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44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50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295篇
海洋学   29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38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81.
扎河坝坳陷位于阿尔泰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之间,属于中亚造山带的一部分,自早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准噶尔洋盆的打开和闭合等阶段,富含煤炭和金属矿产,也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研究区火山岩和含煤层系发育,地表风化剥蚀严重,对研究其地层发育特征和沉积环境起到了一定的制约。对扎河坝坳陷新富地1井岩芯样品开展沉积岩微量元素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扎河坝坳陷上二叠统为温暖湿润的淡水沉积环境,表明扎河坝坳陷晚二叠世经历了火山活动和陆相淡水沉积2个阶段,印证了准噶尔洋由俯冲消减向陆内阶段转换的过程。该研究对恢复研究区构造演化及沉积古地理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2.
宝玉石产地来源的研究是近几年地质学、宝石学和考古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一方面,不同产地来源的宝玉石可能具有不同的品质特征及经济价值,其研究有助于珠宝首饰价值的判断,为各国海关执法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古代宝玉石产地的确定对了解古代宝玉石的开采与古代科技的发展水平及不同区域的文化交流均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微区测试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微量元素、包裹体以及同位素分析等方面探讨总结了微区测试技术在确定宝玉石产地来源研究中的应用。当前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技术方法对确定宝玉石的产地来源均有一定的意义,但宝玉石产地来源的最终确定往往需要依赖更大范围和更深入地对宝石矿床的地球化学进行多技术手段的交叉分析。显然,确定各种不同类型宝玉石产地来源的标型特征及建立相关重要宝石产地的地球化学数据库,是最终解决宝玉石产地来源鉴定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3.
重庆市黔江猕猴桃果园土壤养分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全面了解重庆市黔江区猕猴桃果园土壤养分状况,对黔江区具有代表性的果园土壤进行实地取样,系统分析了黔江猕猴桃果园土壤的p H、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土壤中植物营养元素和重要生命元素全量及有效量。结果表明:黔江猕猴桃果园土壤整体呈中到酸性,有机质含量较丰富,平均值达到2.89%,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整体偏低,4级(中偏贫)和5级(贫缺)水平的样本累计占75%;果园土壤大量营养元素氮、磷和钾含量总体较好,但部分样点已经超过猕猴桃适宜生长的范围,中量营养元素钙整体缺乏,个别地区含量丰富,镁含量整体丰富,个别地区较缺乏,微量元素铁、锰和钼含量在不同采样点差异较大,研究区土壤总体富硒。综合以上分析,建议在今后的施肥过程中,可增施有机肥,以提高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维持或适量增加氮肥的施用量,控制磷肥和钾肥的施用量;对于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缺乏,是否需要施肥,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4.
描述了基于ArcGIS二次开发海达云存储三维激光点云测图插件,实现了内业人员在局域网内协同完成点云测图的方法。在数据服务器上部署MogoDB数据库,向数据库中上传海量三维激光点云和全景数据,内业人员在局域网内下载作业区域数据,在ArcMap中实现激光点云和全景影像数据绘制,基于点云数据进行地物要素采集和属性数据录入,可提高数字化要素的作业效率,为数字测图建库提供了一种新技术手段和作业模式。  相似文献   
185.
斯里兰卡南部海域是海上丝路的重要节点,也是海上贸易、海军护航的重要航线,海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本文使用HYCOM模式的逐日海洋温度、盐度和流场的再分析数据,对该海域的温、盐、流场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分析。主要结论有:海洋上层温度的月变化呈双峰分布点;上层盐度的月变化呈单峰分布。温跃层全年存在,最强跃层出现在1月;盐度跃层存在于11月至次年5月,最强跃层出现在5月。海洋上层热含量最大值1.98*1010 J/m~2,在11月,最小值1.83*1010 J/m~2,在7月。海表流场流速冬季最小,流向偏西,夏季流速最大,流向偏东;50米深度流场的流速春季最小,流向偏西转偏东,秋季流速最大,流向偏东转偏西。期望可以为海上的船只活动和海洋环境建设提供科据。  相似文献   
186.
广东新丰江水库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丰江是广东最重要的饮用水源之一,事关香港等地区的饮用水安全供应。结合实地调查,以新丰江水库饮用水源地为对象,将水资源管理、水权制度、补偿机制和生态经济等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来综合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新丰江水库面临着较大的水资源生态环境压力,经济发展限于水源保护而受到巨大制约,迫切需要启动生态补偿机制。针对新丰江水库饮用水源地面临水资源需求缺乏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补偿方式单一、标准偏低等主要问题,提出了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建立优质水权市场,健全水源地监督管理机制和依靠科技进步创新水源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7.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在综合考虑各县域人均GDP和GDP总量变化的基础上,运用ESDA空间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趋势及不同的县域经济发展类型。结果表明,绿洲内各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并呈现出3种类型,即主导型县域、附属型县域和潜力型县域;绿洲经济呈现出显著的地带性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几个县域都处在绿洲东部天山北坡经济带中,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几个县域大多处于西北部沙漠边缘;从总体分布格局来看,8个研究年份中,Global Moran’s I 估计值呈下降的趋势,并且在符号上发生了质的变化,表明区域内县域的自相关性在不断下降,其发展的有序性逐渐减弱,无序性逐渐增强;从局部分布格局来看,绿洲内各县域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发展水平不均,县域之间的经济差异有了一定的扩大,主要表现为属于LL和HH类型的县域在逐步减少,属于LH和HL类型的县域在逐步增加。  相似文献   
188.
矿井瓦斯评价与预测的构造动力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矿井瓦斯赋存的构造控制、构造应力场演化及构造煤结构演化与瓦斯特性耦合机理的综合分析,认为当前在矿井瓦斯赋存、分布规律及突出危险区带的有效预测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矿井瓦斯突出的构造动力学评价与预测的思路及方法,即以区域构造-矿井构造-煤层变形-构造煤结构-瓦斯特性及其相互作用机理分析为总体思路.将现代构造地质学理论和方法引入矿井构造研究,并与模糊综合评判、灰色系统、分形理论、数值模拟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以揭示构造煤发育、分布规律及其构造动力学控制机理,系统进行不同类型构造煤瓦斯特性研究,探讨不同结构构造煤的含气性、透气性和气体赋存状态,以构造煤分布特征作为瓦斯突出危险性评价与预测的基础,建立矿井瓦斯突出预测预报的构造动力学评价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89.
中间层顶/低热层区域(the Mesosphere/Lower Thermosphere,简称MLT)的高度为70~110 km,为了研究这一区域对太阳活动的响应,本文以钠原子为示踪物,对北京延庆(116.0°E,40.5°N)钠共振荧光激光雷达2010年1月—2021年8月近一个太阳活动周期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钠原子柱密度的长期变化显著,与太阳黑子数的变化呈现出正相关趋势.延庆钠层质心高度的线性趋势在这期间总共上升了311.4±706.6 m,长期变化趋势并不显著.自2018年开始,半高全宽对应的高度范围出现了明显的增加,但是上边沿升高的幅度不大,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热层金属层的观测与研究更依赖于激光雷达探测灵敏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0.
河套盆地沉积环境演化的研究程度较低,尤其是针对具有重要油气勘探潜力的临河坳陷白垩系和古近系。通过对地震和钻井资料的详细分析,对河套盆地临河坳陷白垩系和古近系沉积演化开展系统研究,并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 (1)白垩纪和古近纪,河套盆地临河坳陷处于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沉积水体整体富氧但局部贫氧—厌氧,并且淡水和半咸水环境交替出现。(2)坳陷内的白垩系和古近系共发育5类沉积相,包括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及湖泊相,又进一步划分为12类沉积亚相及22类沉积微相。坳陷西北侧断控构造活动较强,地形高差较大,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东南侧构造活动弱,地形较缓,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各期沉积格局整体相似,仅表现在盆缘扇体和盆内湖相沉积规模的此消彼长。(3)坳陷内的白垩系和古近系沉积作用表现为“弱幕式构造主控下的干旱浅水双物源沉积”特征。在盆地发育的初期,构造活动较强,但盆地规模较小且水体较浅,两侧碎屑物质快速向盆内推进,并在盆地中心汇合,形成“满盆砂”的沉积格局。随着构造活动减弱和水平面快速上升,碎屑物质供应不足,湖泊的沉积和改造作用占据主导,从而形成以湖泊相占优势的沉积格局。(4)坳陷内的沉积相带控制着砂体的宏观发育规模、叠置关系和垂向演变,进一步决定了有效储集层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沉积相带和断裂作用双重主控因素下,坳陷内的白垩系和古近系有利储集层多分布于以滨—浅湖和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并且断层发育的中央断垒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