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71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61.
气候变化对石羊河流域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石羊河流域气象站47 a气象观测资料和武威农试站37 a农作物生育资料,探讨流域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象、水文变化特征及对作物布局、生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域内≥10℃积温呈逐年代增加趋势,热量条件好转;气候干旱指数呈逐年代增大趋势,暖干化明显;来水量呈逐年代减少趋势,水问题日趋严重;受气候变暖的影响,易受旱害的高耗水作物春小麦种植面积减小,耐旱、喜温的经济作物玉米、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春小麦生育进程加快,生育期缩短,对产量形成不利,反之,对喜温作物玉米、棉花等提高产量和品质有利。  相似文献   
62.
汶川8.0级地震后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状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不同空间、 时间尺度对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影响意义进行了初步讨论, 并以此分析了其后我国大陆的强震活动状态。研究结果表明, 1800年以来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的大三角地区8级地震活动呈现为100年左右丛集性时间过程, 具有地震平静、 地震丛集、 地震丛集发生前的过渡和丛集发生后的调整等时间特征;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和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发生表明, 目前该地区可能处于8级地震丛集发生前的过渡时段。20世纪以来, 中国大陆7级强震的时间活动过程明显受大三角地区8级地震时间进程的影响, 在8级地震活动的1900—1955年时段内, 7级地震幕式活动划分不显著, 而在8级地震平静的1956—2000年时段内, 7级地震幕式活动划分清晰; 以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为标志, 受大三角地区8级左右巨大地震活跃控制, 中国大陆可能将进入一组新的幕式活动不清晰的、 类似于1900—1955年的强震活跃时段。  相似文献   
63.
利用S波高频衰减参数对云南地区地壳Q值成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35个数字地震台站记录的云南地区1999 ~2007年6429个近震的波形资料,采用遗传算法对S波位移谱的高频衰减进行拟合,得到19009条衰减算子t*数据.根据这些衰减算子t*数据,反演得到云南地区地壳Q值分布.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的地壳Q值分布存在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即红河断裂北侧地壳Q值整体偏低,而红河断裂南侧地壳Q值整体较高.云南地区1900年以来6级以上强震基本上位于低Q值区域,这可能由于强烈构造活动导致地壳产生大量裂隙,且裂隙中充满流体,从而表现为低Q值;但呈北西向的龙陵—澜沧—耿马—孟连一带的强震却位于高Q值区,这可能与该地区正发育一条新的构造带有关.此外,云南地区的高大地热流点(>80 mW/m2)基本上位于低Q值区域,热流值与衰减值成负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4.
三维介质中速度结构和界面的联合成像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波逆行原理推导了三维介质中地震波射线走时对界面偏导数的完整基本关系式,并对基本关系式进行简化,得到其在二维和一维介质中的关系式. 给出了任意多个复杂界面情况下,反演时所需的走时对界面偏导数系数矩阵. 为了检验三维介质中速度和界面联合成像理论的有效性,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很好地对三维速度结构和界面进行了重建.  相似文献   
65.
中国大陆7级地震活动状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前人研究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时间非平稳性认识的基础上, 将中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活动状态划分为三类, 分别为少发时段(平静期)、 增多时段、 丛发时段(活跃期), 将这三类时段简称为: Ⅰ类时段、 Ⅱ类时段和Ⅲ类时段。 并利用显著性检验对相应划分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 认为中国大陆可能以Ⅱ类时段为其基本状态, Ⅲ类时段和Ⅰ类时段均是在Ⅱ类时段状态上的上下偏离; 中国大陆自1901年以来的前后50余年的强震活动基本状态并没有发生显著改变, 今后一段时期内的7级以上强震活动可能仍将重复20世纪的活动规律; 1901年以来的百年资料显示, 每一个Ⅲ类时段前都存在一个Ⅱ类时段, 强震活动增强需要一个过程, 没有Ⅰ类时段直接进入Ⅲ类时段的先例;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的发生, 可能意味着中国大陆已进入Ⅱ类时段。  相似文献   
66.
水平螺旋度与沙尘暴的动力学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2002~2006年高空流场和地面观测资料,计算近地面至500 hPa水平螺旋度的大小.结果表明:水平螺旋度负值中心值越大,500 hPa到近地面风速越大,西风增强,风速垂直切变越大,辐合上升运动越强,形成沙尘暴的强度就越强.水平螺旋度负值中心常常在河西走廊附近最强,导致其下游东南方发生沙尘暴.水平螺旋度负值中心与其下游沙尘暴发生强度有一致的对应关系:当水平螺旋度负值中心≤-200 m2/s2时,未来24小时内该区下游将有沙尘天气出现,当≤-600 m2/s2时,6小时内该区下游将有能见度小于500 m的强沙尘暴天气出现,当≤-1000 m2/s2时,6小时内该区下游将有能见度小于50 m的特强沙尘暴天气出现.  相似文献   
67.
2018年震情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68.
利用重复地震观测地壳介质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利用天然重复地震观测地壳介质速度随时间的变化, 其精度主要受地震定位精度、 重复地震位置不一致以及震相读取误差等影响, 这限制了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文中提出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对重复地震进行位置归一处理, 并且采用波形互相关技术消除震相读取误差影响, 从而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 根据上述方法原理, 利用大姚地区重复地震观测该地区地壳介质随时间的变化。 结果表明, 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测量的精度, 并且显示在2003年大姚6.2级、 6.1级地震前出现了短期的地壳介质速度明显升高的现象。  相似文献   
69.
基于1959~2017年福清核电厂区龙卷风的调查资料,采用Rankine涡模型估算该区域超过某一特定风速的概率分布,通过概率值导出设计基准龙卷风和基准设计风速,按照压降模型计算出龙卷风的压降,研究结果表明:福清核电评价区域龙卷风的总压降为4.29 kPa;平移速度13.8 m/s,最大旋转风速57.6 m/s,最大压降...  相似文献   
70.
卢显  周龙泉 《地震地质》2011,33(3):560-567
2007年6月3日在云南宁洱发生6.4级地震,震后云南省地震局在主震附近架设了5套流动数字地震台.利用这些地震台和思茅固定地震台记录的震相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法对宁洱6.4级地震的余震序列重新进行精定位.结果显示,宁洱地震序列的长度约为40km,宽度约为10km,明显集中在普洱断裂与NNE向断裂横断错移的构造部位,且大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