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9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1.
长白山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作为典型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比较敏感,其生长季及积温的变化是准确评价该我国东北林区气候变化的重要依据。本研究采用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获取的1982-2010年气温目值观测资料,分析了近20a该地区生长季长度及积温的变化,结果标明长白山温带针阔叶混交林29a的平均温度为3.6℃,29a中该地区气温有较弱的上升趋势;长白山温带针阔叶混交林1990-2010年生长季长度的平均值为174d,近20a中生长季长度呈弱增长趋势;长白山温带针阔叶混交林1990~2010年生长季起始日期变化较稳定,生长季终止日期有推后的趋势;长白山温带针阔叶混交林1990-2010年≥5℃的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平均值分别为2616.9℃、1744.8℃。近20a中,≥5℃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都有着缓慢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内蒙呼包盆地晚更新世孢粉组合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窦素芹  麦学舜 《地震地质》1990,12(3):283-290
本文是对内蒙呼包盆地内二级台地沉积物进行孢粉分析的总结。根据对孢粉资料的分析研究得出,该区二级台地沉积物堆积时期的古植被是由森林草原过渡到荒漠草原,气候由湿凉转向干冷。通过孢粉组合的对比,证明二级台地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相当于萨拉乌苏组的地层时代  相似文献   
13.
海洋放线菌对大黄鱼病原弧菌的拮抗作用和抗菌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病原弧菌的拮抗放线菌筛选和人工诱变基础上,选择出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和副溶血弧菌(V.paradaemolyticus)同时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4株放线菌,采用琼脂块法测定4株放线菌的抗菌谱,并检测4株放线菌分别在固体和液体培养液中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4株放线菌的抗菌谱均较窄,在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中对2种病原弧菌都有较强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4.
所谓矿床专属性(Маталлогеническляспециализация)是指一定的金属和矿石种类对于火成岩的成分、深度和其他生成环境的关系而言。譬如说到专门含钼的岩浆时,我们所指的火成岩的两种类型和相配地对于钼最重要的两种矿石:(1)铜钼矿和弱酸性的中深侵入岩和(2)石英—钨铁矿—辉钼矿与强酸性的深成侵入岩。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瑞典克瑞留斯公司设计和制造了为钻进3000公尺深度的B-35型钻探机(图1)。该机的优点是钻头的转速范围大,重量轻便于运输。钻探机械与架子一同安装在钻塔架子的金属底盘上。在图2中表示钻机的详细装置图。钻机可以与架子和传动装置一起放在普通12吨的载重汽车上运输。  相似文献   
19.
海洋环境定点平台观测技术概述及发展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新时期海洋环境监测定点平台观测技术面临的新要求、新任务和新挑战,对所涉及的核心关键技术及其发展态势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海洋资料浮标、潜标和海床基观测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我国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综合海洋科技发展的趋势、我国的现有基础以及当前的迫切需求,探讨我国在定点平台观测技术方面的发展趋势,为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利用佛山市152个自动气象观测站2012—2020年降水资料,根据强降水范围和性质,研究佛山市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主要影响系统。结果表明:(1)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整体呈上升趋势,不同范围、不同性质的短时强降水时空差异性较大。局地性、区域性、突发型短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4—9月,全市性、增长型短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3—10月,持续型短时强降水5—6月发生频次最高。(2)从日变化来看,局地性、区域性呈单峰特征,全市性呈多峰特征,突发型、增长型呈双峰特征,持续型较平稳,06—09时略高,局地性、全市性和增长型短时强降水中分位值日变化较小,区域性、增长型和持续型短时强降水中分位值的日变化较大。(3)极大值出现的时间段也不相同,最大值的短时强降水是一次增长型的区域性过程。(4)空间分布上,局地性短时强降水在佛山西南部和北部发生的频次较高,全市性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的分布与之相反,而区域性短时强降水在西南部发生频次较低,增长型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高于突发型短时强降水,持续型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最低。(5)影响系统占比最大的分别是局地性、突发型短时强降水为副热带高压边缘,区域性、持续型、增长型短时强降水为热带系统,全市性短时强降水为西风槽,而西南低涡在各类中占比均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