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22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空间位置信息通常代表了设备使用人群的地理空间活动特征,客观体现人群活动的时空分布。针对现有的微博数据抓取方法由于普通用户的访问限制易导致采集的目标数据缺失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目标区域空间划分策略。在数据抓取之前对目标区域实行格网化,进而实现数据的同时抓取。通过统计分析基于网格单元抓取的位置微博数据,从中提取出人群活动信息,结合位置微博数据所在的兴趣点类型,统计分析了位置微博用户的时空分布和活动特征。这种方法缩小了采集区域,可实现并行高效的位置微博抓取,并保证了采集范围的重叠,最大限度地保证采集数据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42.
中国古地图遗产与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章  齐清文  姜莉莉  张岸  梁迅 《地理学报》2016,71(10):1833-1848
中国古地图学创于公元三世纪《西晋·裴秀传》提出的“制图之体有六焉”,被西方誉为中国地图学之父的裴秀(西晋司空),领衔制作了《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和《地形方丈图》(公元224-271年)。其后的1600年间,先后完成了一批著名的中国古地图,例如南朝大臣谢庄领衔完成的”木方丈图”(公元502-557年)、隋炀帝命学者崔绩(550-618年)撰《区宇图志》(公元581-600年)、唐朝宰相贾耽领衔绘制《海内华夷图》(公元730-805年)、北宋科学家沈括领衔绘制《守令图》(公元1031-1095年)、南宋礼部尚书黄裳绘制《苏州石刻天文图》原图(公元1190年)、元代玄教宗师朱思本制作《舆地图》(公元1273-1333年)、明代航海家郑和领衔完成《郑和航海图》与地理学家罗洪先领衔制作《广舆图》(公元1504-1564年)、明代天文学家徐光启等完成的《恒星屏障图》、清代高邮知州魏源受林则徐委托编撰《海国图志》(公元1842-1852年)等,继承与发展了独特的中国古代地图学,即使西方经纬度制图技术于公元1584-1600年前后传至中国,启动了中西地图融合发展,中西两种制图理论和方法并行地使用了400余年。闻名中外的中国古地图,包括古天文图、世界图、中国图、航海图、区域图、水利图、军事图、风景名胜图、历史图、教育图等,迄今仍被国内外著名藏图机构分散地保存着,构成了世界古地图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珍贵的文化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挖掘和利用。本文最后初步地探讨了中国古地图的稀有价值、应用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3.
本文探究中国古-近-现代地图的传承和发展脉络,有地图制图技术传承和地图数据资料传承两重含义。中国古代地图学对近代地图学影响最大的是“计里画方”技术、西晋裴秀的“制图六体”理论、唐代贾耽的制图方法和作品、宋代沈括的二十四位向和“制图七法”、元代朱思本理论和技术体系及其地图作品5项成果。明代地图制图的传承和发展有3个分支(传承线),即传统疆域和全国地图制图、航海图和海防图、引入西方制图技术后的近代地图萌芽;清代地图学的传承和发展的5个分支(传承线),即皇家主导的全国地图制图、民间自发的全国地图制图、世界地图制图、海洋图制图、工程地图制图;民国时期的地图制图传承和发展的6个分支(传承线),即私营出版社制图、专题地图制图、航海和航道地图制图、工程地图制图、地形图制图、军事地图制图。中国古代和近代地图,对当今的地图学而言,有丰富的史料、文物价值,也有一定的信息承载价值,但在利用上有相当的难度,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探讨出适合的地图再利用模式;从地图表现形式来看,现代地图学似乎有“仿古”的趋势,但这是科学发展的一种螺旋式上升,代表了从古代地图到现代地图传承与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式升华。  相似文献   
44.
梁启章  齐清文  梁迅 《地理学报》2015,70(8):1351-1360
世界地图的编辑出版一直被认为是文明国家的标志之一。在《中国近代地图志》世界地图篇的编写基础上,首先系统地梳理了明清两代近600年间(公元1368-1911年)的25余种代表性世界地图,着重地分析了这些世界地图的历史背景,探讨了明清世界地图特色、贡献和作用。主要结论为:① 中国古代文明与经济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自然成就了先于西方完成世界地图之创举;② 受制于多个皇权实施“闭关锁国”保守政策,中国古代世界地图呈现出集中于5个相对开放繁荣时段轨迹,即“自主传统、中西融合、康乾盛世、自主创新和近代化发展”时段;③ 中国古代世界地图具有5个鲜明的成就与特色,即“先于西方成图、资料积累丰富、传统制图优势、图文并茂模式、中西融合先河”;④ 诠释了中国古代世界地图在传播世界地理知识与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总之,中国古代世界地图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5.
地学信息图谱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齐清文 《测绘科学》2004,29(6):15-23
地学信息图谱的研究已经从科学概念和定义、模式的研究,发展到对功能、作用等深层次问题的挖掘,以及向实际应用阶段迈进。本文首先介绍本研究组在地学信息图谱方向上的探索性研究总体思路,进而阐述相关领域的图谱对地学信息图谱研究的新启示意义,概述了我们在该方向上的理论研究成果,包括理论体系的建立、新的理论热点问题,并对地学信息图谱中的几个关键因子(尺度性因子、层次性因子、抽象度因子等)进行了透彻分析。在方法和技术进展部分,阐述了我们在地学信息图谱的自动/半自动归纳和提炼方法和技术方面的最新成果,以及地学信息图谱参数设计、地学基本单元的三维表达与虚拟重组等方法和技术。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我们开发的地学信息图谱基础平台的设计和开发成果。最后,对黄土高原地貌形态信息图谱、中国多尺度水系网络信息图谱、中国综合自然景观信息图谱等实例进行了深入地分析。  相似文献   
46.
非连续分布面状地理现象的图形自动概括方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齐清文  刘岳 《地理研究》1996,15(1):1-10
本文首先阐述了图斑概括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即正确处理几何精确性与地理真实性、清晰性和详细性两对矛盾,继而提出了自动化制图综合的设计策略。然后探讨了非连续分布面状地理现象(即图斑)的自动取舍、化简、夸大和移位、以及合并等算法,介绍了上述算法的实现方法,并给出几种地物图形自动概括的应用技术流程。  相似文献   
47.
在阐述地学信息产品的概念和内涵、类型与组成、特征的基础上,以中科院资源环境数据库项目中的若干信息产品为例,首先深入研究了地学信息产品的几个理论问题,即价值取向、信息加工深度与增殖潜力、最佳地学信息存储和表达模式,以及地学信息产品的著作权、制作权和版权;其次,讨论了地学信息产品开发和研制中的若干技术方法问题,包括地学信息的采集、提炼和派生,地学信息的多重表达,地学信息产品的开发和制作,地学信息的共享、传播和应用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8.
云南边境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采用遥感和GIS一体化技术,利用1976年的MSS和2004年的TM两个时期的遥感影像数据对云南边境地区的土地覆盖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并对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地覆盖现状以森林和裸岩地为主,其次是耕地和水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主要发生在林地、水域、耕地和裸地四大地类中,林地减少了6.95%,水域减少了2.08%;耕地增加了4.04%,裸地增加了3.67%。并对土地变化所引起资源和环境问题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49.
作为上期论文的续篇,本文针对地理信息六种科学方法中的四种和七种技术方法中的四种进行了案例研究。其中图形/图像思维方法的案例是纵向岭谷区通道-阻隔理论的形成和北部湾M型战略的建立;数学模型方法的案例是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模型和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反应模型;地学信息图谱方法的案例是黄土高原地貌形态图谱在在土地利用中的应用;智能分析与计算方法的案例是旅游出行辅助决策分析和县级农业对弈决策分析;地理信息采集和监测技术方法的案例是森林火灾自动监测与报警系统;地理信息表达技术方法的案例是中国资源环境电子地图集;地理信息服务技术方法的案例是基于CNG I的可持续发展信息服务系统;地理信息网格技术方法的案例是基于中国国家网格的陆面数据同化系统。总之,通过案例研究,丰富了地理信息科学方法论的理论和范式,对于地理信息科学本身的发展也有益处。  相似文献   
50.
地学信息图谱的基础理论探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陈燕  齐清文  杨桂山 《地理科学》2006,26(3):306-310
文章在分析地学信息图谱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基本概念与特点、研究内容与目标、研究意义等几方面来阐述地学信息图谱的基本理论,最后对地学信息图谱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