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2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113篇
测绘学   84篇
大气科学   101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330篇
海洋学   7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8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91.
白云凹陷第三系储层中发育大量的铁白云石,受研究区热流背景的影响,铁白云石主要见于高地温梯度地区埋深1000~3000m、地层温度60~130℃的浅—中部地层中及CO_2热流体活动区域。铁白云石的δ~(13)C值(-2.83‰~-1.83‰)具有无机成因的特征,与研究区气藏中幔源岩浆成因CO_2的δ~(13)C值较为一致,铁白云石的δ~(18)O值(-9.45‰~-5.37‰)和~(87)Sr/~(86)Sr值(0.7101~0.7161)也反映了其沉淀受到深部热流体活动的影响。以两口典型CO_2气井为例,储层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蒙脱石向伊利石的演化特征证明储层经历了热流体侵入;CO_2热流体活动区域不仅是铁白云石集中分布地带,并出现片钠铝石+铁白云石+菱铁矿等示踪CO_2运移、聚集的自生矿物组合。地层中铁白云石、高岭石含量与气藏中CO_2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绿泥石含量与CO_2、铁白云石含量呈反消长关系。高地温梯度地区丰富的CO_2热流体活动是该地区储层中铁白云石沉淀与含量高的重要原因,无机岩浆成因CO_2是铁白云石沉淀的主要碳源,CO_2热流体充注造成绿泥石等黏土矿物异常转化,为铁白云石沉淀提供了所需的Fe~(2+)、Mg~(2+)离子。  相似文献   
92.
地面沉降是福州市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自20世纪中期以来就有监测资料显示福州市存在地面沉降问题。本文基于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PTA),处理了福州市2008~2014年间多时相、高分辨率TerraSAR-X数据,对福州市6年时间的地面沉降进行监测分析,根据研究区地面沉降历史、建设发展现状及沉降异常区分布,着重分析了复杂因素影响下福州市地面沉降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福州市总体年均沉降率-15 mm ·a-1左右,存在多个明显的快速沉降区;与1960~1990年的监测资料对比发现,沉降中心由地热温泉区向工程密集建设区转移;较大沉降区以快速线性沉降为主;地面沉降特征的变化受到多种复杂因素叠加影响,导致地面沉降空间扩张、速率加剧。该研究成果可为福州市或其他沿海城市地面沉降风险评估、地面沉降防控等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3.
创新活动与创新网络的多尺度空间模式是创新经济地理学关注的焦点。论文选择在知识分类上兼具隐性和显性知识特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相关专利数据,分析了2001—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独立创新活动和合作创新网络在“区域—省域—市域”的多尺度空间特征,并对其进行空间分类。结果显示:① 创新活动在城市层面最具解释力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北部沿海地区,市域尺度上的创新活动存在较大差异;② 内部创新网络和外部创新网络在区域层面最具解释力度,创新网络集中在东部和北部沿海地区,市域尺度上的创新网络变异明显;③ 在不同尺度上,创新网络与创新活动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地方创新环境与创新主体性质是造成上述格局差异的重要原因。仅停留在空间上的分析很难深入解释创新网络格局,应从更微观的创新主体层面探究创新结网的过程和机理。此外,创新活动和创新网络分别具有“多尺度结构性嵌套”和“多尺度能动性交换”特征,未来研究应对两者之间的差别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94.
采用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提取广州市城乡过渡带边界,利用基于sDNA模型修正的引力模型测算2012—2019年广州市城乡过渡带的空间交互强度,分析其空间演进特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1)2012—2019年广州市城乡过渡带总体呈扩大趋势,以北偏东方向发展为主,破碎区块逐渐演变为连续区域;2)广州市城乡过渡带之间的空间交互网络结构呈现“多方向化”趋势,从最初的西南侧单线网络结构逐步发育成多方向闭合网络联结结构,目前演变为南北两支、东西向的强空间交互态势,以白云区为代表的北部区域和以番禺区为代表的南部区域是广州市城乡过渡带的重要战略节点地域;3)广州市城乡过渡带社会经济优势度呈现出由内向外的3个空间层级结构,并由城市核心区辐射带动,向北、东北与东南3个方向推动发展为城乡过渡带;4)各城乡过渡带的发展速度不均衡现象仍较明显,广州市应结合本区域优势产业和自然资源,走联合与互补发展并存的道路,重视城乡过渡带区域发展引擎,增强其与周边地区联系的潜力。  相似文献   
95.
利用云浮地区16个气象站2008—2016年的大风资料,从大风的发生时间、时段、风向和风力等方面分析大风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及特征,结果表明:(1)大风分布与地形有一定关系,罗定大风最多,郁南最少。(2)大风日变化非常明显,白天出现大风的机率远远大于夜间,下午明显大于上午;大风日数的月和季节分布变化特征也非常明显,汛期4—9月是高发期。(3)强对流天气引起的大风占比最大,其次是热带气旋影响,而冷空气引起的占比极少。  相似文献   
96.
使用1951—2014年广西河池市红水河龙滩站的月流量和同期海温、500 hPa位势高度、850 hPa矢量风资料,基于相关分析、EOF分析和合成分析,研究了红水河汛期流量与印度洋海温异常的关系,以及印度洋海温异常影响红水河流量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印度洋海温距平分布的三种模态,包括前期夏季印度洋海温距平EOF16—8、EOF12—4、印度洋海温距平EOF12—4和EOF32—4,与红水河汛期流量显著相关。用这三个模态的时间系数、龙滩站前期4—5月平均流量和南印度洋2、3和4月偶极子指数可以很好地模拟龙滩站汛期流量,因此,它们可以作为红水河径流预测的物理因子。印度洋海温异常影响红水河汛期流量的途径可以概括为,印度洋海温冷水年,冷异常可在四个季节持续。春季冷海温可使北半球春季南支气流上小槽波动强烈,南支槽加强,水汽输送显著增强;夏季可显著增强夏季风气流,使更多的水汽输送到红水河增大径流量;秋季和冬季,印度洋的冷海水减弱了北半球冬季环流形势,诱使西北太平洋水汽向中国东部地区输送,使红水河有更多的水汽汇集增大龙滩站流量。反之,印度洋海温暖水年时,四个季节的海温持续增暖,使北半球中纬度低气压系统变得不活跃,冬季形势进入早、而结束晚,中国东部受干燥气流控制时间长,春季和夏季副热带高压增强,同时,夏季风减弱,水汽输送较少,使汛期红水河流量减小。   相似文献   
97.
山东黄县早第三纪断陷盆地充填沉积序列可以划分出三个构造-沉积旋回,而盆地断裂活动是控制盆地充填沉积的主导因素。根据构造-沉积旋回、层序界面和盆地演化特点分析,下第三系共划分出三个层序,层序Ⅱ和层序Ⅲ含煤和含油。低水位体系域和扩张体系域都有聚煤作用发生,而前者最强。聚煤作用中心随盆地沉积层序的不同演化阶段发生迁移,低水位期主要位于盆缘至盆地中心的过渡带,盆地中心也有聚煤作用发生:扩张期聚煤作用中心向盆缘区迁移,且范围缩小:萎缩期聚煤作用最弱,一般在盆地中心区,且分布范围局限。在黄县断陷盆地充填层序中,油页岩可以作为层序中的密集段。  相似文献   
98.
文章简要介绍了“八五”以来,国家气象中心数值预报系统新的归档方案设计特点、意义、内容,并探讨了归档软件开发中的一系列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99.
断层蠕变的分维变化及其与地震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鲜水河断裂带连续蠕变观测资料,利用重建动力学方法,分别计算了各测点原始观测值、趋势形变值和消去趋势值后的残差值的关联维d2。结果显示:蠕变观测时间序列不同成分的关联维变化,反映出不同的构造运动信息;关联维的大小与断层不同部位的活动有关,反映出断层的分段活动特性,各占类联维变化与测点周围的地震活动有关,降维变化是一种地震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100.
与火山—潜火山作用有关的浅成热液金(铜银)矿床可以分为低硫型和高硫型两个亚类,所对应的流体成矿系统分别为贵金属(地热)成矿系统和火山热液成矿系统。由于成矿位置和流体成矿过程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成矿元素组合、围岩蚀变特征和成矿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