇 |
国内免费 | 7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0篇 |
大气科学 | 74篇 |
地球物理 | 69篇 |
地质学 | 125篇 |
海洋学 | 35篇 |
综合类 | 12篇 |
自然地理 | 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26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25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292.
293.
294.
任何板块都存在一个由小长大的过程。微地块(微板块)有时是大板块的前身,微地块的起源、生长、夭折、消亡和残留过程对研究板块构造具有重要意义。据其组成,微地块可划分为微陆块、微洋块、微幔块。本文以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中的微地块为例,系统总结了洋脊增生系统、俯冲消减系统、深海板内系统、伸展裂解系统、碰撞造山系统5种构造环境下的微地块特征,并据此首次进行了成因分类,提出拆离微地块、裂生微地块、转换微地块、延生微地块、跃生微地块、残生微地块、增生微地块、碰生微地块和拆沉微幔块9种类型。对不同类型微地块边界进行了系统界定,并对其成因进行了系统讨论。这些微地块边界类型,包括活动的或死亡的拆离断层、俯冲带、洋中脊、转换断层、破碎带、切割岩石圈的断裂、假断层、洋内汇聚带、叠接扩张中心、非叠接扩张中心、洋脊断错等,其成因的关键研究在于对三节点稳定性进行分析。洋内或洋缘微地块研究,不仅为开展深海大洋精细化构造分析和板块重建工作提供参考,而且对解释大陆内部一些微地块成因具有启发性,可丰富大陆造山带、陆内、板内、幔内和陆缘构造的研究内容,使得造山带演化、板内变形和地幔过程研究更为精细化,甚至推广到早前寒武纪的前板块构造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295.
296.
基于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的围填海存量资源监测与评估研究——以营口市南部海岸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详细掌握围填海存量资源状态,提高海域空间资源监管精细化水平,本文提出围填海存量资源概念,并将围填海存量资源划分为围而未填区域、填而未建区域、低密度建设区域、低洼坑塘、低效盐田和低效养殖池塘等6种类型,以及工业区、城镇区等围填海存量资源的消耗类型。在此基础上,采用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建立了面向对象的围填海存量资源遥感影像分类提取方法与技术流程,构建了围填海存量资源指数,并以营口市南部海岸区域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面向对象的围填海存量资源遥感影像分类提取方法能够精细地提取围填海存量资源信息,准确率达到90%以上;(2)填而未建区域、低效盐田、低效养殖池塘占研究区围填海存量资源总面积的62.51%,研究区围填海存量资源指数为0.49,但内部差异明显,北部区域为0.66,中部区域为0.44,南部区域为0.37。 相似文献
297.
据逆时偏移的基本思想,首次引用傅氏变换和差分法相结合的方法(FDM)数值求解全声波方程,实现对垂直地震剖面(VSP)记录数据的波场外推。同时,利用射线方程实现对震源的向下延拓。从而解决了非零井源距VSP数据的偏移。 所用方法对地下界面倾角较大、速度横向变化没有限制,因而适应于地下构造比较复杂的地质情况。此外,还可用于地面地震记录的迭前深度偏移。 相似文献
298.
Human activities have notably affected the Earth’s climate through greenhouse gases(GHG), aerosol, and 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LULCC).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forest changes on regional climate under different 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SPs), changes i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 under low and medium/high radiative forcing scenarios from 2021 to 2099 are analyzed using multimodel climate simulations from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 相似文献
299.
300.
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利用卫星云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8年8月1—2日上午发生在安徽东南部及江苏西南部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区域性特大暴雨是由台风减弱演变为深厚低压系统所引发,暴雨区域辐合上升运动强烈,西南低空急流强盛,同时中层冷空气侵入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特大暴雨的发生与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多次发展以及长时间维持密切相关,中尺度云团的最冷云区亮温和面积决定了暴雨强度;积层混合云降水回波内部有多个尺度不等的的对流回波相继经过暴雨发生地形成“列车效应”,从而造成持续性暴雨,暴雨回波的强回波核总是位于云体的中下部,这是暴雨回波的典型特征;特大暴雨发生阶段,对流层中低层辐合厚度增加,强度增强,同时低层(2 km以下)伴随下沉运动,2 km以上则为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