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67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72篇
地球物理   64篇
地质学   112篇
海洋学   26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61.
利用1979—2016年1月逐日0.125°×0.125° 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及冻雨观测资料,通过个例合成等方法,探讨了中国南方准静止锋和冬季大范围冻雨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南方大范围冻雨受昆明和华南准静止锋共同影响呈东西带状分布;(2)青藏高原东侧逆温之强,范围之广以及水汽之充沛的主要原因,一是冷空气常堆积在横断山脉以东和南岭山脉以北等中国广大的南方地区,其形成机制主要为冷平流和绝热冷却,地势较高地带非绝热冷却也较明显;二是700和850 hPa暖平流形成的暖层也十分宽广;三是850 hPa源自中国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湿平流输送;(3)500 hPa东亚大槽、700 hPa南支槽、850 hPa反气旋和地面蒙古冷高压为青藏高原东侧对流层低层极地大陆性气团与热带海洋性气团和热带大陆性气团交绥创造了必要的环流条件;(4)东亚冷空气爆发从青藏高原东侧南下,迫使近地面暖湿气团抬升形成华南准静止锋。同时,受青藏高原东部地形的阻挡产生冷空气堆积。当冷空气堆积到一定厚度向西爬上低纬高原时,又与南支西风相遇形成昆明准静止锋。由昆明和华南准静止锋形成的复杂锋面结构,伴随宽广而强烈的逆温有利于中国南方大范围冻雨的产生。   相似文献   
26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加密自动观测站资料、连云港风廓线雷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对2012年8月10日江苏东北部地区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台风“海葵”登陆后在安徽东南部减弱成热带低压,北伸的低压倒槽与高空低槽的结合,是产生这次特大暴雨的天气背景。特大暴雨发生在大气层结极不稳定区域,同时具有水汽强辐合,对流层低层强辐合、高层强辐散的环境场特征。散度场的垂直分布特征变化先于降水强度的变化;冷空气从低层开始入侵,并向中高层渗透,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长时间维持,是这次特大暴雨产生的直接原因。平均径向速度产品揭示的风向风速辐合、气旋性环流、低空急流及暖平流等的环境场特征,为短临预报中判断强降水发生及维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63.
The Dajiuhu mire deposit is a sensitive archive of palaeoenvironmental evolution in the East Asian monsoon reg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of the elemental geochemistry of a sediment core from Dajiuhu was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geochemical behaviour of elements in peat deposits, as well as the environmental and climatic history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region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We conducted a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 on inorganic geochemical data obtained by ICP‐MS and XRFS from a sediment core spanning the last 16 ka. In addition, spectral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the PC1 score profile to test periodicities. The PCA results suggest that variations in elemental concentrations in the Dajiuhu core are controlled by three main factors: input of inorganic mineral matter, effect of biological processes and a combination of changes in redox conditions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Interpretation of the data suggests that monsoon precipitation increased, albeit with significant volatility,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16.0–11.3 cal. ka BP). The early Holocene (11.3–9.4 cal. ka BP) was a humid period, and was followed by monsoon deterioration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middle Holocene. A warm and wet climate dominated between 7.0 and 4.2 cal. ka BP, correlating with the Holocene Climatic Optimum. After a two‐step decrease in monsoon precipitation, beginning at 4.2 cal. ka BP, the climate became more arid until 0.9 cal. ka BP, after which humidity once again increased. The spectral analysis reveal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eriodicities of approximately 1480, 360, 316, 204 and 188 years, indicating solar forcing for the East Asian monsoon evolution over millennial to centennial time scales and a link between the East Asian monsoon and North Atlantic climate.  相似文献   
264.
中纬电离层f_0F_2的暴时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近50个中纬(磁纬在±20°-50°之间)电离层垂测站的f0F2资料,分析与磁暴相伴的电离层暴事例表明:地磁Dst指数与中纬电离层f0F2暴时变化Ds(f0F2 )有大致相似的发展趋势。但用时序叠加法求得的强度不同、发展过程和持续时间不同的多次电离层暴f0F2变化的平均值,其物理意义是很不明确的。暴时f0F2变化的地方时分布Ds(f0F2)中,一般说以全日周期扰动幅度(A1)为最强,但电离层负暴峰值后常出现半日周期扰动(A2)的增强,且有时A2>A1.A1的涨落趋势与Dst(f0F2)相似,但特强磁暴时,A1值有可能反而变小.以A1sin(ω t+ 1)表示的全日周期扰动中,初位相1值随暴时的发展而变小表明,扰动分布形态是基本上随地球一起转动的。  相似文献   
265.
本文介绍了利用柯里奥利力效应判别余震的方法。据此对兰州地区将来发生强震时的余震类型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266.
李玉森  万波  曲乐  索锐  李伟 《华南地震》2021,41(1):16-25
《辽宁省1∶100万数字地震构造图》以ArcGIS为平台,以《1∶400万中国地震构造图》和《辽宁省1∶50万地质图》为底图,结合近年来1∶25万、1∶20万、1∶5万地质调查新成果和城市活断层探测等有关资料,采用新方法、新规范(GB/T36072-2018、DB/T73-2018、GB/T 985-2015)[1-3...  相似文献   
267.
影响广西酸雨的大气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通过对广西主要城市近13年酸雨观测的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广西的酸雨频率较高,酸雨的酸度较大(即pH值小),pH〈4.5强酸性降雨的频率也较高。季节变化特征为夏半年酸雨频率较低,冬半年酸雨频率较高。广西酸雨形成与大气环流密切相关,经分析造成广西酸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是高空槽、切变线和锋面,约占广西酸雨的76%,而其它天气系统造成的酸雨所占的比例为24%。  相似文献   
268.
华南陆缘在新生代期间经历了千米量级的上覆盖层剥蚀和山脉隆升;同时,其东侧的东海陆架盆地经历多次构造应力场的反转并发育多期反转构造。东海陆架盆地内的构造反转与华南陆缘隆升的发生时间和触发机制是否一致有待研究。为此,本文对浙江地区的岩石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和热演化史反演分析其隆升历史,并通过地震剖面分析东海陆架盆地的反转时间及其反转所导致的地层剥蚀量;最后,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并研究其动力学机制。结果发现,华南东部陆缘地区至少存在晚始新世(34. 5~33. 5Ma)、中中新世(16~11. 5Ma)、上新世以来(5~0Ma)三期明显的快速隆升事件,三期隆升导致的地层剥蚀量分别为227m、593m和865m;东海陆架盆地经历了古新世末-始新世初(~56Ma)、始新世末-渐新世初(~32Ma)和晚中新世(~10Ma)三期构造反转,三期反转导致的局部地层最大剥蚀量分别可达1200m、1300m和2000m。在时间上,东海陆架盆地的始新世末-渐新世初(~32Ma)和晚中新世(~10Ma)的构造反转分别滞后于浙江的晚始新世(34. 5~33. 5Ma)和中中新世(16~11. 5Ma)的隆升时间,说明这两期挤压-剥蚀事件分别具有自西向东的迁移性,即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可能是导致该迁移特征的原因;在强度上,东海陆架盆地的反转剥蚀量大于浙江境内的地层隆升量、挤压强度东强西弱,中新世晚期菲律宾海板块向西俯冲导致冲绳海槽弧后伸展产生向西的挤压力、这种挤压应力向陆内传递且强度变弱可能是导致该特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69.
短临地震预测方法中,中国地震科学家提出了地磁低点位移法与磁暴倍九法。这两种方法经过了几十年时间的验证,但其对地震进行准确的预测还是较为困难的,鉴于此,建议以低点位移作为第一预测方案的主方案,而以磁暴倍九法作为补充的第二预测方案,以这两方法相配合来预测强地震发生的时间。以此为思路,以期今后能有更多资料与数据来提高此方法在短临预测方面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70.
辽宁省及邻近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海城地震区、下辽河—辽东湾、鸭绿江口和辽东半岛西侧的金州断裂沿线,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明显受到了NE—NNE向和NW向两组构造的制约,构造交会部位亦即地震活动条带的结点是破坏性地震的多发区。研究表明,金州断裂盖州北—鞍山段、海城河断裂、鸭绿江断裂西支东港以南段等6条地震构造(段)是区内危险性最高的地震构造,按照4级划分原则,可将其确定为高危险等级;金州断裂金州—普兰店段、郯庐断裂带渤中北—辽东湾段、依兰—伊通断裂铁岭—开原北段等10条地震构造(段)确定为较高危险等级;郯庐断裂带下辽河段、医巫闾山西侧断裂等4条地震构造(段)危险等级一般,其它地震构造(段)的危险性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