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108篇
测绘学   50篇
大气科学   172篇
地球物理   56篇
地质学   243篇
海洋学   77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5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81.
田玲 《陕西气象》2011,(6):16-18
通过对区域自动气象站的特点和影响其运行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区域站运行有效性的概念,并从区域站观测资料采集、传输、观测环境保护和设备选型、维护维修、计量检定等多角度,总结出7个主要评价因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区域站运行有效性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582.
志留系沉积期塔里木为一地势相对平坦、水体较浅的陆表海盆地,总体充填一套碎屑海岸和三角洲体系,从下至上可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塔中和塔北志留系沉积层序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结构,塔北地区柯坪塔格组三级层序SQ-Skp1、SQ-Skp2和SQ-Skp3沉积较完整,发育潮坪、浅海陆棚、滨岸-三角洲体系;而塔中地区缺失SQ-Skp1和SQ-Skp2层序,SQ-Skp3以潮坪体系为主,局部发育小型三角洲。与此相对,塔中地区塔塔埃尔塔格组层序SQ-Stt沉积完整,而塔北地区缺失SQ-Stt水进体系域红泥岩段。塔中和塔北志留系沉积层序的不对称结构反映了塔中和塔北构造隆升的差异和演化,奥陶末构造运动对塔中影响较大,造成塔中隆起的隆升并一直处于水上隆起,直到柯坪塔格组上段SQ-Skp3层序沉积期才淹没充填,随后持续沉降,形成了完整的塔塔埃尔塔格组层序SQ-Stt;奥陶末构造运动对塔北影响较小,西部英买力地区局部隆升,而东部持续沉降,直到柯坪塔格组沉积之后塔北东部出现较大规模隆升,形成明显的上超不整合,并造成塔塔埃尔塔格组层序SQ-Stt水进体系域红泥岩段缺失。塔中和塔北构造演化控制了盆地的沉积层序和储盖组合发育,塔中缺失下储盖组合,而塔北缺失上储盖组合,对志留系圈闭形成和油气保存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83.
洛扎岩体位于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的东部,锆石U-Pb测年显示其形成年龄为17.7Ma。洛扎岩体的岩性主要为电气石二云母花岗岩和电气石白云母花岗岩,岩石富硅(SiO2为73%~75%)、富钾(K2O为3.9%~4.9%),强过铝(Al2O3为14.5%~15.5%,A/CNK大于1.1),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的强过铝淡色花岗岩。岩石具有明显的轻重稀土分异和Eu负异常(Eu/Eu*=0.57),强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岩石具有高Rb/Sr(>4)、低CaO/Na2O (0.19~0.26)的特征,指示了其源岩为泥质岩石。(87Sr/86Sr)tεNd(t)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725802~0.727276和-13.4~-12.9; 锆石的εHf(t)变化范围为-13.9~-7.5,其较大的变化范围暗示了洛扎淡色花岗岩源区具有不均一性。洛扎岩体可能的构造-岩石成因是,藏南拆离系的启动使深部减压,致使变泥质岩中的白云母发生脱水熔融而形成淡色花岗岩岩浆。岩浆通过STDS所形成的构造薄弱带上侵,沿STDS主拆离断层分布。所以洛扎淡色花岗岩形成于STDS启动所引起的地壳伸展、快速隆起背景下,构造减压所导致的变质岩中白云母的脱水熔融。  相似文献   
584.
云南香格里拉县九龙一带出露的橄榄辉石岩侵位于峨眉山玄武岩,或呈断块夹持于构造破碎带中。岩相学研究发现,单斜辉石环带结构发育,主要为韵律环带和正环带两种,但吉丁和海西失吉地样品的环带规律性不明显。环带微区的探针成分分析及对比研究表明,安南样品的环带为同一碱性-过碱性系列岩浆多次脉冲补给的产物,其高碱度表现为更高的钙含量、更不饱和的硅和更明显的成分环带,离子的类质同象替代方式、Al-Ti含量的指向性以及温压计算结果反映其形成于温度压力较高的环境;吉丁和海西失吉地样品为富碱的拉斑玄武系列经不明显的分异,形成于活动陆缘低温低压的环境,可能为甘孜—理塘结合带的残余产物。  相似文献   
585.
含氟废水来源广,水中过量的氟对环境和人类危害大,研究开发除氟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用吸附的方法对含氟废水进行处理,主要针对不同因素对膨润土吸附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86.
西藏北部拉萨地块那曲地区约113Ma安山岩岩石成因与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西藏北部拉萨地块广泛分布着早白垩世岩浆岩,由于缺少高质量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数据,其岩浆源区和岩石成因迄今未能很好约束。本文报道了北部拉萨地块那曲地区安山岩的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数据。那曲安山岩锆石U-Pb年龄为112.7±0.7Ma。岩石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Th、U和轻稀土元素[(La/Yb)N=6.62~11.68],亏损Nb、Ta、P和Ti等高场强元素。样品具有较高的(87Sr/86Sr)i值(0.7100~0.7126)、负的全岩εNd(t)值(-10.5~-7.8)和负的锆石εHf(t)值(-9.9~-4.7),对应于古老的Nd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1.5~1.8Ga)和锆石Hf同位素地幔模式年龄(1.0~1.6Ga)。综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区域构造背景研究认为,那曲地区安山岩形成于南向俯冲的班公湖-怒江洋壳岩石圈板片断离的背景,很可能是受早期流体/沉积物熔体交代富集的安多微陆块古老岩石圈地幔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并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分离结晶。  相似文献   
587.
皖赣相邻的鄣公山地区位于江南造山带东段北缘,区内广布一套厚度巨大、低绿片岩相变质的以泥砂质细碎屑岩为主含少量火山物质的复理石建造体,大量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显示,其形成于822~850 Ma的新元古代.其以斜切本区的景德镇—江潭构造带为界,南部为溪口岩群,北部属双桥山群,二者REE、高场强元素(HFSE),如Nb、Ta、Zr、Hf及Nd同位素等具有相似的变化特征,显示区内浅变质碎屑岩具相同或相近的“原始”地壳物质组成特征;(La/Yb)N=4.66~13.63,6 Eu=0.09~0.3,(Gd/Yb) N=1.22~1.66,表明区内浅变质碎屑岩物源主要来自长英质岩石组成的后太古宙上地壳.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集中在826~2600Ma,并出现显著的5个峰值,大致为2500Ma,2000~2200Ma,1800Ma,960Ma,827~841Ma,其中以年轻碎屑锆石占绝对多数,大量的年轻碎屑锆石U-Pb年龄与碎屑岩密切共生的火山岩夹层年龄相近,反映浅变质碎屑岩物质主要来源于同时代火成岩类.溪口岩群和双桥山群浅变质碎屑岩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 Rb、Cs、Sr、Ba、Th等含量及其相关比值、Sr同位素特征等存在一定差异,可能意味着溪口岩群和双桥山群碎屑岩在成岩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地质构造演化.区内浅变质火山-陆缘细碎屑岩形成于与板块构造体制相关构造-沉积环境,溪口岩群显示大陆边缘拉张构造背景下的沉积作用特征,而双桥山群原岩沉积构造环境与大陆岛弧关系较密切,显示板块俯冲阶段的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588.
云南香格里拉洛吉乡出露一套基性-超基性岩块,前人对其属性的认识有分歧.岩相学研究发现该岩块具有正堆积结晶和补堆积结晶的特点,岩石化学特征具有贫碱、高钙和低氧逸度的特征,其母岩浆为亚碱性系列,并且显示出堆晶层状岩系演化特征.对其中的单斜辉石进行了矿物成分及化学成分研究,结果表明辉石种属为透辉石,晶体中类质同像替代现象普遍,阳离子取代特征显示出形成于高温低压的条件.温压计算结果表明透辉石形成平均温度为1 084℃,平均压力为0.15 GPa,结合岩石的成分和演化特征,认为该岩石形成于洋中脊,属洋壳组成的基性-超基性堆晶岩系,为甘孜-理塘延伸带的残余产物.  相似文献   
589.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108口钻井的地温数据(BHT、MDT、DST)进行校正、分析,以点到面重构白云凹陷的现今地温场,再结合地质与地球化学资料,正演恢复白云凹陷烃源岩的热演化史及生烃史.研究结果显示:(1)白云凹陷具有变地温场,地温梯度分布在35~60℃/km之间,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2)受控于白云凹陷变地...  相似文献   
590.
Synchrotron radiation X-ray fluorescence (SR-XRF) approach was applied to analyzing of Chinstrap penguin ( Pygoscelis Antarctica) cortical bone. The method enabled the in situ determination of Ca and P concentrations and the Ca/P ratio in cortical bone.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show that : ( 1 ) there is the bone site-related difference for Ca and P concentrations. The mean values for the investigated parameters ( on a dry-weight basis) are: 30.7% (Ca) and 14.9% (P) for the femoral cortical bone, 21.4% (Ca) and 11.5% (P) for wing cortical bone. (2) The variation for the Ca/P ratio in cortical bone is lower than those for Ca and P separately. This is in agreement with the previous report that the specificity of the Ca/P ratio is better than that of Ca and P concentrations and is more reliable for the diagnosis of bone disorders.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further studies be conducted to establish norreal values of Ca, P and Ca/P ratio for polar animals and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diagnosis of bone disord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