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49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74篇
海洋学   32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知柏地黄丸治疗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知柏地黄丸的有效成分,利用GeenCards、OMIM及MalaCards数据库收集ICPP的疾病靶点,使用韦恩图筛选疾病与有效成分的共同交叉靶点,利用Cytoscape 3.2.1构建知柏地黄丸-有效成分-交叉靶点-ICPP的网络药理学调控网络,并对知柏地黄丸核心成分进行网络拓扑分析,然后利用STRING对交叉靶点进行PPI网络构建,采用R包DOSE、clusterProfiler及pathview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出知柏地黄丸潜在活性成分β-谷甾醇、常春藤皂苷元以及吴茱萸次碱等10个,核心靶点雌激素受体1(ESR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细胞色素P4503A4酶(CYP3A4)、雄激素受体(AR)、核受体亚家族3C组成员1(NR3C1)5个,核受体活性、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活性、类固醇受体活性等20个GO功能以及内分泌抵抗、雌激素信号通路、乳腺癌等6条KEGG通路。结论:知柏地黄丸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多途径的整体调控方式作用于ICPP发挥疗效,为其临床运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2.
人类活动引起的营养物质输入导致大亚湾出现海水富营养化、赤潮频发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生态问题。为探究陆源输入影响下大亚湾湾顶淡澳河输入对湾内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和种类组成的影响, 2016年10月在大亚湾进行了原位观测和培养试验。原位观测结果显示, 淡澳河口的总溶解态氮、磷浓度分别达到85.3μmol·L-1和1.5μmol·L-1。加富培养试验结果表明, 淡澳河河口水加富对总叶绿素a (Chl a)和总浮游植物丰度有显著促进作用, 并导致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由小粒级Chl a (0.7~20μm)占主导; 浮游植物丰度中甲藻比例升高, 主要种类为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和原甲藻(Prorocentrum spp.)。同样, 尿素加富也促进了浮游植物群落中小粒级Chl a和甲藻的比例增加, 且主要甲藻种类与河口水加富结果一致。无机氮、磷同时加富促进了总Chl a和浮游植物总丰度增加, 而对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和甲藻丰度则没有明显影响。对照河口水和氮、磷营养盐加富试验结果, 说明河口水携带的溶解性有机氮源可能是导致大亚湾浮游植物群落小型化, 促进甲藻生长的关键营养盐形态, 其携带的无机氮、磷同时促进总浮游植物丰度增加。本研究结果表明有机形态营养组分对大亚湾富营养化和有害藻华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3.
摘 要:层间剪切带由于沉积环境、构造运动和水岩物理化学作用导致其空间分布形态复杂且不连续,在大坝工程建设中对坝基的安全稳定有重要的影响。传统研究剪切带主要通过地质剖面图、平面图附以定性描述展开,对剪切带空间整体特征描述不够清晰准确。分析了剪切带成因及形态特征,以勘察资料为基础,确定模型核心数据及控制点,以人机交互方式建立虚拟钻孔并确定边界,通过DSI离散光滑插值拟合法重构剪切带三维空间模型,并依据剪切带成因对模型做出合理性评价;最后通过一个应用实例所建立的剪切带空间模型分析,证实了该方法构建复杂不连续层间剪切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4.
厦门至珠江口间沿岸海域中华白海豚分布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厦门海域和珠江口海域是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的2个重要分布区,但对这两地之间沿海白海豚的分布情况还缺乏了解.通过走访厦门至珠江口之间12个渔港码头或渔村的渔民,共获得有效问卷168份,探讨了厦门至珠江口之间沿海历史上和当今中华白海豚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年龄越大,渔民见过白海豚的比例越高;历史上(20~30a前),东山、汕头、甲子、汕尾和马宫等地沿海曾有较大的中华白海豚种群分布;如今,在东山湾和汕头海域还有中华白海豚的出没.通过进一步的截线抽样法调查,证实了汕头海域还有白海豚的分布,东山湾还有渔民观察到白海豚,但尚待进一步的证实.  相似文献   
125.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三角洲地区受人类活动作用时间相对较短,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条件.以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垦利县为例,通过对1987-200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幅度、变化构成以及流向图的分析,得到了该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特点,并应用遥感及GIS空间分析手段分析了黄河、渤海对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格局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垦利县土地生态环境脆弱,占土地总面积80%的旱地、林草地、盐荒地和滩涂存在状态不稳定,盐荒地是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核心类型;(2)黄河淡水和海洋咸水所控制的水文条件变化是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基本控制了分布的格局,并影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可能性及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26.
据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2008年5月11日向媒体披露.汶川8级大地震发生后,国防科技工业发挥高技术优势,为抗震救灾做出独特贡献。目前,中国共有九种型号十五颗卫星为抗震救灾提供支援参与抗震救灾的卫星包括“风云”系列气象卫星、“资源”系列对地观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遥感”系列卫星、“北京一号”小卫星等.这些卫星正源源不断地将重要信息汇集到抗震救灾指挥部  相似文献   
127.
天文卫星的问世使天文学产生了第三次飞跃,它把天文台搬到太空,从而改变了以往坐地观地、坐地观天的传统,摆脱了大气层的封锁,可在全波段范围内对宇宙进行详细的观测。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刊登几篇这方面的科普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8.
基于GIS的耕地改良利用分区研究——以山东章丘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山东章丘市为研究区,运用GIS技术,在确定耕地改良利用分区因子和标准的前提下,对区域内全部耕地状况及其障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划分耕地改良利用类型区.按照因地制宜、因土适用的原则,提出相应的改良利用措施,旨在摸清研究区域耕地改良利用因素的现状水平及制约耕地利用的障碍性因素,进一步提高其高产田的生产能力,挖掘中低产田的生产潜力,探索耕地改良利用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其它区域耕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9.
拦挡坝有效库容和泥石流冲击力是泥石流实体拦挡坝设计的重要指标,现有实体拦挡坝在泥石流反复冲击作用下淤积甚至填满,会对坝体调控能力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基于理论分析和物理模型试验,开展坝后淤积条件下泥石流冲击实体拦挡坝动力响应研究,推导坝后淤积条件下泥石流速度衰减率、坝体拦挡率的无量纲计算公式,并建立考虑空间分布特性的坝后淤积条件下泥石流冲击力计算模型.结果表明:泥石流速度衰减率和坝体拦挡率与淤积体高度/淤积长度比值和泥石流相对容重呈正相关;泥石流冲击力静动荷载组合计算模型能较好反映坝后淤积条件下泥石流冲击力的组成和分布特征.上述研究可为泥石流实体拦挡坝工程设计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0.
中尺度涡影响下的南海西部活性铝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o understand the distribution of aluminum(Al)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esocale eddies in the western South China Sea(SCS), sea level anomaly, geostrophic current,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and reactive Al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western SCS in August 2013. The highest reactive Al concentration((180±64) nmol/L) was observed in the surface waters, indicating a substantial atmospheric input. Vertically, the reactive Al decreased from the surface high concentration to the subsurface minima at the depth of chlorophyll a(Chl a) maxima and then increased again with depth at most of the stations.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reactive Al in the upper 100 m water colum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cyclonic eddy((137±6) nmol/L) as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noneddy waters((180±21) nmol/L). By contrast,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Chl a and silicate in the upper 100 m water column were higher in the cyclonic eddy and lower in the anticyclonic eddy.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reactive Al and Chl a in the upper 100 m water column.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reactive Al and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reactive Al and Chl a both suggest that the reactive Al in the upper water column w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biological removal processe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mesoscale eddies could regulate the distribution of reactive Al by influencing the primary production and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western S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