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5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291篇
测绘学   64篇
大气科学   96篇
地球物理   172篇
地质学   587篇
海洋学   80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88篇
自然地理   8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近几年受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启发,出现了利用测井属性分析泥页岩裂缝油气藏的新方法.为了避免常规测井信号受到噪声干扰影响裂缝识别效果,利用小波变换的高频属性对裂缝识别展开研究.以贵州岑巩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的泥页岩裂缝性油气藏为例,观察和分析野外黑色页岩露头、岩心薄片及镜下照片,总结了该地区裂缝发育特征和成因;然后着重利用研究区的测井资料,运用小波阈值去噪和小波高频属性方法对裂缝进行了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高角度剪性缝、张剪性缝、低角度滑脱缝及层间缝,采用的小波阈值去噪方法具有高信噪比和低均方差特点,在保留原始信号特点的基础上得到更加真实的信号;通过小波高频属性方法提取了声波时差信号中的高频信号,识别出了常规测井方法无法识别的泥页岩裂缝,该套方法成功在贵州岑巩页岩气裂缝识别中得到成功应用,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42.
自然电场法常用于环境与工程等领域的监测作业,但各时刻观测数据往往单独反演解释.为了充分利用时序数据间的关联信息,提高监测数据的反演解释可靠性,提出基于卡尔曼滤波的自然电场监测数据时序反演方法.根据达西定律和阿尔奇公式建立污染物在孔隙介质中的运动扩散的动态地电模型,作为用于构建卡尔曼滤波的状态模型.而卡尔曼滤波的观测模型则通过常规的自然电场法正演获得.在建立状态模型和观测模型的基础上,构建起卡尔曼滤波递归,将地电模型演化信息与自然电场观测数据进行信息融合,实现自然电场监测数据的时序反演.加入噪声的自然电场模拟数据测试表明时序反演算法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对噪声不敏感.沙槽物理实验监测数据的计算测试也同样证明时序反演能有效处理监测数据,实现对动态模型的准确重构.  相似文献   
943.
电磁法观测系统采样时钟不确定度及误差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电磁法观测系统中,采样时钟质量直接影响高精度ADC的信噪比,而高精度ADC芯片的信噪比作为电磁法观测系统信号检测非常关键的指标,决定了获取数据的质量.采样时钟的时间抖动是时钟孔径不确定度产生的原因,导致电磁法观测系统中ADC数据转换的信噪比变差,严重影响电磁系统观测质量,为此提出了ADC采样时钟不确定度最大时间抖动的确定方法.该方法通过对ADC采样过程进行时域、频域分析,借助正弦波导数给出采样时钟孔径不确定度引起的采样数据误差数学描述,结合极大值法与ADC信噪比计算方法获取系统信噪比需求范围内的最差时钟孔径不确定度,进而计算出相应采样时钟的最大时间抖动误差.以地球物理仪器中常用的ADC芯片AD7760为例进行了相应的时钟抖动误差计算,确定时钟的孔径不确定度抖动时间.根据信噪比指标确定了时钟孔径不确定度后,采用压控恒温晶振跟踪GPS信号中的秒脉冲的方法,保证时钟抖动误差能够满足AD7760的要求,根据测试表明,在GPS失锁4 h内,时钟输出能够满足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944.
本文介绍了便携式近地表FDEM(频率域电磁法)仪器的应用需求、构成原理与特点、研究现状及新技术动态,强调了可靠性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对仪器研制过程中涉及的硬件、软件与结构三个部分的可靠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分别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分别讨论了以不断进步的嵌入式技术、模拟技术、并行处理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及分布式设计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便携式近地表FDEM仪器性能指标的影响,明确了从集成度、功耗、精度、处理能力等方面提升便携式近地表FDEM仪器的整体性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以期早日使得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便携式近地表FDEM仪器实现产业化,为新丝绸之路发展做出贡献.采用新设计理念,结合有效的新技术将提高近地表FDEM电磁勘探仪器的综合指标.可以预见,便携式近地表FDEM仪器功耗性能将会堪比现有智能手机功耗性能,勘探深度范围更广,分辨率更高,体积更小,更加便于携带和使用.  相似文献   
945.
为认识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西部大陆性冰川与海洋性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及其对气候响应,本研究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和藏东南帕隆94号冰川为例,结合大西沟与察隅站气象资料,对1980 — 2015年两条冰川的物质平衡变化特征及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6 a来乌源1号冰川与帕隆94号冰川物质平衡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累积物质平衡达-17102与-8159 mm w.e.,相当于冰川厚度减薄19与9.01 m,且分别于1996、2004年左右发生突变。同期两条冰川所处区域年均温呈显著上升趋势,而降水量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态势;二者年内气温分配相仿,但降水分配差异较大。初步分析认为气温上升是导致乌源1号冰川与帕隆94号冰川物质亏损的主要原因,冰川区气温和降水变化幅度的差异和地性因子(坡度、冰川面积)的不同使得乌源1号冰川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高于帕隆94号冰川,由于目前海洋性冰川物质平衡监测时段相对较短,为深入研究中国西部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及过程仍需加强对冰川的持续观测。  相似文献   
946.
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根据2017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具体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对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育中的重要性作了具体的论证;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案例表明,将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普通高中地理教学,不仅可以极大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地形解读和空间思维能力;同时结合中国普通高中的实际情况,对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究,并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947.
地球物理勘探在危机矿山深边部接替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解决危机矿山深边部资源勘探问题,是我国矿业界一个非常紧迫的研究课题,笔者针对危机矿山深边部资源勘探的特殊性和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应用,详细分析了现有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技术及其在危机矿山深边部接替资源勘探的适用,最后结合我国几个大型危机矿山深边部资源勘探工作,介绍了几种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的勘探效果,供其他危机矿山在进行深边部资源勘探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948.
对香港白沙洲(连岛沙坝)采集两个现代样品,其年代范围为小于14年,并利用钾长石碎屑粗颗粒对这两个现代样品开展低温多步升温红外激发法(MET-pIRIR)测年研究,以进一步扩宽钾长石MET-pIRIR法的应用范围。经测试后(激发温度分别为50℃、 80℃、 110℃、 140℃和170℃),发现两个样品110℃、 140℃和170℃的等效剂量(De)数据在平均年龄模型下均有明显的年龄-温度坪。第1个钾长石样品(BSZ-A)在110℃、 140℃和170℃对应年代结果分别为-26±30 a、-22±30 a和6±49 a,这些年代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与年龄期望值一致;第2个钾长石样品(BSZ-B)在110℃、 140℃和170℃的对应年代结果分别为357±168 a、 289±138 a和391±158 a,这些年代结果比年龄期望值偏老约300年。以上数据表明对于香港白沙洲海岸带的年轻水成沉积物,在利用钾长石低温MET-pIRIR法测试时,如果采用平均年龄模型,即使出现很好的年龄-温度坪,但结果仍可能偏老数百年。通过分析发现造成第2个样品偏老的主要原因是在De<...  相似文献   
949.
文章在综合双频激电法和相位激电法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双频激电相位法,该方法通过分析两个较低频率电流的激电相位差来达到地质勘探的目的.基于COLE-COLE模型,对双频激电相位法进行了理论分析,针对不同类型岩矿石作了数值模拟与物理模拟,从理论分析和模拟的结果可以发现,该方法既能反映地下岩矿石的激电效应强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时间常数大小,因而可用于极化异常体性质的区分.  相似文献   
950.
基于中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观测数据、区域空气质量模式(CMAQ)模拟数据和卫星反演数据,利用数据融合方法获得了2014、2018年地表大气O3质量浓度水平变化及其空间分布,通过空气污染控制健康效益评估工具(BenMAP-CE)评估了2014、2018年中国O3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结果表明:2018年中国O3日8 h最大(O3-MDA8)质量浓度年均值为98.0 μg/m3,较2014年的87.9 μg/m3增长了11.5%,其中安徽省、山西省和山东省的O3-MDA8质量浓度增加最为明显;2014和2018年O3相关过早死亡人数分别为17.4万和26.7万,过早死亡人数增长率约为57%;中国9个区域中的中部区域O3质量浓度和O3相关过早死亡人数较其他几个区域增长最多,并且人口密度为1 000人/km2左右的区域过早死亡人数增加最多;河南省、河北省和四川省的O3相关过早死亡增加人数比其他省份多;近年来中国地表大气O3的健康危害的增加程度远大于O3质量浓度的增加程度,应尽快加强对O3污染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