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4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218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81篇
地球物理   232篇
地质学   655篇
海洋学   112篇
天文学   98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9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8年   2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31.
32.
33.
We present a radiocarbon data set of 71 samples of wood and peat material that melted out or sheared out from underneath eight presentday mid‐latitude glaciers in the Central Swiss Alp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n the past several glaciers have been repeatedly less extensive than they were in the 1990s. The periods when glaciers had a smaller volume and shorter length persisted between 320 and 2500 years. This data set provides greater insight into glacier variability than previously possible, especially for the early and middle Holocene. The radiocarbon‐dated periods defined with less extensive glaciers coincide with periods of reduced radio‐production, pointing to a connection between solar activity and glacier melting processes. Measured long‐term series of glacier length variations show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total solar irradiance. Incoming solar irradiance and changing albedo can account for a direct forcing of the glacier mass balances. Long‐term investigations of atmospheric processes that are in interaction with changing solar activity are need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feedback mechanisms with glacier mass balances.  相似文献   
34.
35.
海底可视技术是一种可以直观地对海底地形地貌、表层沉积物类型、生物群落等进行实时观察的调查手段。本文介绍了海底摄像、电视抓斗、深拖系统和ROV四种海底可视技术,并对海底可视技术在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利用海底可视技术,在南海北部陆坡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气体“冷泉”喷溢形成的自生碳酸盐岩和活动于天然气水合物冷喷溢口或渗流口周围的菌席、双壳类、管状蠕虫等化能自养生物群,圈定出该陆坡由天然气水合物气体“冷泉”喷溢形成的巨型碳酸盐岩面积达430km^2。  相似文献   
36.
藏南江孜盆地北缘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背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江孜盆地北缘火山岩可分为2个火山岩带,各带又有2个喷发旋回不同时代的火山岩具相似的岩石化学特征,表现为富钛、富铝、富钠、低钾的特点,属拉斑玄武岩系列,三叠纪和早白垩世火山岩的痕量元素具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的特肛.稀土元素及其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型式显示其喷发构造背景为大陆裂谷环境。晚白垩世火山岩的痕量元素特征可分为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高场强元素和仅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2种类型,上下层位的稀土元素特征和配分型式不同,喷发的构造环境分别为大陆裂谷环境和大洋环境。结合区域地质成果认为,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在三叠纪和早白垩世时为大陆裂谷构造环境,晚白垩世早期为大陆裂谷向大洋演化的构造背景,晚期形成洋壳,其形成至少经历了4次脉动式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37.
藏北申扎地区奥陶纪鹦鹉螺类一新属(Variabiocera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材料是采自西藏申扎县塔尔玛乡桥东—扎扛一带鹦鹉螺化石的一部分。描述了3属6种。其中有1个新属Variabioceras gen.nov.和3个新种V.typicum gen.etsp.nov.,V.zangbeiense gen.et sp.nov.,V.robustum gen.et sp.nov.  相似文献   
38.
城市钻孔数据地下三维地质建模软件的实现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介绍了基于钻孔数据的城市地下三维地质建模软件的实现过程,提出了基于钻孔数据三维地质建模的总体思路、钻孔数据管理和层序分层方法,还介绍了软件的模块组成及应用实例。建立的软件实现了对城市钻孔数据的三维建模、可视化分析和科学管理,具有丰富的二维成图和三维显示功能,实例的应用也说明本软件是分析城市第四系构造格架和演化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39.
柴达木盆地北缘早古生代碰撞造山系统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柴达木盆地北缘在早古生代形成了一条碰撞造山带,该造山带结构保存较完整,可分辨出深俯冲板片、火山岛弧带、蛇绿杂岩带、岛弧深成岩带等组成单元。其中,俯冲板块主要由中元古代鱼卡河岩群和中新元古代花岗片麻岩构成,在寒武纪末-奥陶纪可能全部或部分俯冲到岩石圈深部,发生了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火山岛弧主要由中基性火山岩、细碎屑岩等组成,成岩时代为晚寒武世-奥陶纪。蛇绿杂岩带由超镁铁质岩、辉长岩、玄武岩和少量硅质岩组成,形成于弧后扩张脊构造背景,成岩时代为寒武纪-奥陶纪。岛弧深成岩成分变化较大,由闪长岩变化到花岗岩,成岩时代为奥陶纪。而造山带北侧的欧龙布鲁克微陆块则具有双层结构,由德令哈杂岩和达肯大坂岩群构成基底,盖层为全吉群。  相似文献   
40.
人工神经网络在天津市区地面沉降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李涛  潘云  娄华君  李波  王宏  邹立芝 《地质通报》2005,24(7):677-681
在分析天津市区地面沉降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人工神经网络原理,选择1961-1980年的天津市区降水量、地下水开采量、前年沉降量、固结度作为训练样本的输入量,以这20年的地面沉降量作为输出量,用贝叶斯正则化算法训练BP网络,得到沉降的仿真模型。并把1981-1993年的资料用来进行预测检验,结果表明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地面沉降预测方法。最后在不同的降水量保证率下,预测了到2010年天津市区地面沉降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